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
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曰:“王使诸梁也甚重,齐之待使者,盖将甚敬而不急。匹夫犹未可动,而况诸侯乎!吾甚慄lì之。子常语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懽huān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cuàn无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阴阳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两也,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子其有以语我来!”
译文: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他请教孔子说:楚王派我出使,任务十分重大,齐国对待使者,总是表面恭敬而办事拖延,要催促一个老百姓都不容易哦,何况是诸侯呢?我很惶恐。先生曾对我说过,任何事不论大小,很少有不合正道而得到好结果的,事情如果没办成,一定有人是惩处的祸患,(我代表楚国事情没办成,回来就被楚王惩罚)事情如果办成,一定有阴阳失调或是忧劳成疾的祸患,(阴阳失调就是简直着急得不得了,日夜颠倒觉也不敢睡,白天送礼晚上也送礼,这样弄得很辛苦忧劳成疾)
所以不论事情办成或办不成都没有祸患的,只有有德的人可以做到,
(事情没办成回去被自己的国君惩罚,事情办成把自己给累坏了,人常常是这样子两难,那怎么办呢?——有德的人可以做到,他等于是想到孔子以前跟他讲的这个话)
他接着说:
我平常饮食粗糙不求精美,家里连寻常的伙夫都不需寻求精良
(就是我吃东西很简单,不会叫厨房给我准备12道菜,累的厨房的伙夫满头大汗,不必的两三道菜就解决了,还没出汗就已经准备好了,这说明他对底下的人非常好,他自己生活也很简单)
可是现在我早上接到出使的命令,晚上就要喝冰水接热,(古代北方冬天结的冰,存储到地窖里不会化)所以呢,我是忧心如焚呐,我尚未接触到真正的事物,就已经出现阴阳失调的祸患了,(日夜颠倒本身的饮食不顺了,以至于身体的状况有问题了)
而事情如果没办成一定还有人是惩处的祸患,这样子加起来做臣子的实在承受不了,先生请来指点我吧!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译文:
孔子说:天下有两大界域:一个是命一个是义。子女爱父母这是自然之命,这是人心所不可解除的,(代表孝顺)第二点臣子侍奉国君,这是人群之义,无论任何国家都不能没有国君,这是在天地之间无可逃避的这两个重点。
(子女爱父母这是人心不能解除,就是你不管这一生多么得意,如果你没有让父母亲开心,你就是不愉快,这倒是真的,在正常状况在父母还在的时候呢,你在外面奋斗,你怎么样都要想让父母开心,尤其是你得意的时候呢?父母如果不能分享你会觉得很遗憾,那么这是儒家思想,孟子里面就讲得非常生动,他说舜这个人呢得到天下了,因为尧啊,两个女儿嫁给他,然后他就当代理天子,天下人都佩服他,他应该高兴吧?他说没有,他说只有顺从父母的时候呢,才能让舜解忧,今天这个解忧,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喝酒才解忧,这是后面的偏差观念,古代讲解有时孟子的说的,唯顺从父母亲可以解忧,天下人都说我好——没用;有两位美女做我太太——没用,天下的人都感谢我——没用;只有让父母开心我才能解忧,这是儒家立场,这种思想是不是儒家的宣传呢?——不是——是每一个人自然而然都会有的情感,所以这叫做不可解于心——我就是放不下心,——代表庄子啊绝对不会违背人情世故,他讲外化,一定也是包括这些跟别人相处的基本的方式。第二个叫做义,你千万不要想,我到什么地方去,就不要有国君管我了,我是无政府主义,这不可能的,你在任何地方如果无政府,那谁来保护你呢?所以在孔子的时代有些人叫做隐士,隐居的人,隐居的人跟孔子有一些碰撞出见了火花,在微子篇第18,那里面谈了好几段都是隐居的人跟孔子互相讨论问题,那么里面有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段,可以看得出来,我们要如何判断谁对谁错,
有一次子路啊大概去外面采办什么东西,比较晚了回来,结果找不到老师,这边看到路边有一个人要除草,子路就问他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这个除草人就说:事理不清五谷不分,谁知道你的老师是谁?就是你这个人看起来也不劳动连五谷也分不清楚,你忽然问我你的老师是谁?谁教出你这种学生呢!教出你们这种学生有什么用呢?就批评儒家这些人只知道念书,不知道老百姓的生活,那么子路这个人受孔子教育就有些学乖了,看到老人家对他这样讲话,就拱而立,双手拱着站在那不敢动,老人家一看这个年轻人还算不错,你看我跟你讲话你他不敢反驳,天又黑了没地方去,——好吧到我家去,招待你住一个晚上,结果到家之后呢杀鸡做饭请子路吃,这是人之常情啊,叫两个儿子出来相见,这就是败笔,叫两个儿子出来相见代表长幼有序,第二天子路就赶上了老师的车队,就是昨天碰到谁啊怎么怎么——叙述一番,孔子跟他说你再回去告诉他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子路回去了老人家出门了,子路对空中讲一番话还是对他两个儿子说话我们不知道,子路说:不仕无义,就说你不去做官是不对的,隐居是不对的,长幼之节不可废,君臣之义怎么能废呢?君臣之礼啊,因为有国家才有君臣,你后面才有长幼之序嘛,一个社会要上轨道你没有国家保护,那你怎么可能说我们来长幼尊卑啊,又有规矩,那是末倒置嘛,国家上轨道才是根本呐,然后就把这段话说了,
好后面就有争论了,有人说这番话是子路自己的心得,回去对老人家说,老人家不在就对他儿子说的,错了
这段话一定是子路转述孔子的话,如果子路可以说昨天为什么不说?见了孔子之后忽然觉悟才回去说,当然是听孔子说的回去转述,所以有时候很多问题不用争论,你如果这个还要争论,你怎么证明这是子路转述孔子的话?有没有录音带啊,那这样子谈论问题就没完没了了,
这个说明——儒家跟道家竞争的时候,在人的社会上,道家是注定输的,因为道家适合成年人,道家不能传宗接代,道家生了孩子还是要教他做人处事,你不能生了孩子说好那你现在是什么?我们有一种,学习叫做完全不用教小孩,让他爬树跑来跑去的——森林小学,你不能说我的孩子都是道家,我的小孩都是在森林小学森林长大的。那你将来怎么进入社会跟别人来往呢?你可以,大人可以潇洒了,我不要做官了,不要做事了,在乡下随便找块地,以前没有说侵犯土地的问题因为地方大,你随便找块地没有人去开垦谁会找你麻烦呢?到时候交点税别人就给你保护啊,官方就给你保护,你不能说大人可以潇洒学道家,小孩跟我学道家从小就是没大没小,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是道的子女,那搞不清楚了,所以说你从长期来看的时候,为什么社会需要儒家?原因就是因为人从小慢慢长大,需要有一个教育过程嘛,长大之后你选道家,那是你个人选择对不对?所以在儒家里面有这一套,这个背景我们要知道,所以他这边讲说一个是命,一个是义,人对父母亲的孝顺是一种命,只要是人嘛,都会孝顺父母,义是人群之义,你到任何地方都会有国君,这不能逃避的,这叫做大戒律)
原文:
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译文:
所以子女奉养父母时,无论任何处境,都让他们觉得安适,这就是孝的极致
(比如我们现在要逃难,逃难的时候父母要穿好吃好——不可能,父母了解逃难很困难,你只要让父母开心就好,其实父母不太在乎生活上的享受,他比较在乎的是子女有时间多陪陪他,陪他聊聊天,但是我们做子女的经常都不孝顺,就是没有学到孔子所说的他教训的子夏——什么叫孝顺呢?——色难,脸色保持和悦最难,我们跟父母相处看到父母亲意见太多了,要求太多了,我们脸色就不好看了,是不是?反正父母不能不要我,我也不能不要父母,我脸色不好看父母能怎么样?我就跟他说:谁叫你生的我?那这就不孝顺了对不对?说实在,有时候人实在是蛮复杂的,
小时候我们看父母脸色,父母老说我们给他脸色看,说实在这也是一种一报还一报嘛,那这个是太不孝顺了嘛,这种念头都不应该的,所以儒家里面不容易哦——色难,脸色保持和悦最难,你一定要怎么样?脸色保持和悦有两种,一种是装出来的,因为儒家说的色难,我如果脸色不好看,违背孔子,所以我要脸色好看——这样是外在的。真正的脸色和悦是来自于内心,经常想到自己小时候,你只要经常想到小时候,记忆力好一点,看到父母亲自然就和颜悦色了嘛,知道小时候怎么样父母心拉吧长大,你对父母亲就没有话讲,是不是?这别人看起来你对父母亲不见得很理想,你自己也知道父母有父母的缺点,但是呢?谁叫你是我父母呢?没有你们就没有我啊,就这样接受了嘛,接受了之后就好好的相处过日子,
就有些人跟父母相处的时候品质不是很好,生活品质并不好,父母过世之后才后悔,哎呀说早知道当初应该做得更好一点,天下没有子女不后悔的——都是还可以再做得更好一点,譬如我母亲50岁以后就半身不遂,我能够陪她的就是打麻将,他要我每个礼拜打一次我就每一个礼拜打一次,她有时候实在无聊就说多打一次吧?——不行我有事要做,看到没有?好重要的事哦,现在想想看哎呀当初知道,多打几次,有什么关系?是不是?现在想一想哎呀钱算什么?对不对?——人都是会这样子啊,当时我认为我已经很尽力做了,好像是兄弟姐妹里面我算是很尽心的,固定每个礼拜一定陪父母打牌,有的兄弟姐妹很不孝顺很少陪父母打牌,那我尽量做之后够不够?——永远不够,这就是人类生命的特色嘛,)
(所以这边说任何情况都要让父母觉得安适,这就是孝的极致啊,父母绝不会说你一定要有钱让我过得舒服,才是孝顺,没有父母会这样讲的,因为父母有的也很穷困呐,他自己也很勤快怎么会要求小时候你一定要给我转钱,那万一他用非法手段赚钱你受得了吗?所以像这个就是讲到孝)
那么再看;
臣子侍奉国君时,无论任何事情都让他觉得妥当,这就是忠的典范
(不要让国君为难,随便就宣布政策,要收什么税,收什么税,弄得国君很为难,经常出来解释不是这个意思不是那个意思,这就是不忠,)
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
从事内心修养的人,不受哀乐情绪波动的影响(就是内不化嘛)知道这些是无可奈何的,就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原文很有名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我们说与自己要安就自于这里)这就是德的极致,做子女的与做臣子的,本来就有不得已之处啊,只要按实际状况去行事,忘记自身的厉害,哪里还有空闲贪生怕死呢?(我就是尽我的责任,所以我们讲儒家的真诚呐,也会强调,第一个就是我不要全部只计较厉害哦,第二个就是我尽我这个角色应该尽的责任,)
原文:
夫子其行可矣丘请复以所闻: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交远则必忠之以言。言必或传之。
再看:你尽管去做就是了,我再把自己听到的告诉你,两国交往时,临近的一定要靠信用来维持关系,远隔的一定要靠言辞来表现诚意,(比如说你跟我这个国家是邻居,我们要靠信用哦,不能说我们这个防洪的时候,以邻为沪,把邻国当泄洪区,我这边及时防御让你那边糟糕这个不行,要靠信用,要看实际的作为,但是远的国家要靠言辞,
古时候当大使很难,因为他是受命不受辞,——君王给你命令他没有告诉你怎么讲,所以你当大使你自己要有办法,把国君的命令拿来之后到别的国家自己要说话,说的让别人接受你那个基本的命令,所以大使可以代表国家,所以古时候就说:不学诗无以言,你不学诗经啊说话就没有根据,大使跟国君他们来往的时候都在念诗经啊,你背一句诗经,我背一句诗经,过来过去也不知道你说什么?我说什么?这样才有磨合空间嘛,两个就一定要有模糊空间,各自解释,在古代就是如此嘛,)
原文:
夫传两喜两怒之言,天下之难者也。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要传的话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言辞必须有人要传达,传达双方喜怒的言辞呢,是天下一大难事啊!
(譬如两国很高兴,你可能是多加一点好话美言几句,两国之间处的不好你可能就说一些很难听的话,变成更交恶了)
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两怒必多溢恶之言。凡溢之类妄,妄则其信之也莫,莫则传言者殃。
所以他说:
双方欢喜时,必定都说美上加美的话,双方愤怒时,必定都说恶上加恶的话,但是多说的话总是近似虚构,虚构的话让人无法相信,一旦无法相信,传话的人就遭殃了,
(话是你传的,当初我们没这个意思,你为什么传这个话?所以今天有时候会针对谁说的怎么说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有没有加那个字?都要去计较,就因为你传话的人呢在中间,本来就是不容易的,)
所以古代的格言说:要传平时的话,不要传那些多余的话,大概就可以保全自己了(也就是说,在传话的时候尽量避免情绪语言,我们有时候会有情绪,我今天心情好,张三让我给你讲一句话,我就把这句话讲得很美,多加几句话,让你以为张三对你有很大的好感,张三其实只是说:我欢迎他来参加我的生日party ,就这么简单嘛,参加的人恐怕有20个你是其中之一,你就去传话讲成是非你不可,你不来party就取消了,那就是太大的误会了,对不对,那好了,张三心情不好,传话的时候加几句,生气的话,弄了半天误会出现了,像这就是非常了解人情世故,才能够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