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之路Ⅱ》读后感

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却不为此行动是懦弱的表现。

《财务自由之路Ⅱ》这本书很早就知道,看完Ⅰ之后,脑袋非常兴奋就是没有行动力。参与读书社群,Ⅱ是必读书,这本书看起来也很鸡汤,作者的陈述和案例列举,多少都有点让我没有行动的欲望,而是越看越绝望,很多东西真实的做不到。

在第10章“做企业家,不做接管者”这篇,列举了企业家具备的10种性格条件,其中一条是相信自己。有一种我很相信自己,但我就是做不到的矛盾,反观企业家具备的10种性格条件几乎没有符合的。然后你可能会讲,可以试试别的啊,不一定非要做企业家,作者还给了专家、投资者,雇员、自由职业者的定位。嗯……已经是雇员了,大部分人都是雇员这个角色,看书是想进阶或者说得到可能进阶的机会和思路,这些部分作者交代的很清楚,但是能不能做到就看你自己。

所以书中多次讲到他自己有教练,这个教练是思维教练,也可以说是财富教练,教练的作用就是时时刻刻矫正他的行为和想法进入正确的轨道。欣慰一点,起码我没有财富方面的专业教练,是不是可以轻松点,觉着自己好像还不错,没有那么糟糕。带着这种感觉再去看之前第三章的12条“新规则”:为盈利参与竞争,经历冒险、寻找顺应时代的榜样、能够出售的好想法、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等等好像也没那么讨厌了。

还有第七章加薪的15条规则,好像也是不错的加薪点子。阅读的过程中被无数的挫败感夹击,就这样,还能做些什么呢?“新规则”的第12条规则是,工作-学习-定位是一体的,作者给出这3个的最优分配时间是平分自己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实际大部分人都有专职工作可能能做到的是7:1:2,也就是说定位的时间在业余时间中也占大部分。

定位谁:自己,定位成什么:专家,“将精力专注于界限明确的小领域。”

你想过定位吗?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听着好像也不错,这件事情需要弄清楚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优势,还得看到市场需求。只有优势不喜欢,自己不爽也长久不了,只有爱好没有优势,纯属自嗨,没有需求,所有白瞎。身边很多朋友在这条道上努力的奔波着,贴着各种标签,就是为了在某一领域有所成就,顺便赚钱。如果真成了专家,赚钱只是顺道的事。如果还不是,那就且得继续辛苦一阵。

但还是更喜欢“投资者——创造一台自己的印钞机”,这个标题让每个毛孔都透着欢乐。投资者 = 节约 + 增值,要能储蓄,也要有创收的本领。投资机制,各大财经板块和理财文章各有千秋,没有一个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所以要有取舍能力。这篇有一个观点是“房子的价值不应超出年净收入的4倍,分期付款不应超过月收入25%”,好像不符合国情呢,和实际的投资会有什么关系,房子可以试着换成其他的商品再做选择。

anyway,当只在头脑层面想象,高潮迭起过后只有空虚,如果开始行动,从其中的某一个小点开始,再回看文章内容是不是会可爱的多呢,因为这些建议会产生启发,有作用。比如第10章“做企业家,不做接管者”——企业家六项基本任务的第四项:“从一切多余的事物中解脱出来”,只有企业家需要这样做吗,No,我们都需要, “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燃蜡烛” 。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财务自由之路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