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史94: 南泉斩猫

第二十六节 南泉斩猫

马祖道一门下弟子众多,可是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和南泉普愿禅师,却是众多弟子中最优秀的三个。
普愿禅师不仅佛学深厚,而且禅法高深而犀利,在江湖中行走几乎所向披靡,致使很多江湖中人在他那儿屡屡受挫,很难入得了普愿禅师的法眼。不过,越是这样,一天到晚前来找他切磋交流之人就越多。任何时候,谁不想去找同行中最厉害的高手相互切磋呢?这就跟下棋一样,谁会一天到晚去缠着一个臭手下棋呢。
正因为找普愿禅师切磋交流的人非常的多,所以在各个禅宗典籍中,记载下来的相关机缘语录也是非常的多。而这,恰好给后来的那些江湖中人,提供了异常丰富的养料。

南泉普愿禅师,公元748年出生于河南郑州市新郑市,俗家姓王,所以他开山授徒后,常常自称王老师。
普愿禅师的母亲在怀孕期间,非常讨厌荤腥之物,看到血之类的,更是觉得非常难受。自然,对于这些东西,普愿的母亲那是绝对远离之的。也许,普愿禅师在娘胎中,就注定是个要吃素的人了吧。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岁的普愿禅师竟然想着要彻底脱离世俗的羁绊,于是跪在父母的面前,请求出家为僧。普愿的爸爸妈妈看他态度坚决,也就同意了普愿的请求。
这样,九岁的普愿禅师就来到了和家乡接壤的新密市大隗山,在大慧禅师那里落发为僧,并且跟随其学习禅法。
普愿禅师出家后,不仅刻苦学习佛法,在寺院里更是辛勤劳作,什么活都在抢着干,致使他的手脚满是老茧冻疮和裂口,可是普愿禅师从不叫苦叫累,因为他从不以自己的身体为身体。
大慧禅师看在眼里,对普愿禅师不由得常常另眼相看。
就这样,普愿禅师在大慧禅师这里待了二十一年。然后,三十岁的普愿禅师才来到河南嵩山会善寺,在皓律师那里受了具足戒,从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
普愿禅师在出家的二十余年间,不论是禅学还是佛学,都是非常刻苦的钻研的,尤其是对于法相宗各经典、《四分律疏》、《华严经》、《楞伽经》以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中观法门,更是深入堂奥。所以当时凡是和普愿禅师辩论佛法者,没有不在普愿禅师深厚的佛学下望风披靡的。
不过,此时禅宗江湖那是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的天下,那些参禅悟道之士,凡是没有到希迁和马祖那儿去递过帖子拜过码头者,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禅客。
所以,普愿禅师立即一路跋涉,来到了江西洪州开元寺,参拜马祖道一。
对于普愿这种佛学根基深厚的学生上门求学,马祖那是非常高兴的。自然,马祖就把普愿留在了身边悉心指导。
普愿禅师来到洪州开元寺的时候,开元寺早已是全国禅学的中心了。所以除掉那些行走江湖之人外,开元寺的正式僧众就超过了八百人,而且这里面还包括百丈怀海这种马祖门下的优秀学生。
但是,在马祖道一的精心培养下,本就有深厚佛学功底的普愿禅师,很快就在众多的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马祖门下众多学生中最优秀的三人之一。
古代的禅师们也好,同床的师兄弟也好,大家在一起,没有不互相交流勘辩的。所以,开元寺里面那么多的同学住在一起,每天下课后,大家自然是议论纷纷乃至于争论不休的。不过,很多人都是自认为自己理解的教学内容才是正确的,从而谁也不服谁。
每当有师兄弟们在那里争论不休的时候,普愿禅师偶尔听见了,他就常常在一旁似乎在自言自语的说着什么。可是那些同学们一听,都觉得普愿禅师说得比他们更有道理,于是一个个也就不在那儿争论了。
不过,更多的时候,普愿禅师在开元寺里面,都是韬光养晦沉默寡言的,常常给人一副不会言说的感觉。
这天吃早饭的时候,普愿禅师提着粥桶正在给每个僧人的钵里舀粥的时候,马祖在一旁问道:“桶里是什么?”
桶里是粥,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问题啊,可是马祖为什么偏偏要明知故问呢?而且马祖的机锋,历来是高深莫测的,弟子们常常感到难以应对。
谁知普愿禅师一听,马上大声呵斥道:“你这个老汉把嘴巴给我闭上,竟然在这里说出这样的话语来。”你不知道粥桶里只有粥吗?你还在这里明知故问故作高深干嘛?你这不是故意在打胡乱说扰乱别人的思想吗?
马祖作为当时禅宗江湖的第一高手,别人就是想应对一下他的机锋都很困难,更别说反过来被人呵斥了。
可是,普愿禅师一喝之后,马祖看到普愿见地已经根深蒂固,也就满意的闭上嘴巴走到一边去了。
连师父来勘辩都要被呵斥,自然从此以后,开元寺里就再也没有那个师兄弟敢来勘辩普愿禅师的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代的禅师们,那完全可以说是“为法忘躯”的啊。大名鼎鼎的师父可以满意于弟子的呵斥,学生可以据理呵斥师父,禅宗正是有这种不惧权威,特立独行的精神,才能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有一次,普愿禅师和同学归宗智常以及麻谷宝彻三人相约,一起到京城去参拜南阳慧忠国师。
不过,南阳慧忠那可是他们的师爷辈人物,而且其禅法同样登峰造极,就连师父马祖道一对他也是称赞有加的呢。所以到他那儿去,没有点功夫在身,到时还不丢人现眼啊。
所以普愿禅师先在地上画了一个圆相,然后对归宗智常和麻谷宝彻两人道:“道得即去。”
看到师兄勘辩自己来了,归宗智常马上就走到圆相里面去跏趺而坐。麻谷宝彻却在一旁作女人拜。
普愿禅师一看之下,不由得摇头道:“你们这样的话,就不用去了。”
归宗智常问道:“是什么心行?”
普愿禅师马上把归宗智常喊起来道:“回去吧,我们都不用去参礼慧忠国师了。”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大愚守芝禅师评唱道:“当时若见,每人与一棒,且图天下太平。”
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我当时若见,便与抹却圆相,不唯打破南泉窠臼,亦乃教归宗无著身处。麻谷呈伎俩不得,南泉道恁么则不去也,果然果然。”
明末笑岩德宝禅师评唱道:“三人未发足前鼻孔已在忠国师手里,直造中途,果见弄粥饭气。”

马祖圆寂后,普愿禅师便开始了自己行走江湖的生活。经过数年的游方后,普愿禅师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来到了池州南泉山(今安徽铜陵市铜山镇境内)定居。
普愿禅师来到这里后,决定在这里创建禅院传播洪州宗禅法。于是他和许多信众一起干活,平整地基,开凿岩石,砍伐木材,构建庙宇。
在大家的帮助下,普愿禅师终于在南泉山建造起了一座“南泉寺”来作为自己弘法的根据地。
不但如此,为了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普愿禅师带领大家开荒种地,耕田牧牛,劈柴担水,大力推行农禅制度。
普愿禅师自从进入南泉山弘法后,每天不是悉心指导学生,就是和大家在干各种农活,竟然连续三十二年都没有离开过南泉山。
普愿禅师这种自力更生,清闲自守,安于寂寞,一心弘法的精神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受到了所有参禅悟道之士的高度好评,再加上普愿禅师本身就是个佛理深厚禅法高明的高手,所以全国各地前来南泉山学习交流的人就一天天的多了起来。

到后来,南泉寺常住僧众多达数百人,再加上众多江湖人士和各界信众来来往往的,南泉山一天到晚那是热闹非凡啊。
有一天,一个专门讲述经论的法师来拜访普愿禅师。
既然你是专门讲经说法的,那我就问问经文中的相关话题呗。于是普愿禅师问道:“教中以何为体?”
这个话简单啊,因为书本上就有标准答案的呢。所以法师马上就回答道:“以如如为体。”
普愿禅师接着问道:“以何为极则?”
这个还是简单呢,所以法师也马上回答道:“以法身为极则。”
普愿禅师又问道:“确实如此吗?”
法师道:“确实如此。”
普愿禅师终于露出禅家本色出来道:“换作如如,早是变也,作么生是体?”
这个法师一听,想了半天也没有找出话来回答。看来,他对于佛法真意,还是没能融会贯通啊。
看到这个法师只是个依经解义之徒,普愿禅师马上就召集学生们上课,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讲道:“今时学士类尚辩不得,岂辩得类中异?类中异尚辩不得,作么生辩得异中异?道个如如,早是变了也,直须向异类中行。”
如如者,诸法平等不二之法性理体也。不过,普愿禅师却深刻的指出,这个平等不二之体,当你用如如来称呼他的时候,就已经不是那个体了,因为那个体,实在是无法言说,无法用某个概念去固定的。所以,对于真正的禅客来讲,实在需要向异类中行,才能有个转身之处啊。
不过,当有江湖人士去问普愿禅师的师弟归宗智常:“如何是向异类中行”。
归宗智常道:“虽行畜生行,不得畜生报。”
普愿禅师听闻归宗智常的回答后,马上道:“孟八郎又恁么去也。”你这个家伙又跑到那些实在的语路上去了,看来没有领会我的言外之意啊。
对于这个公案中禅师们的话语,北宋的广照慧觉禅师却不以为然,他评论道:“山僧不然,遇水吃水,遇草吃草,焉知畜生行。”
慧云盛禅师评唱道:“南泉既行荒草,归宗又入深村,不知今时师僧如何进退。设有恁么去,也是瞎驴趁大队。”
北宋本觉守一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涅槃寂灭本无名,唤作如如早变生。
若问经中何极则,石人夜听木鸡鸣。

有一天,普愿禅师勘辩一个叫做良钦的僧人道:“空劫中还有人修行也无?”
良钦马上回答道:“有。”
普愿禅师也跟着问道:“是谁呢?”
良钦当仁不让的道:“良钦。”
普愿禅师马上逼拶道:“既然是空劫中,请问你居何国土?”
佛教有成、住、坏、空四劫,而空劫乃是世界灭坏之后而再造之前的空虚阶段,此时器界完全空虚,既无人,也无物(国土)。而没人的空劫你非得要说有你,那么你又在哪个物上立足呢?
良钦一听,马上就找不到话出来应对了。看来,良钦对于禅宗真谛,还是没能领悟的啊。
不过,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后来的很多禅师纷纷站了出来,替良钦回答普愿的问话。
曹洞宗的老大之一曹山本寂替答道:“若与么,不是良钦。”
五代时的报慈文遂禅师替答道:“若与么,则自出来相访。”
明末清初的元洁净莹禅师替代良钦做出了回答,那就是当普愿禅师说居何国土时转身便走。

*#

有一天,普愿禅师正在给大家上课,他忽然对着同学们道:“我要把自己卖了,你们那个来买?”
普愿禅师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叽叽喳喳的闹开了,师父这个话头实在是新颖别致啊。
马上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道:“我来买。”
普愿禅师反问道:“我不作贱也不作贵,你怎么买?”
这个学生不知如何回答,马上坐下去不吱声了。
当时的班长赵州从谂马上站起来替这个同学回答道:“明年来与和尚缝个布衫。”
这个公案传出去后,很多的禅师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方式来竞买普愿禅师。
唐末安国慧球禅师替这个学生回答道:“和尚属某甲。”
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评论道:“虽然作家竞买,要且不解轮机,且道南泉还肯么?雪窦也拟酬个价,直教南泉进且无路,退亦无门。良久云:别处容和尚不得。”
元末明初的云居普庄禅师评唱道:“山僧若作这僧,待道不作贵不作贱你作么生买,即对道:鼻索在某甲手里。直饶王老师别有长处,也只得忍气吞声。”
明末笑岩德宝禅师评唱道:“山僧今日斩新出个价,直教这老汉更属人不得属己不得。待云:不作贵不作贱汝作么生买?但道:请和尚暂归方丈吃茶。”

*#

有一天,普愿禅师在课堂上讲道:“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昨夜三更因为起佛见法见,被我各打二十棒,赶出寺院去了。”
班长赵州从谂马上站起来反驳道:“哪么师父应该挨多少棒呢?”
普愿禅师也反问道:“我有什么罪过?”
赵州从谂于是马上给普愿禅师作礼后,就走出教室去了。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末期的佛灯守珣禅师作偈评唱道:
鸳鸯绣出世无双,好手元来更有强。
呈罢各归香合去,金针难把度萧郎。
南宋石庵知玿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是贼识贼精识精,南泉无过强惺惺。
赵州礼拜归堂去,前箭犹轻后箭深。
不过,红尘洗梦觉得五代时云门宗的掌门人文偃禅师的答语最高妙,当普愿禅师说把文殊普贤赶出寺院去了时,文偃禅师马上替答道:“与众除害。”
*#
普愿禅师有一天带着侍者到寺院所属的农庄去查看,等普愿禅师走进去的时候,才发现庄主早就准备好了异常丰盛的斋席在等他了。普愿禅师觉得有点奇怪,于是问道:“我平时出来都是不让谁知道的,你又是如何知道我要来,从而如此铺张呢?”
庄主笑着道:“昨天晚上土地神给我托梦,说师父今天要来,所以我就准备好了斋席等着师父。”
普愿禅师道:“看来我的修行还是不够啊,居然被鬼神窥见了我的行踪。”
侍者在一旁马上逼拶道:“师父既然是开悟了的禅师,为什么被鬼神觑见呢?”
普愿禅师道:“土地前更下一分饭。”
只不过普愿禅师叫侍者在土地神前多吃点饭,是赏他呢还是罚他呢?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末期的大圆智禅师作偈评唱道:
土地堂前一分饭,只为当年图口办。
行年在坎鬼临身,奉劝禅人休赞叹。
南北宋交际间的禅宗大家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我当时见庄主与么道,便与捉住云:放汝不得。何故?不见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普愿禅师有一天来到法堂上准备给大家讲课,却发现当时寺院的首座黄檗希运已经捧着钵盂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了。
普愿禅师走过去问道:“小师父什么年中行道的呢?”
寺院里不论是站也好坐也好甚至是在长连床上睡觉也好,那都是严格按照长幼顺序来的呢。你一个弟子既然敢越位到师父的座位上去端坐着,是不是比我还早出家修道呢?
黄檗希运马上道:“我在威音王佛以前就行道了。”
威音王佛者,佛教中表示最遥远之古佛也。而黄檗希运说还在威音王佛之前就出来行道了,自然就没有人在他前面了。那么,这个座位我有啥不能坐的呢。
不料话音刚落,普愿禅师马上呵斥道:“犹是王老师儿孙,给我下去。”看来,普愿禅师不仅禅风犀利,而且其精神境界那是高迈超拔,远非一般人可比的啊。
自然,黄檗希运就乖乖的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待着了。
不过,北宋后期的佛眼清远禅师却不以为然的作偈评唱道:
彼此老来谁记得,人前各自强惺惺。
一坑未免俱埋却,几个如今眼子青。
南宋的天目文礼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南泉捧钵入堂来,宾主分明肯自乖。
莫把威音论戒腊,本无位次可差排。

*#
普愿禅师有天在寺院散步,一个僧人碰见了,赶紧上来问候师父,然后叉手站立在一旁。
普愿禅师看到他叉手而立,便说道:“太俗生。”
这个僧人看到师父批评自己像个俗人,于是赶紧像个僧人一样合掌而立。
不料普愿禅师马上又道:“太僧生。”
看来,一般人要想让普愿禅师另眼相看,实在是有难度的啊。不过,面对普愿禅师的开示,这个僧人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后期的大洪守遂禅师作偈评唱道:“合掌太僧,叉手太俗。撒手出门,山青水绿。换步移身振古风,木人共唱无生曲。”
同时期的佛眼清远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南北东西无不利,令人深爱老南泉。
眉毛厮系如相似,鼻孔辽天不着穿。

有一天,普愿禅师来到课堂上给同学们上课道:“我自小养一头水牯牛,拟向溪东牧,不免犯他国王水草。拟向溪西牧,不免犯他国王水草。不如随分纳些些,总不见得。”

普愿禅师还有另外一句名言:平常心是道。看来,普愿禅师那是深谙于此的啊。
不过,五代时的云门文偃却更进一步的勘辩道:“且道牛内纳,牛外纳?直饶你说得纳处分明,我更问你觅牛在。”
北宋云峰文悦禅师也评论道:“说甚纳些子,尽乾坤大地色空明暗情与无情,总在文悦这里。放行则随缘有地,把住则逃窜无门,且道放行好把住好?”

*#

有个游方僧人来到了普愿禅师所在的南泉山,然后自己在山脚下搭建了一个草庵居住,并且一天到晚都在草庵里待着,哪儿也不去。寺里的僧人看见了,觉得有点奇怪。于是上前告诉他道:“师兄啊,这里的南泉寺有普愿禅师在那里当家,他可是马祖门下的三大高手之一呢,而且佛学深厚,禅法高妙。师兄为什么不去参访一下他呢?”
这个游僧道:“别说什么普愿禅师,就是千圣出现,我也不会怀疑我之所得。”
这个僧人回到寺里,把这个游僧的话告诉了普愿禅师。普愿禅师一听,觉得这个游僧有点意思,于是马上让身边的赵州从谂去勘辩一下这个游僧。
赵州从谂禅师那可是普愿禅师门下的头号大弟子呢,他接过师父交待的任务后,立马就来到了这个游僧的草庵里。
到了草庵,赵州从谂先给这个游僧礼拜,然后便从东走到西边站立,又从西走到东边站立。
不过,这个游僧好像没有看见草庵里来人了一般,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你既然看不见有人,那你总应该能听见什么吧。于是赵州从谂又走过去来回拔动草庵门口的那块破帘子,不料这个游僧依旧坐在那里纹丝不动。
赵州从谂见别人装聋作哑的根本就不搭理他,也就只好回去了。
普愿禅师听完赵州从谂的汇报后,不由得对这个游僧赞叹道:“我从来就认为他有真本事在身啊。”
第二天,普愿禅师便带着侍者携带着一瓶茶和三个茶盏来到了这个游僧的草庵。到了草庵后,普愿禅师把茶瓶和茶盏都丢在地上,然后问道:“昨天的?昨天的?”
游僧反问道:“昨天的是什么?”
普愿禅师马上用手在侍者的背上拍了一下道:“赚我来,赚我来。”
说完后,普愿禅师便拂袖而回。
对于普愿禅师师徒和这名游僧的交锋,宋朝禅宗江湖第一评论家雪窦重显评唱道:“大小南泉赵州被这担板汉勘破了。”
北宋真如慕喆禅师评唱道:“庵主坐观成败,大小南泉赵州向净地上吃跤。”
后来的智海禾禅师却不这么认为,他评唱道:“是即是,庵主只解把定封疆,不能同生同死。当时赵州礼拜,但云这贼我识得你。待伊从东过西从西过东,便拽拄杖趁出。且看赵州别有个什么伎俩。”

*#

归宗智常禅师是普愿禅师的铁哥们,两人曾经一起求法游方达二十年之久。
这天,智常禅师又来找普愿禅师聊天,两人沿着山路边说边行,走着走着,普愿禅师就落在了后面。
忽然,一只老虎从草丛里窜了出来,普愿禅师大吃一惊,害怕的一步都不敢走,于是他赶紧高声呼喊走在前面的智常禅师。
智常禅师听到普愿禅师的呼喊,赶紧跑了回来,然后对着那只老虎喝了一声,老虎一下就钻入草丛里不见踪影了。
普愿禅师于是问道:“师兄啊,你看老虎时觉得老虎像个什么呢?”
智常禅师得意的道:“我把它当猫儿看待。”
普愿禅师道:“不过和我相比,还是差一点点啊。”
智常禅师反问道:“师弟看老虎时又觉得它像个什么呢?”
普愿禅师笑着道:“它就像个老虎啊。”
什么和老虎最像呢?当然是老虎和老虎最像啊。看来,普愿禅师才是能直探万法根本的禅师啊。就好像后来有僧人问法眼文益禅师:“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文益禅师回答道:“是曹源一滴水。”
如此看来,普愿禅师真的害怕老虎吗?
如此看来,纵使智常禅师一喝之下能使老虎退避三舍,不过论及禅宗功夫,他还是稍逊于普愿禅师的啊。

*#

普愿禅师有一天正在法堂上坐禅,忽然,他对着空中不知喝了一句什么,把守候在门口的侍者吓了一大跳。侍者赶紧跑了进来,既没发现什么人,也没发现什么异常。正在诧异时,普愿禅师对他道:“你马上去安置病人的涅槃堂看看,是不是有个僧人死了。”
侍者一听,赶紧就往涅槃堂跑去,不料在半路上正好碰上涅槃堂的堂主急匆匆的走过来。
侍者赶紧问道:“师父让我到涅槃堂看有没有一个僧人死去了?”
堂主道:“刚才就是有一个僧人死去了,所以我专门前来给师父汇报呢。”
于是两人来到法堂,给普愿禅师汇报情况。正在谈说间,忽地又有一个涅槃堂的僧人急匆匆的跑了过来,对着普愿禅师道:“师父,刚才死去的那个僧人又活过来了。”
普愿禅师问道:“这个僧人说什么没有?”
涅槃堂僧人道:“他说要见师父您呢。”
于是,普愿禅师他们就来到了涅槃堂看望这个死而复生的僧人。
到了涅槃堂,普愿禅师问道:“刚才你到什么地方去了?”
僧人回答道:“我到阴间去了。”
普愿禅师继续问道:“具体怎么回事呢?说来听听。”
僧人道:“我到了阴间,迷迷糊糊的走了百多里路,走得脚手疼痛不已无法继续行走,而且又累又渴,正在为难之际,忽然有个妙龄少女在旁边的一个华丽的大楼台上呼喊我上去喝水歇息,我正在艰辛之时,有人相邀,正合心意。于是挣扎着走上楼阁,不料刚走几步,旁边有个老和尚猛的呵斥我道:‘不许上去’。我乍听之下,心头一惊,便从楼梯上摔下来了,随即也就醒过来了。从而得以再见到师父们啊。”
普愿禅师语重心长的对他道:“什么好楼阁,你若不是遇到我把你呵斥下来,你立马就会投身猪胎去了啊。”
这个僧人遭此际遇后,每天只管日夜不停的拼命干活,直到把自己的手指都磨短了很长一截也无怨无悔。寺院里的人从此后都把他叫做南泉道者。
有一天,南泉道者提着篮子去摘梨,正在采摘时,普愿禅师走了过来,随即问道:“篮子里的是什么呢?”
看来,普愿禅师是想勘辩一下这个僧人了。
我明明在摘梨,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不过,南泉道者也没吱声,而是直接就把篮子翻了过来。既然你睁着眼睛故意看不见,那么我干脆就用篮子把它覆盖住,顺便也把你的话头和一切都“盖住”。看来,这个南泉道者禅风犀利,并不是个只晓得一天到晚傻干活的人呢。
后来,这个原本有病的南泉道者,活到七十岁后,才端坐着圆寂而去。
*#
当然,普愿禅师在数十年的弘法生涯中,最让后人津津乐道,最让教内教外所有人都瞪目结舌并且争论不休至今都没个定准的故事,那就是“南泉斩猫”公案。
南泉寺的首座是个爱护动物人士,所以在僧僚养了一只猫。不过那个时候的寺院,在居住条件上,除了方丈可以有个单间以外,别的所有人全部都是一排排的在长连床上歇息的。
所以,首座养猫,自然就会影响到大家的作息和生活,并且这天还把挨着首座床位的一个僧人的脚给抓伤了,自然,这个僧人就和首座争吵了起来。
并且吵着吵着整个僧僚就分成了支持首座的和支持受伤僧人的两伙人在对吵了。
眼看双方的火气越来越大,负责僧僚的管理人员赶紧跑去给普愿禅师汇报情况。
自然,普愿禅师很快就出现在了现场。看到师父来了,整个僧僚自然没有那个人敢出声争吵了。
普愿禅师问明情况后,马上找了一把刀来,然后又把那只猫儿提起来道:“你们都在我这儿学习了这么久的禅法,如果有人能说出一句契合禅意的话出来,我就不斩杀这只猫儿。”
既然是这只猫儿惹出的事情,那我就用这只猫儿来解决吧。
可是,面对师父的考验,整个僧僚却没有一个人吱声的。
看到没有人应对自己的话语,普愿禅师手起刀落,直接就把这只猫儿斩成两段了。
没过多久,大师兄赵州从谂禅师从外面回来了,普愿禅师把刚才的情况告诉了赵州从谂,然后对他道:“你能不能说出一句契合禅意的话出来?”
赵州从谂也没吱声,而是直接就把鞋子脱下来放在头顶上就出去了。
普愿禅师不由得叹息着道:“先前你要是在这里的话,就能救得那只猫儿的性命了。”
上述就是在中国禅宗史上,非常有名而且非常具有争议性的“南泉斩猫”公案。
普愿禅师斩杀猫儿的事情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在教内教外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且很多禅师也对此发表了非常多的各种评论。
作为一个僧人,大众广庭之下斩杀动物,不论是普通信众,还是那些循规蹈矩的出家人,对于普愿禅师都是一片批评乃至于声讨,而且这种责难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
不过,既然普愿禅师是一名悟道的禅师,我们还是来看看禅宗人士是怎么评论这件事情的吧。
南宋万松行秀禅师评唱道:“正当恁么时,尽十方世界情与无情一齐向王老师手中乞命。当时有个汉出来展开两手,不然拦胸抱住云:却劳和尚神用。纵南泉别行正令,敢保救得猫儿。”
宋末元初的中峰明本禅师评唱道:“南泉剑为不平离宝匣,赵州药因救病出珍瓶。然虽庆快一时,争奈古佛家风扫土矣。”
明末清初的永觉元贤禅师评唱道:“南泉据令廓尔无前,两堂祇得拱手而听。赵州虽能超出,怎奈也祇在刀下全身。老僧当时若在,却不恁么。待道道得即不斩,但云两堂未争时和尚又作么生?管取王老师束手入方丈有分。”
明末清初的另一禅师瑞白明雪评唱道:“赵州戴草鞋而出,虽曰据款结案,也是贼过后张弓。子若在却救得猫儿,虽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争奈怜儿不觉丑。山僧看来,二俱有过,好各与三十棒。山僧与么批判,也要诸方检点。”
虽然历朝历代禅师们对此已经有了很多高见,但是红尘洗梦依然不揣冒昧,在这里说上几句自己的浅见贻笑于大方:直饶你在南泉未提起猫前道得,尤是痴钝汉。待提起再说,贼过后张弓。斩后再议,一场懡囉。要救猫儿么,待南泉老汉提起刀待斩之时,但上前道:“世尊自从贤圣法来,未曾杀生。”且看这老汉如何抵对。

你可能感兴趣的:(禅宗史94: 南泉斩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