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孝顺老人是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应该有的品质。但究竟什么是孝顺,自古以来众说纷纭。
某景区一个“儿媳喂奶”的雕塑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很多年轻人表示看着这个雕塑非常不适应,虽然这幅雕塑意义深远。
这幅雕塑并不是普通造型,而是取自古代经典《二十四孝图》中的乳姑不怠,旨在弘扬孝道文化,然而年轻人和网友们却并不买账。
【一】什么是孝道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关于孝道的问题,从先秦时期一直讨论至今,人们依然没有达成统一见解。有的人认为对父母好就是孝顺。
有的人认为不顶撞父母是孝顺,还有的人认为给父母钱花就是孝顺。大家说的都对,但似乎并不全面。
从“孝”这个字本身来看,上边是老,下边是子,我们可以得出孝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慈爱的一种回报。
这么说很多人会提出疑问,如果父母没有给子女慈爱,那子女有没有义务尽孝呢?比如上古时期的大禹皇帝。
大禹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对他很不好,多次想害大禹的性命,但大禹的做法是依然孝顺母亲,当然普通人无法都做到圣人大禹那样。
古籍《尔雅》中关于什么是孝道,是这样定义的:善事父母为孝。短短六个字对什么是孝道进行了总结。
先秦时期人们认为父母给了子女生命,女子才能把父母的生命延续下去,实现家族的生生不息,所以他们表达孝道的方式是通过祭祀。
到了春秋时期,社会开始礼崩乐坏,周朝礼制逐渐瓦解。孔子认为要想稳定社会,必须稳定家庭,所以“孝”就显得尤为重要。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物质上满足父母,还要做到发自内心的敬重,所谓孝敬父母就是这个意思。
《论语》中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孔子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孝道的理解。
并且孔子把孝道如何具体落实到行动中也讲的很明白,《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
到了孟子这一代,对于孝道同样非常重视,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可以说把孝道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二十四孝图
孝道的典范。
古人说了一大堆关于孝道的理论,担心人们依然理解不了。于是总结出一些孝道的典型案例,通过故事的形式教育人们怎样尽孝。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二十四孝》,虽然是故事的形式,但古代依然有很多人不识字,连白话故事也看不明白。
有人就把《二十四孝》配上插图,形成《二十四孝图》,这样后人只要一看见图画,便能够理解何为孝道。
可以说古人为了弘扬孝道真的是煞费苦心,就好像老师教学生,生怕学生学不会。二十四孝的故事取自不同朝代不同人物。
比如故事主角有上古时期的舜帝,有西汉的汉文帝,春秋时期的曾参,还有北宋的黄庭坚等等,可以看出历朝历代人们对于孝道的重视。
这些故事在网上搜索能够很方便阅读,比如其中的第二个故事戏彩娱亲,讲的是东周时期一位叫做老莱子的人。
他年纪已经七十多岁了,为了孝顺自己的父母,常常穿五彩色的衣服,像婴儿那样戏耍,目的就是为了哄父母开心。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老莱子的孝顺品质,父母并不会因为他装婴儿的行为,就忘记自己的年纪,能够看到儿子的孝心,这才是父母欣慰的事情。
【三】乳姑不怠的故事
年轻人不能接受的孝顺。
二十四孝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唐朝有个人叫崔山南,崔山南的曾祖母叫长孙夫人。崔山南的祖母叫唐夫人。
唐夫人是长孙夫人的儿媳妇。婆婆长孙夫人年纪大了,牙齿已经全部脱落了。在唐朝没有现在的老年奶粉,也没有如今满口烤瓷假牙。
老人没了牙齿吃不了饭,又没有破碎机,只能顿顿喝米汤,时间长了身体受不了。儿媳妇唐夫人看在眼里恨不忍心,也是她做出个决定。
儿媳妇每天早上洗漱完毕,都会用自己的乳汁来喂婆婆,如此坚持了好几年,婆婆长孙夫人不用吃其他食物,依然身体健康。
唐夫人的这种行为被评为感动唐朝十大人物。也被后人认为是至孝,写入《二十四孝》作为孝道的典范。
这个孝顺父母的故事一直流传都没有人提出来质疑,如今某景区做出这个孝道故事的雕塑,遭到了年轻人的质疑。
有的年轻女孩说:婆婆一没生自己,二没养自己,自己为什么要对婆婆尽孝呢?似乎她的理由也无可辩驳。
还有的年轻人说,这是给婆婆喂奶,如果换成公公牙齿掉光,那是不是也要给公公喂奶呢?如果是这样那画风就变了。
甚至可能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既然同样是父母,两者怎么又差别对待变了呢?这种疑问似乎也没毛病。
明心老师认为,二十四孝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应该拘泥于形式,重要的是看故事背后的精神,如果重在形式鲁迅都自认做不到。
结语:
总之,二十四孝图中,唐朝儿媳唐夫人,在婆婆牙齿掉光不能吃饭的时候,亲自喂婆婆奶被称至孝的故事,重在精神而非故事的形式,年轻人说的若换成公公,则是另一种孝顺方式。
参考文献:
《二十四孝》
--END
【历史像一壶陈年老酒,需要细细的品,在这里,静下心,我带你穿越那千年往事,回来,你会更加粉嫩。关注你的老朋友:阅史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