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一章·众眇之门
此一篇老子没有涉及“道”的任何描述,而是着重描述了“无”与“有”两个概念。并指出用“恒无欲”的抽象思维可以观察“无”的运动,以“恒有欲”的形象思维可以观察“有”的运动。万物皆是“无”与“有”两种运动的衍生物,并接受“无”与“有”两种运动的约束,所以老子称“无”与“有”为万物的“众眇之门”。正文阅读
道经二章·美恶同根
此一篇老子言“凡物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即万物之间是有差别的,有联系的,彼此转化的关系。万物的出现、发展、消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恶是伴随美的出现而出现,伴随美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美的消亡而消亡。人不能左右万物,只能以“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来充实思想,接受万物的自然存在。所以说“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人弗能为”。正文阅读
道经三章·虚心实腹
此一篇老子言控制主观意志,以“弗能为”的心态去顺应自然与历史的发展变化。思想有变化可“居无为之事”,行为有笃定可“行不言之教”。“居无为之事”须变化,“行不言之教”须笃定。所以老子称“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虚心实腹”。正文阅读
道经四章·万物之宗
此一篇老子言“道”是处于不断运动中的,并再次强调“无”的运动是衍生万物的宗祖,“有”的运动是呈现万物的根源。“无”与“有”的两种运动方式成就了宇宙,并使拥有这两种运动方式的“道”成为“万物之宗”。正文阅读
道经五章·天地不仁
此一篇老子言不要干预万物的发展。天地不干预万物发展得以不死,圣人不干预社会发展得以名誉。变化没有穷尽,运动不会中止。役于物者必至于黔驴技穷,不如守住万物的发展变化。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正文阅读
道经六章·谷神不死
此一篇老子言“道”通过衍生万物来保持“自身能量不灭”。 “丘陵为牡,溪谷为牝”,溪谷汇溪为川以滋养万物而不滋养自身以换取自身长存,人君汇聚天下财富以滋养民众而不滋养自身以换取王朝永久。溪谷以“玄牝”为能,故曰“谷神不死”。正文阅读
道经七章·天长地旧
此一篇老子言效法天不断地蜕变自身,效法地不断地排斥自身,以求达到子孙祭祀不绝的永生。天地尚且只能通过“玄牝“功能来衍生万物,而不是衍生千万个天地来达到自身“不死”,又何况于人类!舍本逐末的结果,也只是为历史添加一段“朱颜改”的篇章而已!所以说先做到“无私”,才能得到“天长地久”的“私”。正文阅读
道经八章·上善治水
此一篇老子言要善于以不争竞一物为已身之形的“不争之德”来处理与万物的关系,上治治水。以水的七德做为衡量自身“不争之德”的标准,不但可以做到自身不争竞一物之形,物亦不能争竞我身之形。两不相争,则不会有未知的危险,所以老子说“上善治水”。正文阅读
道经九章·功述身退
此一篇老子言在不断蜕变中完善自身定义。天地只关心衍生万物,不会去关心万物的结果,更不会去关心衍生品是优秀还是残次的。做为“人法地,地法天”的践行者,凡事有结果就可以了,而不要穷其一生纠缠于某事的结果是成是败。凡事要关注善始善终,结果的成败只是个副作用而已。老子认为“成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善者果而已矣”的“功述身退”。正文阅读
道经十章·营魄抱一
此一篇老子言主观意志不但影响自身亦会影响社会。用主观意志“干预”万物是不符合“道”的,不符合“道”会很快地消亡。反过来讲,“约束”自身的主观意志,对万物“约束而不干预”,就可做到“营魄抱一”的“玄德”。正文阅读
道经十一章·物有用无
此一篇老子言“有”与“无”两种运动方式各自扮演的角色。“无”是万物衍生发展的源动力,“有”是万物呈现自身的源动力。“有”提供使用器物的可能,“无”提供器物存在的可能。所以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正文阅读
道经十二章·五色目盲
此一篇老子言约束自身欲望。欲望是“恒无欲”与“恒有欲”的辩证关系。“恒无欲”用于获得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观察要约束自身欲望。“恒有欲”用于获得事物的“现象”,对事物的观察要调动自身欲望。目看物而不观色,观色伤精失明,所以老子说“五色目盲”。正文阅读
道经十三章·大患若身
此一篇老子言寄寓身心于自然之中。无形、无名,则无身。无身,则有“不争之德”,不争竞一物为已身之形而物无逃其约束。有形、有名,则有身。有身,则必践宠辱。践宠辱必置身于未知危险,所以老子说“大患若身”。正文阅读
道经十四章·无物之象
此一篇老子言“道”是超出人类感官感知的“浑沦一体之物”。由“无”与“有”运动构成的“浑沦一体之物”,行为类似于月亮。“无”之运动类似于月亮的运动轨迹,“有”之运动类似于月亮自身“由微至满”。“浑沦一体之物”的这种“迎之而不见其首,随之而不见其后”的运动方式,老子称之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正文阅读
道经十五章·蔽而不成
此一篇老子言凡物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而且必有结果呈现出来。物成型,事成势,人示形。失去了变化,也就走向了灭亡。给别人展示的机会,才可以战胜它。“善为士者”七种行为的共同点,是隐匿状态。隐匿状态的唯一目的,是留有变化的机会,来避免未知危险。所以,老子说“而不成”,告诫我们凡事物不尽极致则可变化以存身。正文阅读
道经十六章·虚极情表
此一篇老子言忠实地呈现运动的结果就是自然规则。这个过程是由“静”来完成的,所以老子倡导“守静”。一是守住对立物变化的“静”,约束对立物。二是守住自身不变的“静”,沕身不怠。“守静”之所以得以实现,依赖于对“虚极情表”的把握。正文阅读
道经十七章·贵言自然
此一篇老子言不能突破限度的运动不会呈现结果。凡物处于“至虚极也”状态时,通过“守情表也”来呈现结果,这是自然的诚信。人亦如此,凡事“信不足”时,就要做到“贵言”。凡事“成事述功”,就要做到“身退”,这是社会的诚信。所以老子说“信不足”时,“贵言自然”。正文阅读
道经十八章·仁义贞臣
此一篇老子言社会要接受“道”的约束而不是“仁义礼智信”的约束。“仁义礼智信”去除了民众差别性,而使得民众“有型有款”,这就干预了社会的自然运作。人之间的亲疏、利害、尊卑关系,不再由社会关系自然而然地确定时,社会就成了“仁义贞臣”的社会。正文阅读
道经十九章·少私寡欲
此一篇老子言凡物要一分为二对待。一分为二,则可将事物置于矛盾之中。通过矛盾,可找出事物间的差别、联系、转化方式。是非同门,善恶同根,事有利弊。物一分为二则渐小,欲一分为二则渐少。所以,老子说“少私而寡欲”。正文阅读
道经二十章·绝学无忧
此一篇老子言凡人一分为二则有“自然之我”与“现实之我”的分别。“现实之我”是主观意志的代理人,“自然的我”是效法自然的代理人,两者之间亦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现实之我”不可以不畏惧“自然之我”,“自然之我”亦不可以不畏惧“现实之我”。所以老子说尊重“自然之我”与“现实之我”的分别,则可“绝学无忧”。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