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肖十条”

今天读到肖培东老师“语文深深浅浅之间”的文章《教学设计前,你要做好哪些思考?》,过去称“肖八条”,现在变成了“肖十条”。每一条都是干货,抄录如下:

    1.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文体特征)

    2.这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写作背景)

    3.这是写什么的文章?(文本解读)

    4.这是怎么写出来的文章?(语言形式)

    5.为什么放在这个单元这个位置?(单元目标,编者意图)

    6.最能体现文本特色的重要语段是哪几个?(教学聚焦)

    7.当下,我们为什么要教这篇文章?(教学价值)

    8.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和读不懂的可能是什么?(学情预判)

    9.教材本身提供了哪些助读资源?(教材资源)

    10.与相关联性的文章有哪些异同点?(联读整合)

总结起来就是:

思考一篇文章的文体特征——写作背景——解读文本内容——语言形式——了解单元目标、编者意图——聚焦重点段落——思考教学价值——寻找教材资源——整合关联文本。

这十个问题问下来,对于文本就成竹在胸了,整个备课过程也就出来了。过去自己总是说要素读文本,但对于怎样“素读”其实并不清楚,不过是面对着文本“度过时间”罢了。一遍遍地重复那些熟悉的字句,没有有效的思考素读也毫无意义。而今天,这“肖十条”无疑为我们老师的文本素读提供了方向!下面评论区有老师说要打印出来贴在备课本上,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以学习。

明天就要行动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肖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