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乡土与城市的丙洲

结缘丙洲,始于四年前大学与工作的衔接。闲暇的十多天,每日跑步于丙洲岛,穿街走巷,路线不重。第一次被还不知名的闽南特色建筑所拜服,甚至到今天为止,如果富有规模性、复杂性和观赏性的建筑只在闽南和广河见过。除此以外,大块的青条石,木门配上八卦底纹的门环,小巷、绿树、古宅,一汪小池塘,成群乌龟、金鱼嬉戏其中,三进落的燕尾红砖古厝,多么的富有诗意。

巷子的边缘,现代化的钢筋混泥土拔地而起,高大,气势恢宏,家族庞大,人员众多,当如此。然而似乎不同家庭也不太好住。好奇驱使下探询究竟,居然只有两位老人居住,年轻一辈都上厦门(注:老厦门人只认岛内是厦门,甚至中山路那一带。从同安去岛内,在他们的世界中就是去厦门)或者去别的地方了。

接下来的三年,因为工作,接触非常多丙洲岛的居民,甚至数十次家访丙洲孩子。发现老一辈的丙洲人“淘海”为生,艰辛异常,因此富有受苦耐劳的精神,而新生代则极富特色。孩子富有灵性,活泼好动,思维敏捷。较为遗憾的是传统捕鱼为生的日子根本不需要什么文化,甚至陶海一天的收入便是当时公职人员一月的薪资,那有什么动力关注学习,好好学习。所以,丙洲人不善学习便又成了另一个特点。这就像费孝通先生说的乡土中国不需要文字一样,不是不能,而是不需要。日积月累,便如此了。

今晨,抱孩子晒太阳,不得。被一股茉莉花香吸引,钻入小棚,欣赏着来自植物的绿意。花主从三角梅的那边出来,邀请泡茶,走进小院,多肉、文竹、吊篮……茶台所绕,皆是生机盎然。我开口说:咱们下乡下半年或者明年,就得拆迁了吧。“也不知道具体时候。到时候这些花只能扔掉了”。通过接下来的聊天,得知大叔只有两个女儿,老大嫁到邻村,老二今年实习。自己本不愿意搬迁,“习惯了,至少我这地方大啊。种种花,挺好挺好”。言语之间,似乎寂寥更胜希望。当聊到地方风俗文化,从乡土丙洲到现代旅游岛的发展时候,更是怀念着当年的海蛎养殖、虾养殖和陈氏理事会管理全村的年底。

近年,厦门加速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发展,努力缩小岛内外差距,提升全域经济水平。处于几何中心,重要战略位置的丙洲岛必然走上现代化、城市化的道路,据多方消息,厦门海上歌剧院落户丙洲北,年底开始施工,建设丙洲旅游动漫岛的牌子也是早已挂了出来。当下算是处于历史转变的时期。

转折注定是痛苦的,就像这位大叔,奋斗于纯正的乡土,而看到现代的种种问题,那一丝落寞和冲突谁人能知。

一小时后,抱着女儿往回走,丙洲下乡北里130号,房屋依然挺立,外墙却已坍塌,屋内空空,除了几根树木唯有黑洞洞的空间。然条石依旧,绿意依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游走在乡土与城市的丙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