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泄露防不胜防,期盼已久的“保护伞”,终于要来了!

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下载一个App,被强行要求获取相册、定位等权限,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个人信息可能就被泄露了。 

手机一天到晚收到,售楼、保险等各种骚扰电话或短信,或者刚打开一个APP,屏幕跳出就是你之前浏览过的产品优惠信息……在疫情期间,出入商业综合体、写字楼等公共场所,扫码填写个人信息成为必须。但这些因防疫需要收集的个人信息,会不会也泄露呢?

上面只是很平常的几个例子,现实生活中,因为隐私泄露,不仅会给当事人造成身心上的骚扰,如频繁接到推销电话,还可能滋生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甚至刑事犯罪等恶性案件。 

近年来,大众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呼声愈发强烈,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带来了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建议、议案和提案。更振奋人心的是在5月25日两会上传来一个重磅好消息——今年国家法律部门将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大众期盼已久的法律终于要来了!它的及时出台不禁令国人纷纷为之叫好!

的确,互联网信息时代,我们一方面享受着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便利,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的迅猛发展,也与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但另一方面,担忧也随之而来:手机APP技术的大大普及、人脸指纹识别的应用,让我们的个人姓名、电话、身份证等信息、以及生物识别信息,随时存在被泄露的可能,一旦被用于不正当的途径,将会危害到我们正常的生活秩序。

在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就是财富。个人信息的潜在价值诱使着硬件设备商、网络运营商、软件开发商们千方百计对之进行收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16年在黑市上泄露的个人信息达到65亿条次,也就是说,在我国平均每个人的个人信息被至少泄露了五次。

如今随着科技发展,个人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实施犯罪的风险也随之变大。他们可采用网络黑客盗取或花钱的手段,购买目标人个人资产、出行航班地点和时间、酒店住宿等信息,阴谋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令人防不胜防,毫无隐私可言。如此发展下去,一个合法的公民又怎能有安全感可言?之前脱口秀演员池子的个人账户流水被银行泄露,就引发广泛热议。

纵观欧美国家,美国在上世纪末推出了“电子隐私法”,欧盟制定了“大数据保护法”,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网络世界需要与现实世界一样,个人隐私、个人数据必须加以严格保护,并已经采取各项法律法规来实行。

在中国,为了保障和推动当今社会经济和法制建设的全面健康发展,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是顺应民意与新形势的必然之举。不论是从规范互联网经济、网络信息应用有序发展,还是保障公民权益的角度切入,为公民个人信息撑开法律的保护伞,都是迫在眉睫。 

因此当下专门立法,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其实从酝酿到2012年刚起步,这部法律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但整体权衡,之前有关个人信息及隐私的法律法规针对性还不够强,空白地带较多,量刑也偏低,故需要一部更系统全面的法律,通过建立个人信息合理使用制度、侵害补偿、惩罚机制、设置监督机构等方式,为个人信息安全“加密”。 

只有各方携手,才能把个人信息保护法落在实处,有效制止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被盗用的情况,才能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原创编辑整理,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隐私泄露防不胜防,期盼已久的“保护伞”,终于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