《复利思维》
只要非劳动收入大于消费欲望,就达到了财富自由。
1无欲无求式财富自由,只要吃得上饭,就是财务自由了。
2三生三世式财富自由。只要你每年比前一年多存一些压岁钱,退休之后,也足以维持你很多年的生活了。
3第1桶金是财富自由。
早期靠本金,后期靠复利。
一是尽早存到足够的本金,获得财富自由的第一重要的事,是培养赚钱的能力,赚钱要靠本金,而不是靠复利,你都没有本金,哪来的钱生钱呢?
你看中的是别人的利息,别人看中的是你的本金。
让时间证明它的力量,要有把压岁钱存到养老金的足够耐心,认清复利效应从来都不是暴富的手段。
创业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概率。
在创业路上,就算尽了一切努力做对了所有事情,依然有95%是要靠运气,也就是概率的。这句话听上去很让人泄气,但的确是一个创业者无法逃脱的规律,只有理解了这个规律,你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形成概率思维。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反而被认为是一种失败的思维方式。
你再聪明再努力都有可能是错的,这个可能性或失败的概率来自信息的不完全,如果不论选a还是选B都有50%的概率出错,那就等于你抛了一枚硬币,你猜中是正面,就继续往下走,若猜错一切就结束了,这与聪明才智无关,是信息不完全带来的概率问题。
假如你能走到下一步,又将面临新的抉择,决策信息永远是不完整的。比如选a有50%的可能性赚100元,选B有30%的可能性赚50元,那么你是选a还是选B呢?
在承认概率之后能找到一些方法对冲概率,降低概率对我们的影响。
时代是对冲运气的第一要素,我把它排在千位。
战略:
这时心态就变得很重要了,如果心态不好很可能会怀疑自己的模型有问题,这是最考验人的时候,你要相信你能赢不是靠消息,而是靠模型,靠战略,靠判断力,所以赔的时候也要坚定的执行下去,因为这是个概率游戏。
德国制造业做得比我们好,日本服务业做得比我们好,美国高科技行业做得比我们好,我们就选择跟从。他们走在前面,我们在后面跟着。走到路口,有人向左转,有人向右转,向右转的人都失败了,我们只学向左转的那些人,这就是跟随性战略,如果你向右转了,那么你再聪明再努力再懂管理都没有用,因为已经跌落悬崖了,跟随性战略就相当于别人帮我们排除了一定的失败可能性。
还有一些人相信慢就是快,在他们看来只有慢慢来,最后才能走得很快,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在互联网创业领域就是找死,因为在平台战略下快是必须的,一旦慢下来,即使你管理水平再高,也必死无疑。
治理:排在十位的是治理。
管理:排在个位的是管理。
概率思维是你要心平气和的承认:就算你做对了所有事情,你成功的概率也不高。
千位上,你可以通过把握时代的脉搏提高12%,在百位上,你可以通过选对战略再提高5%,在十位上,你可以通过设计好组织结构又提高2%,最后在个位上,你可以通过做好管理提高1%,综合计算你的成功概率一共提高了20%,加上原来的5%,你的成功概率就变成了25%。
有25%的概率获得成功,已经希望很大了,但是依然有75%的概率会失败,怎么办?那就不接受失败,再来一次,如果你曾连续创业4次,每次成功的概率是25%的话,那么4次里面有一次成功就是比较大概率的事件了,概率思维是这个时代成功者所秉持的底层思维,理解和运用概率思维去增加好运气,避开大坑和陷阱,创业者才可能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远。
《数学思维》
第1种数学思维源于概率论,叫做从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性。
假如一件事情成功的概率是20%。重复做14次,你成功的概率能达到95%。
如果你想达到99%的成功概率,那么你需要重复做21次。
那想达到100%的成功概率呢?对不起,这个世界上没有100%的成功概率,所有人都想做成事,都需要一点点运气。
在商业世界中20%的成功概率已经不算小了,毕竟你只要把这件事情重复做14次,你的成功概率就能达到95%。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知道,一次创业就成功的概率太小了,所以你在融资的时候不能只做融资一次的打算,而需要做融资更多次的打算。
如果我们依然把95%的概率定为成功的标准,那么1%成功概率的事情,你需要重复做298次,而这还只是一个领域。
这就像很多人会问:"我是成为一个全才,把20个领域都试个遍更容易成功,还是成为一个专才,在一个领域深耕更容易成功?"概率论会告诉你,成为一个专才,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创业要专注,不要做太多事,如果做太多事,你本来20%的成功概率就只剩下1%了,你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更小。
你看,虽然这个世界上没有100%的成功概率,但是只要重复做大概率成功的事情,你成功的概率就能够接近100%,这就是从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性。
理解了微积分,你看问题的眼光就会从静态变为动态。
加速度积累变成速度,速度积累变成位移,其实人也是这样,你今天晚上努力学习了,但是一晚上的努力并不会直接变成你的能力,你的努力得积累一段时间才会变成你的能力,而你有了能力,并不会马上做出成绩,你的能力得积累一段时间才会变成你的成绩,而你有了一次成绩,并不会马上得到领导的赏识,你的成绩得积累一段时间,才会使你得到领导的赏识。
从努力到能力到成绩到赏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有一个积分的效应。
但是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人从开始努力的第1天就会抱怨:"我今天这么努力,领导为什么不赏识我?"他忘了,想要得到领导的赏识,还需要一个积分的效应。
反过来说,有的人可能一直以来工作都做得很好,但是从某个时候开始,因为一些原因慢慢懈怠了,他的努力程度下降了,但是他的能力并不会马上跟着下降,可能过了三四个月,他能能力的下降才会慢慢显示出来,他会发现做事情不像以前那么得心应手了,又过了三四个月他做出来的东西领导开始越来越看不上了,在某一瞬间很多人会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不过就是这一件事没做好呗,但他忘了,这其实是一个积分效应,早在七八个月前他不努力的时候,就给这样的结果埋下了种子。
努力的时候,都希望大家瞬间认可,而出了问题后,却不去想几个月前之前的懈怠,这是很多人都容易走进的思维误区。
努力需要很长时间才会得到认可。
莫欺少年穷,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这也体现了微积分的思维方式,少年虽穷,虽然目前积累的还很少,但是只要它的增速够快,经过5年10年,它的积累会非常丰厚。
不在乎,不要在乎你的第1份薪水,这其实也体现了微积分的思维方式,一开始拿多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增速。
微积分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一件事情的结果并不是瞬间产生的,而是长期以来的积累效应造成的,出了问题不要只看到当时的那个瞬间,你就从宏观一直追溯到微观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公理体系
所有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决策行为,都是在愿景、使命、价值观这些公理上生长出来的定理,它们是构成这家公司的公理体系。
而这个体系一定是完全自洽的,什么叫完全自洽?就是一家公司一旦有了完备的公理体系,其实就不需要老板来做决定了,因为公理能推导出所有的定理,不管公司以后会怎么发展,会遇到什么情况,只要有公理存在。就会演绎出一套能够解决问题的新的法则。
如果你发现你的公司每天都需要老板来做决定,或者公司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决策行为和公司的愿景、使命、价值观不符,那说明公司的公理还不完备,或者你的推导过程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修修补补,将公司的公理体系一步步搭建起来。
我们只有一条公理,创造最大价值的人,获得最大的收益,所有的制度安排都是我用我有限的智商根据这条公理推演出的定理。任何制度安排,如果违背了唯一的公理,那一定是我的智商不够用导致的,我会用我的智商道歉,然后坚定地修改制度安排,如果我拒不改正或者动摇了公理,请毅然而然的离开我,那个我不值得你们跟随,因为我们因为有相同的公理体系而彼此成就。
物理没有对错,不需要被证明,公理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共识,是一种基准原则。
制定不同的公理,会得到完全不同的公理体系,也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