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说这句话的人,不过是人云亦云的应声虫罢了,经验性的认为中原只要统一,就能进入一个盛世。
君不见,西晋一统之后的内讧乱世,这与三国割据,消耗国力有一毛钱关系吗?
更不见,北宋统一中原,但还是被辽国、西夏追着打,在河北、在陕西,屡战屡败,最后只能纳岁币以求和。
统一是盛世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盛世一定具有统一的大环境,但不是完成统一就一定能迎来盛世!
自古权臣乱政无盛世,即使曹操统一了汉末乱世,他自己如何自处呢?最好的选择是废黜汉献帝,建立曹魏。
但是曹操之后,仅仅经过十余年,天下就出现了另一位权臣,司马懿父子,试问这样的朝堂环境,用什么来开创盛世?
一个盛世,并不是一代人开创的,需要数代的积累
我们熟悉的西汉汉武盛世,唐朝开元盛世,哪一个盛世不是经过几代人的积累。汉武盛世,经历高祖和吕后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的治世,才有第四代人汉武帝的盛世辉煌。
东汉光武帝建国之后,经历“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的积累,才有了汉和帝的“永元之隆”的盛世繁华。
唐朝亦是如此,唐高祖建立唐朝后,经历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再有武则天的“贞观遗风”,经历几代人的累积与治理,才在唐玄宗的开元年间,达到了鼎盛。
“赤壁之战”曹操获胜后,即便能够顺利消灭刘备、孙权,然后扫平西凉、汉中、益州,完成天下一统,建立曹魏王朝。
那么曹魏王朝能够重现西汉、东汉的盛世吗?恐怕很难吧,因为曹操于公元220年去世以后,曹丕继位,226年去世,曹叡继位,239年去世。
这样算来,曹操祖孙三代人,治理天下的时间,也仅有30年左右,就匆匆的把天下交到了年仅六岁的曹芳手中,自此曹魏就陷入了权臣争夺的乱局之中。
且不说曹爽和司马懿的争斗谁能获胜,即使是曹爽获胜了,虽然他是曹魏皇室成员,作为朝堂辅政的权臣,小皇帝长大后,他会甘心把权力交回去吗?
因此,曹魏后来的乱局是必然的,只因曹操死后,曹丕、曹叡两代人并没有肩负起权力完整过渡的职责。
即使他们能够开创如同“文景之治”“明章之治”的治世,但是他们身后,曹魏缺乏合格的继承人,治世的局面缺乏延续,朝政落入权臣手中不可避免,曹魏开创盛世如同痴人说梦。
曹魏时期,曹氏皇族统治的基础并不牢固,司马氏的掌权,就是世族对曹魏的反扑
虽然历朝历代,皇帝都致力于抑制世族豪强,但客观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从西汉“兴儒术”开始,到东汉时期,各个儒学世家逐渐兴起,成为影响朝政的重要力量。
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隋唐完成统一,中原王朝不再需要能够影响皇帝的世家豪族了,世家豪强这一政治格局才走到了尽头,因此从东汉到魏晋,世族豪强还是社会的主要力量。
但同样出身于世族豪强的曹操,却对世族豪强十分厌恶,认为他们是造成东汉后期,朝廷乱局的根源。因此曹操掌握大权,就开始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政策。
曹操在位期间,严格推行了两项抑制豪强发展的政策,一项是严惩豪强,通过刑法,抑制豪强兼并土地。“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注重法制,打击豪强,安抚百姓。
另一项是被世族豪强把持的官员任用,曹操也大力推行改革,用人不重虚誉,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唯才是举”,即使出身下层的官员,曹操也注意提拔。
可以说在曹操执政期间,曹魏与世族的关系是比较紧张,世族名士到处躲着曹操,先是都跑河北投奔袁绍,然后又是集体往荆州投奔刘表。就连司马懿,刚开始也是死活不愿意效力曹操,被逼无奈才出仕的。
曹操去世之后,曹丕继位,重用陈群,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郡设置中正官,根据士人的品行、才干及家世评定为九品,以品阶选拔官吏,官吏任用再次被世族把持,缓和了曹魏和世族的关系。
好死不死,没多久曹丕就向他爹汇报工作去了,其子曹叡继位,曹叡虽然在很多方面继承了其父曹丕的政策,但是曹叡这个人比较擅长权术,利用手段独揽朝政大权。
曹叡执政时期,改变了曹丕时期严厉打压宗室的制度,逐渐提升曹氏宗族的权势,如曹植、曹宇这样的宗室成员,多次应征入朝,参与朝政。
从曹操开始,到曹叡去世,曹氏执政的三十年,曹魏一直都是执行较为严格的法令,虽然逐渐改善与世族的关系,但是整个朝局环境并不利于世族发展。
相较于曹氏,司马氏更加注重世族利益的维护,尤其是司马炎执政之后,深化“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在治国理政上,实行无为而治,营造宽松的环境,这就十分有利于维护世族的利益。
曹操赤壁之战获胜,就一定能统一天下了吗?
曹操进攻荆州的同一时期,孙权派出鲁肃进入荆州探听情况,刘琮投降后,鲁肃在当阳见到刘备,讲明了孙权的意思,建议刘备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
迫于曹操的压力,刘备派出诸葛亮前往柴桑,面见孙权,经过诸葛亮一番唇枪舌剑,摆事实讲道理,阐述了战胜曹军的可能,打动了孙权。
在周瑜、鲁肃等主战派的极力推动下,孙权终于下定决心,出兵抵抗曹操,与刘备达成联盟,出兵三万,由周瑜和程普各率兵一万五,在樊口与刘备会合,逆流而上,驻军在赤壁南岸。
我们可以看到,赤壁之战中,孙权派出周瑜等,率领的军队只有三万人,周瑜一度向孙权申请五万人,孙权以一时难以调集五万人为由,只调给了周瑜三万人。
那么孙权真的是调不出五万人吗?恐怕并不是,这完全就是孙权留一手的做法,他担心赤壁之战无法获胜,不愿投入过多力量,同时东吴内部也有不少议和的声音,所以孙权无法全力投入。
那么东吴的总兵力有多少呢?以此后数次合肥之战,孙权出兵都在十万以上,可见东吴的总兵力肯定是超过十万的。
因此,即使是赤壁之战,周瑜失败,孙权也有足够的力量抵抗曹操,曹操要吞并孙权,基本是做不到的。而且战败后,孙权最大的可能,是上书向曹操称臣,令曹操没有理由进攻东吴。
一旦孙权称臣之后,曹操很难再南下攻灭东吴,一方面孙权行投降之事,却有割据之实,已经堵住了内部投降派的口实,即使曹操逼迫太甚,东吴必然是同心协力,共抗曹军,曹操将深陷东南战事。
另一方面,正如诸葛亮和周瑜所说,曹操背后危机四伏,西凉的韩遂、马超,占据雍凉,随时准备偷袭曹操后方,刚刚征服的冀州、青州地区也不稳固,一旦陷入与孙权的纠缠,曹操将难以收场,何谈统一了。
赤壁之战,曹操获胜的机会有多少呢?
很多人可能被诗句迷惑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没有那股东南风,让周瑜火烧赤壁,孙刘联军就一定会输吗?
恐怕不尽然,首先曹军与孙刘联军的差距并不大,赤壁之战时,刘备和刘琦合兵后,水陆大军有两万多人,孙权派给周瑜三万人马,两军合兵五万多人。
而曹操一方,从许都南下的兵马大约是十五六万人,在荆州时,刘琮投降,曹操收编了荆州的五万多水陆大军,总兵最多有二十万出头。
但是曹操的二十万大军,却是一路转战千里,就连最精锐的虎豹骑也是一路追击刘备数百里,已经是一支疲惫不堪的军队。
再加上荆州的军队,虽然收编了五六万人,但是人心不服,随时有叛乱的可能,曹军战力不增反而降低了,毕竟随身带着五万多的不定时炸弹。
最可怕的是,曹操一路南下,赶到赤壁时,军中已经瘟疫横行,全军士气十分低下,即使是火烧赤壁,很多曹军士卒被火烧死,但烧死的远不及病死的多,曹军大部分在火烧赤壁时已经重病不起了。
所以,此时的曹军,只要刘备和周瑜稍加抵抗,恐怕都要崩溃,更别说被火烧水寨了。即使没有这场大火,曹操渡江之后,靠什么打败孙权,靠把瘟疫带过去,毒死孙刘联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