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感想

开学第一周,先讲文言文单元。八上第三单元的主体是“山水之美”,《教师用书》里的单元目标有三个,简单概括即:从语言文字中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审美情趣;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提高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三个目标紧扣文言文的一体四面——文言、文章、文学、文化。

一、《三峡》文本解读

“自三峡七百里中”,“七百里”一词从宏观上展示三峡的广度;“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连用四个四字短语,描写三峡这里高山重重,连绵不断。“连”字形象写出山的绵延。“略无阙处”进一步强调山多。“重岩叠嶂”,“重”“叠”进一步描述“略无阙处”的画面,接着又揭示山的另一个特点:“隐天蔽日”——高峻陡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从人的感觉入手来写山的高峻,我们可以想象到这样一个画面:两岸的山高只露出头顶上的一线天。“第一段山之美,统一在很壮观。”

第二段,转而写江水。首先是夏季,“襄”一字写出了江水暴涨的情景。江岸狭窄高峻,导致江水暴涨;江水暴涨,导致江流迅猛。“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了夸张手法,“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地形之美,而且有人的情绪之豪爽”,笔端带着情感,文章有审美价值。

第三段,“春冬之时”则展现出一种宁静清幽美。跟“夏水襄陵”形成对比。“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写出了水的清澈灵动美。

第四段“晴初霜旦”写的是秋天的景色。这一段在情感方面,有明显的变化。为什么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并不完全是客观的称引,同时也是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感情:感之则寒,视之则肃,初闻之凄异,静聆之则哀转久绝,活写出被吸引而凝神动性也,构成了一种凄美、凄迷的情调。”这种情调与第二段流露的那种豪情,又是一种反差。

“作者以简洁的文字,写出三峡的自然景观之美。他笔下的自然美,概括相当深广:从时间上说,一年四季;从空间上说,是江山到水文,深潭到瀑布。将多层次的特点,统一于简洁、清峻的语言。在统一而丰富的景观中,渗入一种激赏的情致。在这种激赏中,又蕴含着豪爽与凄清之感。”

以上解读参考了《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散文及其他卷)中的《三峡》解读。

二、教学过程回顾

布置学生预习,内容是找出不会读的字词;不理解的字词、句子;概括文章内容。课堂上请了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朗读方面主要还是停留在字音方面,对朗读节奏感情方面没有指导。教师在朗读方面没有理想的指导能力,对朗读方面只能把目标降低到: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声音响亮。

课堂上,一改以往逐字逐句串讲的形式,而是以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思考。例如,第一段写山,用了哪些语句?你能想象出什么画面?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讲解过程中指出重点文言字词。

课堂讲解内容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期望用这个模式来训练学生读课文的能力。

三、教学思考

从事语文教学十年了,到现在,还是经常不知道怎么教,总觉得自己没备好课,无所适从。我站稳讲台了吗?我心里对教学的定位是什么?“不为考试分数而教”这声音在心底回响,越来越清晰。我希望,学生能获得阅读文章的能力和技法,拿到一篇文章,知道怎么去读懂,读完能获得什么。我希望,学生能用文字书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对写作不是抗拒的,不是痛苦的,而是一种自然的行为。我希望,学生有阅读习惯,课余时间自觉捧起书阅读,有自己的阅读兴趣。除了要考试的名著,有自己的阅读书目。一句话,让阅读和写作像呼吸那样。我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努力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峡》教学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