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名师联盟家长会

2014年4月27日名师联盟家长会---数学

分享内容

孩子为什么没有兴趣学习数学?

孩子为什么学了又忘?

孩子为什么不能举一反三?

孩子为什么没有自信?

解决方法。

一、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问题

1、了解的方式:现场找几个孩子了解。

问题1:喜不喜欢学数学,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

问题2:自己的学习习惯哪些比较好,哪些不太好?有没有整理复习的习惯,怎么整理的?

问题3:认为自己的思维理解,快、慢、还是中等?

邓老师自己做好纸质记录。

向家长了解孩子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1)数学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2)学习习惯

(3)思维理解能力

目前孩子的现状,想过什么办法解决,在数学这个科目上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先一发人一张纸(要设计纸,让小洁设计)让家长在纸上写好,再安排家长发言。

找数学成绩优秀,中等,差生作代表(5-6个家长左右每人大约1分-2分钟)。

邓老师自己做好纸质记录。

家长和学生呈现的问题有可能有

上课听不懂;2、不喜欢老师;3、基础差;4、没有整理的习惯;5、没有兴趣或动力;6、理解缓慢;7、不灵活,不会举一反三;8、难题不会;9、基础还可以,但有漏洞,不扎实。10、平时书写很差。

不爱深入思考。

家长能看到的现象

总结下来四点:理解慢,基础差,习惯差(不复习,书写不好),兴趣动力不足,不够灵活。

那么孩子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是什么造成了这些问题?我们又怎样应对?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体验一把做学生的感觉,下面的环节可能会有点烧脑,但请务必跟上我的节奏,我们才能更客观理性的认识到孩子在数学学习的过程和问题。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题目,大家尽自己最大可能来理解,为什么要讲,因为我们后面的互动环节需要用到。后面我会让现场的家长来解题。

先介绍手拉手模型

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

二、分析问题的原因----如何看待孩子的问题

孩子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经验、认知、理解能力等等方面,与成人都有差距。

第一个互动(客观看待孩子的能力)

https://www.sohu.com/a/215032478_100089175(孩子看到的与成人看到的图片说明)

上周二自己家孩子学校,有公开课,邀请家长去听课。平时老师就常跟我告状,状告孩子课堂上总是看课外书。公开课时,我坐在教室后面,发现孩子一堂课基本都在低头看课外书。课后,我跟孩子沟通:今天公开课,你怎么还看课外书,那么多家长坐在后面。孩子这样回答:公开课看课外书,老师不会生气,要是生气,就太丢脸了。

食用油与水的密度谁的大,谁的小?我相信家长朋友们都能解答,但孩子不一定。不用这么惊奇,我在初一班做过测试,一个班10来个学生,大家各执己见,争执不休。

我们成人会想:孩子总该喝过汤吧?油是浮在上面的,怎么会不知道呢?他们就是不知道。同样的问题我考过初三B班的孩子,也有几个是说不清谁的密度大谁的密度小。

题目  体现孩子的认知,让家长客观认识孩子的能力,理解孩子。

体现家长与孩子的认知为什么不同?

题目一    ①函数,则?

②(是正整数),

现场先请一个孩子作答,从初一到初三。

再请一个家长作答。

这就是我们孩子的理解能力,作为成人就会觉得,这都一样啊,只不过把换成了。那是因为我们已经建立了坚实的代数基础,数学思维我们每天都在用,只是没有感觉而已。我们真的都在用数学思维的方式思考问题,就像去去有个学生高考分数不是特别高,也不是很低,570多分,去年理科一本线是500分。这个女孩子,不知道要选择什么专业,一个学校多的有100来个专业,少的也是几十个,看着志愿书,她觉得自己头皮发麻。我说,那你过来我这里。她过来了,我告诉她:

第一步:把你想选择的学校,并且分数能上的学校列出来

第二步:把这些学校里你根本就没考虑过的专业划掉

第三步:把你的分数符合的专业画圈

第四步:第三步确定的专业分A,B,C三个等级。

基本进行到第三步,孩子的思路就非常清晰了。我相信很多家长在处理工作、家庭事务,会进行同样逻辑清晰的分步处理,优先排序的数学思维让我们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数学思维方式形中会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虽没做题,但我们一直在无意识地用数学思维方式。

但孩子不一样,很多逻辑推理分类以及所有数学知识,他们都是第一次接触。

我们很多家长朋友,以前学习都是非常优秀的。既然自己学的好,肯定想把好的数学学习方法传授给孩子。

如时不时提一个基础的问题考考孩子。这不是个别家庭会出现的现象,很多家庭都会这样去考查孩子的学习效果。比如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实数,什么是有理数?大多数孩子真的讲不清,你给出一个数他能判断,但让他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真的很难。我们在做学生时,同样如此。只不过,我们自己忘了。

如果孩子说不出,家长可能会怀疑孩子上课不认真,或者没理解等等,因为这是基础概念,基础概念不清楚,这还了得,还能做对题吗?也有少数家长会否定或指责批评孩子。

比如有个孩子上课刚学了二次方程,爸爸问:你今天数学课,学了什么?孩子回答:一元二次方程。爸爸说:再具体一点。孩子开始沉默,因为孩子真的不知道从哪个方面来回答。一方面,刚接触,确实不熟,另外爸爸提的问题太泛了,孩子不知怎么表达,爸爸一问,就思索,好像我上课确实什么都没学到。孩子开始沮丧,自我否定。

每个孩子的理解能力就是不一样的,有的快有的慢,有的以为自己理解了,其实并没有理解。

成人是在已理解过的基础上再次记忆重现,与孩子首次理解的难度过程完全不一样。所以不要再说:这么简单,怎么你还没搞懂?!

题目二  根据我们刚讲的手拉手模型,找出一组全等的三角形。

已知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我们刚讲过手拉手模型, 考考我们家长朋友们刚才有没有学会?

孩子们,咱们有没有机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呢?

第二个现场互动(为什么容易忘)

(目的让家长切身感受,孩子为什么容易忘,学习容易忘,面对这么多科目第一次接触)

我们现在来呈现孩子在学校一天的学习情况。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讲数学课:

我们首先复习下之前学过的内容。

介始一个课程引入,需要比较有趣,让家长感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分式的概念。

整式A除以整式B,整式B中含有字母,则称为分式。

例:①;②;③;④,其中是分式的有        .

分式有意义:分母不等于零。例:当x    时,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分式为零:分子等于零,且分母不等于零。例:若式子的值为零,则x的值为    

以下的场景可能是更多孩子与家庭面临的现实:

第一个场景:学校    人物:老师与孩子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下面由请这位同学来回答,我们这堂课学了什么。分式是什么?

唉,说得不准确,不刚讲过吗,你有没有好好听我的家长会,你有没有尊重我?

孩子回到家,老师比较负责,发了一条微信给家长:***妈妈,今天我们讲了分式的概念,孩子可能听得不是很认真,没掌握好,监督孩子自己在家再复习。

第二个场景:妈妈公司  人物:妈妈与客户

晚上,在外工作了一天的妈妈,今天刚好遇到了一个难缠的客户,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

第三个场景:家    人物:妈妈与孩子

回到家赶快烧饭,家里的菜是早上就洗好切好的,做饭时,手机响了,看到了老师发的信息。

这时妈妈的情绪是怎样的?孩子的情绪是怎样的?

和孩子一起在吃饭,妈妈会怎么跟孩子表达?

孩子的反应又是怎样?

现场询问孩子:

第二天,在数学课堂上见到数学老师是怎样的感受?以后对数学这个科目会怎么对待。

假如第二天老师又点你的名了,你会怎么想?以后会怎样对待数学这个科目

第三个互动

(孩子为什么没有兴趣),是什么剥夺了孩子的学习乐趣?

有人说,数学课堂不够生动,学生提不起兴趣;有人说,学习数学没用,买菜用不着;不喜欢数学老师,不想听数学课。

经常有学生这样跟我抱怨,学数学没什么用,买菜用不着。在这里我想花点时间为数学正名。

圆周率的发展史:在南北朝,我国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算出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1948年弗格森和雷奇两人共同发表了的808位小数,成为人工计算值的最高记录。1949年人们开始使用计算机计算值,突破了千位。1959年突破万位,1961年突破了10万位,1973年突破100万位,198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用巨型计算机算到10亿位,94年他们又用新型计算机算到时40亿位。计算机费时50个小时。几十亿个数字打印出来,是个什么概念呢,有人还真计算过,假设每厘米打印6个数学,整个数字的长度接近7200公里。

可能大家觉得,这多无聊,没有实际意义。在生产或科研中,值只需要小数点后几位就可以。为什么人们还要不惜财力、时间去计算值呢?德国数学家康托尔说得好: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的数学发展水平的指标。显示了一个国家的数学算法先进水平,以及为了检验或证明计算机的优良程序和计算机运算速度。

数学的发展程度和综合国力之间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先秦时代,有一部著作叫《九章算术》,其中就有负数的概念,而负数的概念在西方到十六世纪才有见于文字。

公元480元,祖冲之率先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这一成就领先西方一千多年。

盛唐时期,公元七百多年时,我国已经掌握了高次方程的完整解法,而西方到近代才解决。

在这些朝代,数学水平高,同时我们的综合国力也是非常强大。

但时光流转到了明朝,统治者决定以八股取士,将数学从科举考试中剔除,数学随之衰弱,我国的数学不进反退。我国的综合国力也随之衰弱。再后来中华大地,遍布侵略者的脚印。

现在我们最常听到的三大技僦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技术均以数学为基础。

如果一个国家不重视数学,老百姓不重视数学,历史可能还将重演。

希望家长们在孩子抱怨数学无用时,给予孩了当头一棒。不要用我们自己的狭隘去评判数学学习的有用或无用。

言归正传。喜欢某一个科目,或讨厌一个科目,都是很偶然的。没有孩子天生就是学习某一个科目的料,或天生就与某个科目无缘。

或许有人会说三毛,你看她的文字那么优美那么有灵性,他数学就学不好。

三毛如果数学不好,她怎么考上台湾最好的省女中?如果她数学不好,怎么可能在初二的三次数学小考中得满分?只是因为老师的羞辱指责放弃了数学而已。这次羞辱更对她的心理造成了永久性的创伤。幸运地是三毛遇到了一个给予她光明的美术老师,让她从自闭中走出来,幸运的是她有一对永远支持鼓励她的双亲,陪她走完人生最黑暗的那一段路。

试想:假如我们把老师在课堂上的批评变成表扬,微信变成表扬又会变成怎样。

在当学生回答的不太完整时,老师是这样说的:同学,你掌握地很好!说出了分本的本质。分母含有字母,分母含有字母的代数式称为分式。

如果老师发的微信是这样的:**妈妈,今天孩子表现得很好,课堂结束时提问,他都能较准确地表达出来。课后监督孩子做好复习,相信他会越来越好的。

这个孩子以后又将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数学这个科目?

鼓励的力量是伟大的,它能让很多不可能成为现实。

有一个小男孩,在三岁时,不幸被一场意外的车祸夺去以双臂。男孩很难过,觉得自己长得很奇怪,没有愿意跟自己玩,问妈妈:妈妈,我的胳膊还能长出来吗?妈妈回答:只要你去努力完成每一件事,别的小朋友能做的,你也练习去做,慢慢地你的胳膊就会长出来。男孩,很兴奋,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开始用身体的其它部位代替手。几年过去了,男孩的胳膊还是没长出来,男孩又问:为什么我的胳膊还没长出来?妈妈:你的胳膊早就长出来了,只是你没有察觉。别人能做到的,你现在都能做到,不是吗?

鼓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我们现在来看一个视频。

插入视频:日本孩子跳箱子

作为父母或老师,立体地看待孩子,立体地看待孩子的同时,也要立体地看待孩子在某一个科目上的努力、学习能力、学习收获。从心底欣赏孩子的付出、内心发出赞许,比指责孩子、表面上的鼓励孩子有力量得多。对待孩子,一定要真诚,不能违心,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敏锐。违心的表扬只会带来消极作用。

不要奢望,专家讲要鼓励孩子,我们就去鼓励,孩子就能按正面的方向发展。无论老师还是父母,我们要真诚的欣赏每个孩子。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都应当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期待我们都能做到,真诚的鼓励,真诚的批评。

第4个现场互动(怎样才能不忘,怎样才能举一反三)

什么是反复刺激,什么是复习巩固。让家长时不时记忆同一个东西。

用之前讲了三次的手拉手模型让家长理解反复刺激的效果。

已知均为等边三角形,请找出一组全等的三角形。并求出的大小。

第五个现场展示

数学教学过程(孩子为什么不能举一反三)

已知

①若,则全等

②若,则相似

以上是我们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模型

这是历年的中考真题的考法:

2016年深圳中考真题

2017年深圳中考真题

2018年深圳中考真题

我们在教学中,从初一下孩子在刚学全等时就会讲解这个几何模型,初一年级的学生听子之后,有个大概印象。初二上会讲,这时候学生会有比较清晰的印象,初二下还会讲,基本孩子会比较基础的运用,到初三还是会讲,初三上会简单的运用,初三下才能掌握综合应用。我们虽然从初一开始熟悉K字型,但考试要到初二下才会出现。

假如一个学生,数学中等,从初三才开始接触我们刚介绍的“”字型,想要在中考中达到综合应用的程度,基本不太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初三过来学数学,本来在及格边缘,学了后在模拟考中只有60多,70多,中考80-85分,好一些的也就85-90,很难有突破90的。我们要突破90,必须深刻理解中考涉及到的六大几何模型。那怎样才能达到深刻理解的程度,只能在初一初二铺垫,反复刺激。错过初一初二的学习,到初三再努力,很难达到深刻理解的目标,就无法突破90分。

熟能生巧,如果学生本来就不熟,何来的举一反三,何来灵活?

三、自我期待

第六个现场互动

让家长读自己的期待(找5个人左右)

1、作为父母以后我们会怎么做?

2、期待辅导机构老师做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年上半年名师联盟家长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