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助力还是压力

正常的逆反,最终目的是真正的独立。如果亲子关系淡化,孩子的自然成长会因此被扰乱。逆反心理不再能帮助孩子形成自主性,而变成了孩子的武器,破坏了孩子和父母的健康亲子关系。

看不到这种对抗是被扭曲的父母,误认为这是青少年正常的自我发展。在应该给孩子自我发展创造空间的时候,在应该允许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时候,很多父母选择了放弃。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父母是因为对孩子极度的愤怒或沮丧,也选择了放弃。过早放弃意味着父母无意间抛弃了一个特别需要父母、但并不自知的孩子。

孩子“试图控制”父母,其实是他们需要依赖父母。面对这类看似“强势”的孩子,父母会和孩子在遇到强劲对手时做出同样的举动:一样会退缩、拒绝、反抗和对立。压迫激发了父母的逆反心理,随之引发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权利争夺大战。这场争夺战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各种意志被反抗,而不是得到顺应。而大战的结果就是,原本迫切需要父母的孩子,反而得不到父母的帮助。而父母的抗拒只会刺激孩子提出更多要求,进而不断破坏亲子关系,教养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成功希望,也因此被夺走了。

当父母把孩子的反抗当成是“示威”,就会心安理得地采用施压的方式来管教孩子。父母用力量对抗力量,对抗中,父母利用所有可能的手段,去对孩子提更多的要求。父母给孩子施加的压力越大,对方被激发出的逆反心理就越强烈。

孩子的屈服是有代价的。父母的怒火和威胁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全感,从而削弱原本亲密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施加的压力越大,亲子关系遭受伤害和摧残的程度也就越大。而亲子关系越脆弱,父母被别人取代的风险也就越大。

当人们感到力不从心时,会本能地向外寻找助力。在管教孩子上,父母也会寻找助力,其方式一般分为两种:贿赂或者威胁。

依恋所产生的力量,是由内而外自然产生的,而外在助力则是从无到有人为强加的。

所有利用孩子的喜好、厌恶和不安全感而让孩子屈服的手段,都是在给孩子施压。不管是奖赏还是惩罚,本质都是一种控制。抚育者一旦希望通过心理施压或者控制来实现浅层的目标,逆反心理都将破坏目标的达成。

把孩子的逆反看成“示威”,看不到逆反背后的心理因素,父母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孩子。父母必须明白:在孩子受到强迫或者吸引时,他们的任何表现,都只是本能反应。

问题的本质是关系疏离改变了孩子的心理,所以他们才会与父母作对。看到表面,见到心里,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孩子。

所有的亲子冲突,都源于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的爱,都源于内心不被回应。因此,父母对孩子逆反心理最好的回应,就是:培养更牢固的关系,而不是依赖施压手段。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助力还是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