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1

泰勒斯

创立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在天文学、哲学、数学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建树,被称为“科学之祖”。泰勒斯早年是个商人,晚年转向哲学,他几乎涉猎了当时人类的全部思想和活动领域,获得崇高的声誉,被尊为“古希腊七贤(据传说,古希腊七贤包括:普林纳即小亚细亚的毕阿斯;斯巴达的契罗;林都斯即罗得岛的克莱俄布卢;科林斯的佩里安德;米蒂利尼即列斯保岛的庇塔库斯;雅典的梭伦和米利都的泰勒斯)之首”,实际上,只有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泰勒斯的哲学观点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古希腊七贤没人都有一句特别有名的格言,而他的格言就是:水是最好的。

毕达哥拉斯

最早悟出万物背后都有数的法则在起作用。毕达哥拉斯的父亲是一位富商,公元前551年,他来到米利都、得洛斯等地,拜访了数学家、天文学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菲尔库德斯,并成为了他们的学生。在此之前,他已经在萨摩斯的诗人可莱菲洛斯那里学习了诗歌和音乐。毕达哥拉斯在49岁时返乡开办学校,广收门徒,建立一个宗教、政治、学术合一的社团。学派的教义鼓励他们自制、节欲、纯洁、服从。他们开始在大希腊(今意大利南部一带)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也因此引起了敌对派的嫉恨。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00年去世,享年80岁。毕达哥拉斯学派持续繁荣两个世纪之久。毕达哥拉斯本人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称毕达哥拉斯定理)著称于世。好的禀赋可以从遗传中获得,如健康的身体,姣好的容颜,勇武的个性;有的东西很宝贵,但一经授权他人就不再归你所有,如财富,如权力。而比这一切更宝贵的是知识,只要你努力学习,你就能得到而又不会损害他人,并可能改变你的天性。“列宁告诉我们,毕达哥拉斯是“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幻想间的一种联系”。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出生在伊奥尼亚地区的爱菲斯城邦的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是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赫拉克利特是一个离群索居者,他蔑视民众,敌视民主政治。在生活和思想上都独辟蹊径。赫拉克利特在上了年纪之后就完全与世隔绝,他隐居山间,以食植物为生,过着一种遁世者的生活——或许他是西方的第一位遁世者。在古希腊哲学中,只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在深度和广度上能够与赫拉克利特比肩。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在于由此产生的一个学派,他的影响还一直持续到我们这个时代。他的“逻各斯”概念后来被应用到了基督教神学中;他的对立统一的学说在黑格尔那里得以复兴;斯宾塞的进化论也与他有着不解之缘;他的战争是万物之父的思想在尼采和达尔文那里又回响了起来。这个哲学史上的晦涩的神秘人物遗留下的著作残篇变成了永不枯竭的知识源泉。

爱利亚学派

(1)克赛诺芬尼

克萨诺芬尼或许是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位具有理性的逻辑头脑并与既有的形形色色的宗教迷信进行斗争的人。他的将至高无限者与宇宙整体等同划一的思想使他成为一个学说的创始人,这个学说认为,在五彩缤纷的现象世界背后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这一思想在他的后继者那里得到了不断完善。

(2)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曾经是克萨诺芬尼的学生,他是爱利亚学派最重要的思想家。在古代,他是最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之一。他继承了克赛诺芬尼关于永恒不变存在物的思想并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发展。

(3)爱利亚的芝诺

爱利亚的芝诺出生于爱利亚城,古希腊爱利亚学派哲学家。据说是巴门尼德的得意门生和义子,芝诺的鼎盛期约在公元前468年。芝诺的论证维护了巴门尼德的学说,对古希腊哲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亚里士多德说他是论辩法的创始人,他的论证方法及辩论技巧,是后来智者们的思想渊源,促进了逻辑和理论思维的发展。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称赞他发现了辩证法,黑格尔也称之为概念辩证法的创始人。

(4)麦里梭

麦里梭也是巴门尼德的学生,他和芝诺一样,对老师的存在论进行了逻辑论证。从文献上看,麦里梭的思想明显属于爱利亚学派,然而关于他是否是巴门尼德的学生,抑或是不是爱利亚学派的成员,由于缺少充分的根据,许多学者采取存疑的态度。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生于雅典,他的父亲是个雕刻师,母亲是助产婆。

雅典战败之后,民主政府暂时垮台。但是当民主派经过颠覆活动复辟以后,苏格拉底的悲剧命运也就不可挽回了。他因为“亵渎神明”而被推上了法庭,这种指控其实根本就是站不住脚的。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他饮鸠而死,这在当时是处决犯人的习惯做法。他拒绝请求赦免,有人为他提供逃跑的机会,也被他拒绝了。他死的时候已经70岁,对他来说,离开雅典去过流亡生活好像已经没有意义了。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路易-达维德的作品《苏格拉底之死》,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被囚于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判刑后饮鸠自杀,在这惊心动魄的瞬间,斯格拉底镇静自若,左手高举,表明信仰不变!周围哀恸的人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

把知识和道德合二为一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创新。苏格拉底试图通过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从而唤醒人们的自我审查和反省。他借用写在希腊神殿上的话号召人们:“认识自己!”如果人们能通过自我审查和反省认识到他们当前的生活是缺乏道德的和盲目的,那么他们就会去寻找并渴望道德理想。

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把它视为启发式教育。苏格拉底终生倡导“精神助产术”,比他早约80年,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之后孟子、朱熹、王夫之都对此作了重要发挥。助产术与启发式教学思想历经数千年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在于它们符合教学规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辩证法,即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了“渔和鱼”的辩证关系,侧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恰到好处地把握“引与发”的辩证关系,主张教师在“引”字上下功夫。有学者提出的“过程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对苏格拉底、孔子教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柏拉图

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柏拉图自述:“经过再三考虑我们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必须崇尚真正的哲学,因为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为社会和个人生活带来正义之见;必须使哲学家成为政治家,或者使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要不然,人类的不幸就不可能终止。”

柏拉图的伦理学从至善的观念中得出结论,不死的灵魂是人身上的那种能够使人参与到理念世界中去的东西。人的目的就是通过使自己上升到超感觉的世界从而达到至善。肉体和感性是阻碍人们达到至善的桎梏,用柏拉图的话说就是:“肉体是灵魂的坟墓。”

柏拉图是一个未能如愿以偿的政治家,政治问题以及国家的正确体制问题都是他终生为之殚精竭虑的问题。

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它必须为每个儿童提供同样的受教育机会,不管他是什么出身。体育和音乐是儿童期最基本的教育内容。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体魄,能够赋予人勇气和坚强的意志。音乐可以塑造人的灵魂,能够使人性情温和宽厚。两者结合就会塑造出和谐均衡的个性来。随后就是要学习数学以及初级的辩证法,然后就是要学习正确的思维,此外他还要经受疲劳与匮乏之苦,间或接受一些诱惑的考验,目的是锻炼和巩固他的坚强品格。到了20岁时,他们要经过最高当局的严格选拔,留下来的人还要继续接受10年的教育,然后再进行一次筛选。然后被选中的人再接受为期5年的哲学方面的智力教育。经历过所有这些考验的人到了35岁时还缺少一种东西,它对于他们将来执掌政权至关重要:这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和生存斗争中的经验。在这方面他们还要接受15年的锻炼,与过去所经历的思维训练不同,这时他们要经受冷酷的现实考验。然后他们到了50岁,这时他们经过生活的洗礼而变得沉着冷静和意志坚定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他们经过精心全面的培养而成为非常成熟的人,所以他们这时就可以进入领导阶层去担当要职了,而且这也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不用再经过选拔,因为他们已经被确定为是最优秀的了。他们将成为柏拉图梦寐以求的“哲学王”或君子式哲学家,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这是多么美妙的理想啊!

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柏拉图把培养哲学家放在首位。因为,国家的好坏取决于他们。这就是说,如果他们的理性发达,道德淳美,就能使国家达于理想境地,日益兴旺发达。培养勇敢的武士,无疑也是教育的目的,但其地位绝不能与前者相提并论。

柏拉图重视学前教育,他说:“一切事都是开头最重要,尤其是对于幼年的……因为在幼年的时候,性格正在形成,任何印象都留下深刻的影响”。甚至提出了胎教问题。

音乐与体育必须配合,使身心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假若只接受音乐教育,沉溺于音乐之中,最后可能成为精神不振没有成就的懦夫;而仅仅从事体育,又会造成身体发达,遇事迟钝的人。因此二者不可偏废。但从根本上说,身体与心灵相比,只能居于次位。因为高尚的品格能使身体得到完善,而身体上的完善却不能使品格高尚。18岁至20岁的青年,结合军事需要学习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这些科目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军事目的。20-30岁这个阶段主要发展智慧的美德,使之成为哲学家,以便担任政府的高级官吏。学习的科目除“四艺”外,主要是哲学。学习“四艺”是为学习哲学打下坚实基础。哲学能融会贯通其他科目,找出事物间的关系,它能使人的智慧的发展日益完善,以至“最后能用纯理性来掌握‘善’的本性”,成为哲学家。30岁时再加选拔,极少数理性特优的人继续用五年时间专门学习哲学,直至35岁然后担任政治军事方面的重要职务。其中只有个别人再经过15年的锻炼,50岁时理性和道德都臻于纯全,能用理智洞察宇宙的规律性,掌握治国的本领,即可任国家的最高领导——哲学王。

亚里士多德这样赞颂他:“对于这样一个奇特的人,坏人连赞扬他的权利都没有,他们的嘴里道不出他的名字。正是他,第一次用语言和行动证明,有德性的就是幸福的人,我们之中无人能与他媲美。”

关于柏拉图,歌德这样写道:“柏拉图面对世界表现得像个圣灵,他只是乐于在这个世界上暂时停留……他潜入世界的纵深之处,与其说是要研究它,倒不如说是要完成他的使命。他向高处飞升,怀着渴望,意欲重新分享他的本源。他所表述的一切都关涉一种永恒的、善的、真的和美的东西,他所追求的就是唤起人们心中的这种东西。”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塔基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没压力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在18岁时入柏拉图学园学习,亚里士多德认真学习了各种学科。他具有超常的天分,柏拉图也看出了这位得意弟子的卓越才能。亚里士多德工作缜密细致,为了共同的事业,他毫不畏惧地一再对自己的恩师柏拉图提出质疑。据说,年迈的柏拉图曾讲过:“亚里士多德对我们的攻击就像小马驹对自己的母亲尥蹶子一样。”

年轻的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一个人要么从事哲学,要么就别活在世上,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是无谓的琐事和胡闹。一个只注重外表光鲜而不求自身灵魂康宁的人,好像一匹带着金嚼头的驽马,虽然配有昂贵的挽具,却不能在田间劳作。有理性天赋的人应该从事哲学。因为只有哲学才是真理的科学,才能给人带来内心平和与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一切科学与艺术都以培育善为目标,所有的人都向往善。治国之术也是如此。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善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善等同于公正。公正就是为所有人的福祉服务。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人的能力各不相同,并不是每个人都完全适合每个职位。军队统帅的天职就是做军队的统帅,士兵的任务就是当士兵,如果把素质不同的人同等对待,那就不公正。为了国家的利益,应该注意这种业已存在的差异。公正就是给予每个人应得的东西,公正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以适合他的方式对待他。这样人才可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同时又能成为国家的好公民。

小苏格拉底学派

苏格拉底死后,他的弟子对老师观点理解不同形成了很多派别,哲学史上把他的学生所创立的派别统称为“小苏格拉底学派”,以区别于柏拉图这个门派。在这些学派中,思想特色鲜明,对后世哲学有直接影响的有三个,即麦加拉学派、居勒尼学派和犬儒学派。

(一)麦加拉学派

麦加拉学派因其创建于西西里的岛的买家拉城而得名,按其思想特色,也被人们称作辩论派和辩证法家。它的创始人是欧几里得。麦加拉学派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把善等同于巴门尼德的存在,二是能言善辩,提出了不少著名的辩题。

(二)居勒尼学派

居勒尼学派的原则,简单地说是这样的:寻求快乐和愉快的感觉,是人的天职,人的最高的、本质的东西。居勒尼学派是由阿里斯底波创立的,他与苏格拉底交往较多,也熟悉普罗泰戈拉的学说,。这一学派的快乐论,被晚期希腊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所继承,虽然后者的哲学基础和快乐含义与前者不尽相同。

(三)犬儒学派

犬儒学派是古希腊主张自然主义的哲学派别,小苏格拉底派别之一,又译为昔尼克学派。名称缘由有二:一是其创始人安提斯泰尼在名叫“快犬”的地方讲学,二是这一派的人们生活方式粗野、衣食简陋,被当时人称为“犬”。主要代表人物有安提斯泰尼、第欧根尼等。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出生于萨摩斯,卒于雅典。伊壁鸠鲁的父母是移民到萨摩斯的雅典公民,他自14岁起学习哲学,就学于柏拉图学派的潘菲劳、德谟克利特学派的脑西芬尼等人,继承并修正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哲学,建立了一个思想统一的完整体系。大约35岁时,伊壁鸠鲁创办了自己的学校,人称“花园”,此后他一直在学校里从事学术工作,终年71岁。

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研究真理标准的准则学;研究自然及其生灭的物理学;研究人生及其目的的伦理学。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安宁,享受人生的幸福,就必须认识宇宙自然的本性。因而在他的哲学中,准则学和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是目的。

斯多阿学派

当我们称赞某个政治家或运动员具有“斯多阿式”的沉着冷静和泰然自若的品质时,我们几乎并不知道,斯多阿这个词最早来源于验电的一座公众建筑——彩色柱廊。就在这种“彩色柱廊”下,来自塞浦路斯的基底恩的芝诺在经过了动荡不安的生活之后建立了他自己的哲学学派,为了把他与思想敏锐的同命人爱利亚的芝诺区分开来,人们称他为斯多阿学派的芝诺。

马可奥勒留皇帝12岁时就接受了斯多阿学派哲学的影响并且终生矢志不渝地坚持了这种哲学思想,不仅在个人生活方面,并且在政治活动中他都亲自去实践这种哲学。在他身上融合了斯多阿学派的勇敢、坚定不移和忠于职守的品格,这使他成为真正的伟大统治者。像他这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而同时又具有如此高度自制力的人在历史上几乎绝无仅有。他鄙视奢华和舒适的生活,身着简朴的士兵服装,他一生的部分时光都是在军营里度过的,为了帝国的江山社稷而履行自己的义务。

新柏拉图学派

新柏拉图学派是作为宗教救济的哲学而出现的,它由怀疑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阿学派发展而来。新柏拉图学派是公元3世纪到5世纪时最重要的哲学派别,它既是整个希腊哲学按照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基督教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通过新柏拉图学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希腊哲学理性精神的衰落和向神学转化的必然性,从而加深对哲学和宗教、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复杂关系的认识。

新柏拉图学派哲学的代表者,还有他的学生养布力科及叙利亚人普罗克洛、罗马人贝提奥等。其中,普罗克洛先在亚历山大里亚学习,后投师到雅典柏拉图学园,曾任该校校长。公元529年,普罗克洛死后不到五十年,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便将雅典的所有哲学学校都关闭。这一事件标志着新柏拉图学派的终结,也标志着整个古希腊哲学的历史终结。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生于当时罗马帝国统治的北非努米底亚省塔加斯特人。他曾是摩尼教的信徒,后来改信基督教。他曾在罗马、米兰等地研究和讲习神学。大约在40岁时,做了北非希坡教区的主教,一直到死。他在神学上的主要贡献是阐发和论证神学,使基督教神学趋于完善和系统化,以巩固教会在奴隶社会唯一独尊的地位。

奥古斯丁竭力证明人具有犯罪的本性,目的在于贬低人和抬高神。人类之初本来可以选择永恒的、神圣的自由,但他们没有选择,而是自由地选择了犯罪。人成了自由的奴隶,这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神的自由。这种自由是舍感性而向善,趋向至善和神,这是快乐的。

博伊西斯

博伊西斯,古罗马哲学家、政治家和音乐理论家,是欧洲中世界开始时一位罕见的百科全书式思想家,在逻辑学、哲学、神学、数学、文学和音乐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有“最后一位罗马哲学家”、“经哲学第一人”、“奥古斯丁之后最伟大的拉丁教父”之称。

博伊西斯出身于古罗马贵族世家,祖父当过地方行政长官,父亲任古罗马执政官。他早年可能在亚历山大学习,也可能去过雅典,受到正统的希腊文化教育,有渊博的学识。约在510年任东哥特王国执政官,逐渐成为国王宠臣。约于520年当上首席执政官,掌管元老院的部分事务,他的两个儿子不久也当上了执政官。据可靠史料记载,他在522年遭监禁。当时罗马政治家阿尔比纳斯犯有背叛国王罪,博伊西斯为他在元老院做辩护演说,被西奥多里克国王指控为谋反罪,在帕维亚被捕入狱,囚于附近一城堡中,两年后与阿尔比纳斯等人一起被处决。

博伊西斯主要是政治家和哲学家留名青史。博伊西斯基本上追随着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路线,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把一般看作独立存在的实体。

爱留根纳

爱留根纳是“加洛林朝文化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学者,爱尔兰人,约于843年应皇帝秃头查理的邀请到巴黎讲学,后被秃头查理任命为宫廷学校的校长。他建立了中世界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成为这一时期独具一格的哲学家,被称为“中世纪哲学之父”。黑格尔认为,这个时期真正的哲学是从爱留根纳开始的。

爱留根纳重申了教父哲学的命题“真哲学就是真宗教,真宗教就是真哲学”,但把强调的重心移向了哲学和理性。如果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之间出现了矛盾,我们就应当服从理性。当然,爱留根纳的目的并不在于否定信仰,而在于使信仰具有理性,使信仰与理性取得一致。但他推崇理性、推崇思维的精神,在整个基督教哲学中却是难能可贵的。

在基督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爱留根纳哲学中的自由思想无疑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这也使它不容于教会正统。他的著作曾收到855年和859年两次宗教会议的谴责,后世的教皇霍诺留斯甚至下令焚毁《论自然的区分》的全部抄本。865年,教皇尼古拉一世要求秃头查理或者将爱留根纳交付罗马接受审判,或者将他逐出宫廷学校。只是由于秃头查理的庇护,爱留根纳才幸免于难。但在秃头查理于877年去世后,爱留根纳就不知所踪了。传说他作为修道院长被修士们谋杀。

经院哲学的发生与发展

经院哲学产生于11世纪至14世纪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及欧洲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附属学校,因为教师和学者被称为经院学者(经师),故取名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是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唯心主义哲学,属于欧洲中世纪特有的哲学形态。它是运用理性形式,通过抽象的、烦琐的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经院哲学的基本内容并不限于共相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还有神的存在的证明、神的本性及属性问题。

实在论与唯名论的争论

(一)奥多和威廉姆的极端实在论

奥多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曾任教于图尔的天主教经院。该经院建立在圣马丁修道院中。奥多是坎布雷的主教,1113年死于安钦修道院。在他看来,实在论是某种传统神学教义的基础。例如,在亚当和夏娃的罪中,“人”的普遍实体被感染,以致所有的后代都继承了他们行为的后果。如果我们否认实在论,那么亚当夏娃所做的事就会仅仅属于他们自己,如果情况是这样,那么原罪概念所具有的力量就会丧失。

另一个极端的实在论者是威廉姆香浦,他详细论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起初,在他的同一性理论中,他认为共相在它的所有成员中都是同一的,比如说“人”这个共相,在所有的人中是同一的。这个共相的全部实在性都包含在每一个人之中。对此,阿伯拉尔加以嘲讽和批评,威廉姆被迫采取了第二种理论,也就是”不区分论“,就是一种反实在论的观点。根据他的新观点,一个物种的许多个体之所以是同种东西,不是由于它们的共同本质,而是因为在某些方面它们并无区别,也就是说它们”不显区分“。

(二)洛色林的唯名论

对极端实在论的一个最难以对付的批评是洛色林的批评。他出生在法国贡比涅,曾到英国、罗马以及图尔去游历。他在塔谢、贡比涅以及贝桑松任过教,是阿伯拉尔的老师。

洛色林的核心论点是:自然中只存在个体事物,类概念不是实在的事物。像”人“这样的概念并不指示任何东西,它只是一个词或一个名称,由字母所组成而且表现为一种声音的传播。所以,只不过是空气而已。由于这个原因,关于共相的讨论成了关于语词而不是关于实在事物的讨论。他拒斥极端实在论,拒斥把共相变成一个事物的企图。洛色林在关于共相问题的历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阿伯拉尔的概念论或温和实在论

阿伯拉尔出生在巴莱的一个军人家庭,他和老师进行争论,和爱洛伊丝有过一段有名的罗曼史,他是布列塔尼修道院的院长,在巴黎则是一个著名的讲师,因为他的学说而受到英诺森二世的谴责,最后在克吕尼隐居,并于1142年在那里去世。

阿伯拉尔得出结论说,共相是一个语词和概念,它代表了某种为该概念提供依据的实在。这依据指的是类似的事物存在并触动我们心灵的方式。就此而言,共相有一个客观的基础,但这个基础不是像实在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某种像事物一样实在的东西。阿伯拉尔也不同意极端唯名论者所说的,共享仅仅是一个没有客观依据的主观的观念或语词。阿伯拉尔关于共相的理论战胜了极端实在论和极端唯名论,赢得了时人的赞同。

(四)安瑟尔谟的神的本体论

经院哲学的基本内容并不限于共享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还有神的存在的证明、神的本性及属性问题。安瑟尔谟由他的知识论出发,提出了对神的本体论证明:人从理性得出真、善、美的观念,这些观念就是它们存在的证据。安瑟尔谟认为一切局部的善都是由于获得了至高的善之中一小部分。至善又是至大,它是最初的存在,比其他一切存在的事物都高超,这就是人们所称的神。

官方哲学的最高权威——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死后也被封为天使博士或全能博士。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

托马斯阿奎那生于意大利的洛卡塞卡堡,该城堡是阿奎那家庭的领地。5岁时被父母送到著名的卡西诺修道院当修童,父母希望把他培养成修道院长。1239年阿奎那进入那不勒斯大学学习,在这里接触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自然哲学与逻辑学著作,并于1244年加入多米尼克会。修会计划把他送到波洛尼亚的总堂深造,但在半路被他的兄弟劫回家囚禁。1245年他摆脱家庭控制,被修会送到巴黎的圣雅克修道院学习,直到1248年。

阿奎那认为,道德行为受人赞美,是由于它导向幸福,幸福才是德行的报酬。传统的四枢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是值得称赞的,但它们只能导向自然的、世俗的幸福,因此人们必须培育“信、望、爱”三种德性,只有这三种德性才能使人达到超乎本性的幸福。其次,阿奎那认为,社会和国家都有神圣的正义和权威,国家既不是原罪的产物,也不是个人主义的结果,它的建立乃是为了公共的善。他承认,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都是好的形式,但是人类社会中最好的政体就是由一人所掌握的政体,即君主政体。

阿奎那无疑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阿奎那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

阿奎那的官方哲学使经院哲学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也正是这种胜利把经院哲学引向衰落。罗杰培根、邓斯司各特、奥康的威廉、伊本路西德和阿威罗伊都从各自的角度证明了经院哲学的衰落。

罗吉尔培根及其哲学思想

罗吉尔培根,英国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著名的唯名论者,实验科学的前驱。具有广博的知识,素有“奇异的博士”之称。

罗吉尔培根1214年出生于英格兰的贵族家庭,基本和英国金雀花王朝最无名的国王亨利三世一个时期,他熟悉古典著作,约于1230年进牛津大学学习四个高级学科(几何、算术、音乐、天文),并自称经常阅读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并参加这方面的听课。毕业后留校教数学、物理学和外语课。1241年在巴黎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在文学院讲课,1247年当了方济各会的修士后回牛津。用全部财力置办了一个完整的炼金术实验室,开始致力于新的学科的发展,包括语言学、光学、炼金术,还进一步研究天文和数学,他怀疑推理演绎法,坚持实验经验的可靠性,对光的性质的研究和虹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绘制了眼镜的制作,阐述了反射、折射、球面光差的原理和机械推动船只和车辆的原理。他利用镜子和透镜在炼金术、天文学与光学中进行实验,是第一位讲述如何制作弹药的欧洲人。因思想异端,1257年被赶出大学讲坛。接着在巴黎寺院里被幽禁十年,他将自己对于炼金术的发现写在一本书里献给教皇克莱蒙五世作为释放条件,经过格列高利十世等三位教皇都平安无事,直到1277年5月教皇约翰二十一世在做实验时死去,再度被以猛烈攻击神学家和信仰占星术和炼金术等异端罪名入狱14年之久,1292年被释放,两年以后在牛津去世。

有谣言说他的逝世只是一个假象,因为他早已获得永生不朽的方法,他死后,据说他所有的书都突然莫名其妙被钉在书架上再没有人能够动它们,直到腐烂。

罗吉尔培根思想的唯物主义倾向和科学实验,不仅对13世纪至 14世纪唯名论的兴盛有巨大影响,并且对近代欧洲的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想发展也有重大影响。由于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培根还没有摆脱神学世界观的束缚。他是一个僧侣,他的格心思想往往同神权思想交织在一起,他的实验方法也和炼金术、占星术交织在一起。他勇敢地揭露了教会的腐化堕落,但又把希望寄托在“公正的教皇和公正的君主”身上。他的思想反映了从封建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工商业者的变革要求。

司各特及其哲学思想

邓斯司各特,苏格兰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唯名论者。生于苏格兰东南部贝里克郡。1279年在英格兰南部邓弗里斯加入方济各会。1288年就学于牛津。1291年领受神职。1293年去巴黎学习。1297年起,先后在剑桥、牛津、巴黎等地讲授彼得郎巴德的《教父名言集》。1303年,法王腓力四世为维持其对英战争,向教会征税,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生冲突;邓斯司各特因拒绝支持腓力四世被逐出发过。卜尼法斯八世死后,邓斯司各特再次任教于巴黎并获博士学位,有精明博士之称。1305年后从事著述。1307年往德国科隆任教授,次年死于该地。

司各特在哲学史上是一位重要人物,这不是因为他创建了一个学派,尽管时至今日每一个时期都有专心致志的司各特研究追随者,而是因为他的许多创新被后来从未读过他的著作的思想家接受为不容置疑的准则。宗教改革在路德和卡尔文之间产生争论,而他们的天主教对手是在基本的司各特主义背景下出现的。笛卡尔为现代哲学奠定基础的基本框架,实质上是一千三百年前后牛津大学所建立的结构。从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到司各特的《讲演录》之间的四分之一个世纪,是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

奥康的威廉及其哲学思想

奥康的威廉生于英国苏莱郡的奥康。14世纪英国经院哲学唯名论的代表。他先在牛津大学学习,后到巴黎求学,参加了弗兰西斯教团,并同其中的激进分子一起和教皇发生了冲突,1324年在法国阿维农被逮捕入狱,其著作被斥为异端邪说。1328年5月越狱,投奔当时的巴伐利亚皇帝路德维希。1350年因染鼠疫在慕尼黑去世。他的主要著作有《逻辑大全》、《辩论集7篇》等。

奥康的威廉继承了邓斯司各特关于个体是实在的唯名论思想,批评实在论者把一般看作独立实体的观点。他认为,个别事物是客观实在的,一般与个别是对立面,而对立面不可能属于同一个被创造的事物。这便否认了一般的实在性。

奥康的威廉把唯名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唯名论影响的增长加速了后期正统经院哲学的解体。他关于教权与王权平等的观点,对后来的宗教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关于信仰和理性、神学和哲学分别是两个不同领域,前者不能干预后者的思想,为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路西德及阿威罗伊主义

伊本路西德,阿拉伯中世纪哲学家、教法学家、医学家。拉丁名阿威罗伊。在伊斯兰教法、希腊哲学、阿拉伯文学、医学等方面均有较深造诣。

伊本路西德生于穆瓦希德王朝统治下的安达卢西亚的科尔多瓦。出身于伊斯兰教法官世家,祖父和父亲均为教法学家,任过科尔多瓦法官。伊本路西德自幼受到家庭严格的伊斯兰教育,能背诵《古兰经》和圣训。后师从著名伊斯兰学者伊本巴斯克瓦尔和艾布贾法尔哈伦等人,学习教义、教法、哲学、医学和天文学等。1169年起担任塞维利亚和科尔多瓦的法官。1182年接替伊本图菲利担任大臣兼宫廷总御医。1195年在科尔多瓦担任大法官时,因正统派教义学家指控他的著作有“异端”思想倾向而被新任素丹下令放逐,其宗教、哲学著作亦被焚毁。不就,素丹艾布叶尔孤白曼苏尔将他宽赦召回马拉喀什宫廷复职。1198年12月10日卒于马拉喀什,后移葬在科尔多瓦阿巴德家族的墓地。

伊本路西德以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称于西方。其著作于13世纪上半叶相继译介到欧洲,对布拉班特的西格尔及罗吉尔培根等哲学家和科学家都产生过影响,推动了欧洲经验科学的发展;对犹太教哲学和基督教经院哲学也有一定影响,其后形成阿威罗伊主义学派。19世纪的穆斯林现代主义知识分子出于对伊斯兰教理性哲学的需求,曾一度掀起过研究其哲学的热潮。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