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零容忍,共建和谐教育环境

近年,网络上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曝光视频中施暴者恃强凌弱,实施着恶毒的暴力行为,手段之残忍、后果之严重引起广泛关注。视频内容让人不忍直视、令人揪心,也难以想象受害者的身心健康状况。校园暴力行为的恶劣性难以名状,它侵犯了他人人格权、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肖像权等合法权益,多少曾经经受过校园暴力的受害者的人生背负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阴影,挥之不去。

总书记曾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兹事体大,极大程度损害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未成年人具有辨别是非能力弱、情绪不稳定、社会经验不足的特点,同时暴力行为通常呈现团伙性、集体行动的特点,往往是多数人欺凌少数人。青少年期开始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是个体生理上的成熟感与其社会心理上的不成熟性之间的冲突,造成了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失调。为缓解这种失调感,个体会模仿成人的不良行为,包括吸烟、喝酒、打架等,以获得成熟感,甚至是通过攻击、欺凌等行为,增强他人对自己的服从感。校园暴力事件发生背后的成因是复杂的,不仅是学生自身成长的缺失,同样也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缺位共同作用的结果。

家庭教育在儿童青少年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为人父母却不需要取得资格证。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暴力、疏于管教等可能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发暴力情节,造成不良后果。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教育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面对着如何教化(潜在)施暴者的重要课题,更是肩负着保护学生不受校园暴力事件伤害。学校应在日常教育中建立规范,营造坚决制止校园暴力事件的氛围;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人际交往的技能,包括如何化解冲突、保护自己,面对校园暴力事件如何处理等主题。

在社会教育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其对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共同构建未成年人法治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校园本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校园暴力行为,可以依据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在目前有关校园暴力的立法中,侧重对于施暴者的惩处,且因为施暴者同是未成年人的特点,惩处落实往往只能以批评教育为主;缺乏对如何做好受害者的保护和救助的内容,有关部门应加强重视、建立专业性强的政策或法律文件保障促进保护受害者的校园暴力,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近年来,为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环境、增强家校社的育人合力,我国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于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秉承素质教育理念、克服教育短视,学校、家庭和社会要明确职责定位,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自主性,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社会教育的促进作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对校园暴力零容忍,共建和谐教育环境,让校园安宁、学生安心、家长放心,还社会一个信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校园暴力零容忍,共建和谐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