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学术规范和写作3000字小论文
当我们成为研究生时,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踏入学术圈,自己既是读者也是作者。但是对于初出茅庐的我们来说,要想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真正地在学术圈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该具备一些文献阅读技巧,一定的学术写作规范,以及遵循学术圈内道德规则。接下来本文将以文献阅读和学术道德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而其中对于学术写作这一模块,我会穿插在文献阅读中来讲。
文献阅读对于高级研究者来说,那可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他们可以通过阅读摘要,前言和结论给一篇文章打个总体印象分,接着根据自己的印象分去论文中寻找能够支持自己主观判断的依据,决定这篇文章是否有接着看下去的必要,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刚进入这个领域的小牛犊来说,往往不具备那么熟练的判断力。一开始为了避坑,我们只能通过筛选高影响因子的论文进行阅读,但是这会出现论文发表和论文下载的时间差问题,如果要想比别人更快找到最新优质论文,单看这个指标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文献快速阅读和文献筛选的能力,这个方面我会在第三部分着重分析。
文献阅读是学术写作前期必备工作,如果没有一定量的文献积累,就不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所以要想学会学术写作,就得学会如何看文献,学会看别人如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写出具有自己独到观点的文章的,这样我们才能照葫芦画瓢,找到现有研究的突破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这也是我为什么把学术写作放在文献阅读这一块的原因。
第四部分我会着重分析近几年国内屡见不鲜的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背后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以及其产生的危害,并列举国内近年出现的学术不端事件,希望能给想要在学术上非法走捷径的学者敲个警钟,也希望国家制定严格的学术管理制度,奖惩分明,加大力度严惩学术不端者,为国内营造一个良性的学术竞争氛围。
对于一篇论文的篇章结构,主要分为题目、摘要、前言、文献综述(相关工作)、正文、实验结果和结论五个部分。对于每个部分,我们并非用同样的注意力,毫无取舍地去关注它们,因为对于一篇论文,它的核心内容不外乎就是作者的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和结论,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献,最终能把它作为自己论文引用的一部分的,不外乎就是文献中作者给出的结论,至于如何在结论上进行再加工,我们会在这一章节做出介绍。文献的作者为了恰到好处地论证自己研究内容的合理性,他会在除正文和结论之外的部分充分给出自己的理论依据,方便让我们读者信服他的研究思路和结论,所以对于论文的各个部分,我们应该有各自的阅读要求。接下来我会借助《会读才会写-导向论文写作的文献阅读技巧》这本书,按四个部分进行分析。
接下来我会列举出几个常用的阅读密码(见表1)和阅读策略(见表2),一方面方便我接下来的分析,另一方面方便我们之后在阅读文献时,时刻提醒自己要带着问题去读某些章节,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不是在茫茫文字中忘记了自己的阅读目的。
表1:阅读密码
密码在文中的位置 | 密码缩写 | 名称 |
---|---|---|
前言 | WTD | 他们要做什么 (What They Do) |
文献综述 | SPL | 现有文献综述 ( Summary of Previous Literature) |
文献综述 | CPL | 现有文献批评 ( Critique of Previous Literature) |
文献综述 | GAP | 空白 (Gap) |
文献综述 | RAT | 理论依据 (Rationale) |
研究结果/ 讨论 | ROF | 研究结果 ( Results of Findings) |
结论 | WTDL | 他们做了什么 (What They Did) |
结论 | RFW | 对 未 来 研 究 的 建 议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Works) |
表1:阅读策略
密码缩写 | 名称 |
---|---|
POC | 批评点(Point of Critique) |
MOP | 明显的遗漏点( Missed Obvious Point) |
RPP | 待探讨的相关问题 ( Relevant Point to Pursue) |
WIL | 能否 (Will) |
我们一般可以通过摘要,前言和结论来粗略判断我们是否有必要继续读这篇文章。
摘要作为论文的开头,它的格局决定了文章的深度。我们可以通过摘要判断文章与自己所研究课题的相关性。一个完整的摘要需要涉及这些内容:1)研究背景;2)现有文献综述;3)现有文献批评,即存在的研究空白;4)作者做了些什么;5)得出什么结论;6)给我们什么启示。
对于一篇论文,如果假设文献综述,数据方法,研究结果是一道大餐的话,那么前言是一道开胃菜,为作者要在文章中介绍自己所做的工作设计一个合理的逻辑行进路线。前言少则两段,多则四段。前言一般的分析思路如下:1)总结现有文献综述(SPL);2)批评现有文献综述(CPL);3)找到空白(GAP);4)给出自己理论依据(RAT);5)引出作者干了些什么(WTD) 。而前言的最基本要素就是”作者干了什么”。
在结论部分,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研究发现(ROF),我们可以通过结论判断是否能将该结论应用在自己的论文中。
通常在一篇论文中,作者会在摘要,前言,结论反复强调自己干了些什么(WTD),在摘要,研究结果,结论部分反复强调自己的研究发现(ROF)。
数据方法部分在论文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作者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的严谨性。
工科类的研究是定量的研究,要以图表数据作为支撑,这样才有说服力,所以在度量指标上,注意以下原则:自变量和因变量是如何度量的;这些度量指标是否准确反映了想要度量的概念。如果在数据分析研究中,作者只用了一个数据集作为支撑,或者只用了一个指标数据,或者没有控制变量,我们就可以对作者的度量指标提出自己的质疑。
文献综述的行文逻辑因学科不同各有差异,在计算机领域,文献综述一般归于前言那一块,而单纯的,不加批判的文献综述被归纳于相关工作中,目的是为了衔接论文的后续工作。但是在有些时候,带批判的文献综述也可以成为独立的一块,目的是为了批判现有文献综述的缺陷,凸显知识空白,并给出自己3~5条理论依据,证明自己接下来所做的研究工作是有一定意义的。在阅读时一定要抓住转折词后面的内容,那是作者对现有文献的批判。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将引用理解为学术圈中无形的货币,是对别人论文的一种肯定,
但是我们最忌违的是单纯用时间方式罗列前人的文献,一是没有对前人文献进行提炼浓缩,二是罗列的各个文献之间缺乏逻辑性,缺乏一定的归类。
如果我们对摘要,前言,结论有一定的把握,对数据方法和文献综述有一定的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去了解作者究竟干了些什么了。
在这里有个小建议,我们可以发挥自己批判性思维,利用批判性阅读技巧,分析论文中是否存在批评点(POC),是否存在遗漏点(MOC),待探讨的问题(RPP)有哪些,这样子我们的阅读才会有收获。
在文献整理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如何将别人的ROF转化成自己的SPL。对于我们所看的论文,他们的研究已成为过去时,我们可以直接在论文中引用他们的结论,避免重新造轮子,在开源世界里,这种现象不仅在学术圈里很普遍,在应用圈里也是这么一回事,不要认为是丢人的事情。
接着,我们要学会总结(SPL),批评(CPL),辨识缺陷(GAP),和培育批评点(POC),积极主动对文本进行批判,对文献做出自己独有的贡献。
假设我们手头上有30篇论文,我们需要对每篇论文的哪些内容进行整理和浓缩呢?以下是论文整理的四个步骤:
1,阅读30篇文章的ROF,发现共同点(比如用一两个词归纳段落主题),并将其作为自己论文的SPL
2,批评的切入点:阅读30篇文章的GAP,总结这些GAP有哪些模式,提出自己的POC,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来培育和精炼。
3,仔细阅读30篇文章的CPL,总结将SPL转化成CPL有什么共同之处。
4,看30篇论文的未来建议。
根据百度百科,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篡改数据和剽窃三种行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
学术不端的主观原因分析:1)为了科研经费,急功近利;2)实验出不来结果的焦虑情绪;3)来自同行的竞争,科研压力大。
学术不端的客观原因分析:1)高校包庇这种学术不端行为; 2)国家制度打击学术不端的力度不够; 3)国内学术圈内卷严重,圈内的学者相互竞争。
根据百度百科,学术不端的危害如下:
1)学术不端行为败坏科学界的声誉,阻碍科学进步。学术的意义是求真,探求真理本来应该是每个学者的崇高职责,诚实也应该是治学的最基本的态度。人类的活动很难找出还有哪一种像学术这样强调真实,学者也因之受到公众的敬仰,甚至被视为社会的良心。如果科学界的声誉由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频发而受到严重损害,败坏了科学研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那么必然会阻碍科学的进步,因为做科学研究是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的,需要有科研资金的提供,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科研环境的。没有了这些因素,科学就很难发展。
2)学术不端行为也直接损害了公共利益。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在使用国家资金,学术造假就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有的学术造假是和经济腐败相勾结的,是为了推销假药、假产品的,那么就是在骗消费者的钱,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3)学术不端行为违反学术规范,在科研资源、学术地位方面造成不正当竞争。如果靠剽窃、捏造数据、捏造学术履历就能制造出学术成果、获得学术声誉、占据比较高的学术地位,那么脚踏实地认认真真搞科研的人,是竞争不过造假者的。而且学术造假还对同行造成了误导。如果有人相信了虚假的学术成果,试图在其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必然是浪费了时间、资金和精力,甚至影响到学位的获得和职务的升迁。受造假者最直接危害的往往是同一实验室、同一研究领域的人。
最近国内出现了几起科研作假的事件,竟然把脸丢到了国外。在2020.5.20日, Elisabeth Bik博士所质疑的8篇国内论文中存在数据造假问题。这8篇论文的作者分别来自不同的医院,论文中采用的癌症总类,蛋白表达均不相同,但最终的数据分析图表结果却几乎完全相同。这8篇论文涉及国内多家知名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齐鲁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国内出现的集体造假事件,无疑在国际上给中国科研抹黑,败坏了我国科研的声誉。
对于初入学术圈的我们,我们不仅要掌握必要的文献阅读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把文献阅读和写作作为自己研究生生活的家常便饭,还要树立学术道德规范,严于律己,摒弃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坚决不做捏造数据、篡改数据和剽窃他人成果的不道德行为,为营造我国良好学术氛围尽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