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是如何通过“自学”成为世界首富的?

只有首先看到事情的可能性,才会有发生的机会。

                                                                                                                  ——埃隆·马斯克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1971年6月28日,美籍和加籍企业家,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兼产品构架师、SpaceX首席执行官兼首席设计师、SolarCity董事长。

硅谷“钢铁侠”,被称为继乔布斯后唯一能改变世界的人。华尔街曾把他的公司列为最不可能成功的企业,业内无数讽刺和百般阻挠,就连他心中的英雄,也表达了否定的态度。

马斯克可能是目前最广为人知的亿万富翁,不但智商让普通人望尘莫及,更是手握数个风口项目,工程、经商、技术、营销对他来说都不在话下。

另外马斯克拥有物理学和经济学双学位,是SpaceX、特斯拉电动汽车和PayPal等公司的创始人。传说他10岁时几天之内就学会了编程,可称其为天才。

一、“读书狂”埃隆·马斯克

1971年马斯克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出生。马斯克的父母在他幼年时便已离婚,虽然马斯克选择与父亲生活,但父亲的严厉让马斯克从小性格很是孤僻,不爱说话,马斯克后来回忆说:“常常感觉自己无法融入这个世界。”

好在马斯克找到了“书”这个好朋友,他很享受泡在书本里的乐趣,这也是他对抗孤独唯一的方式,马斯克每天都会花大概10个小时的时间去读书。

少年马斯克

早期马斯克喜欢读小说类的书籍,比如《指环王》、《本杰明富兰克林:一个美国人的生活》、《爱因斯坦:生活与宇宙》、《霍华德休斯:他的生活和疯狂》等。

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学校图书馆的书籍都读完了,马斯克还常常向图书馆的管理员抱怨:你们怎么还不进购新书?为了化解无聊,马斯克通读了4350多万字的《大英百科全书》。

大英百科全书

对于很多人来说“10万小时定律”是成为顶级人才的必经之路,即在某个领域至少专注学习10万小时以上才能有所成就。

但马斯克却不这么认为,马斯克曾提出“传统教育无用论”,认为学生进入学校后虽然记住了老师所教的知识,却失去了想象力,只有发散的学习才有利于创新。据马斯克的弟弟金博尔·马斯克回忆说:“少年时期,马斯克每天至少会阅读2本书,而且是2本不同学科的书。”

马斯克在21岁的时候凭借着全额奖学金考入沃顿商学院,攻读经济学。但马斯克对经济学并不没有展现出太大的兴趣。反而是互联网、清洁能源、太空这3个会改变人类未来的领域深深地吸引了马斯克。

二、从一个想法到火箭发射上天

马斯克认为:如果自己只关注于书本上所学的,就不会有特斯拉改变人类的出行方式,更不会有移民火星的梦想。自己应该开始行动了。

1996年,辍学之后的马斯克创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本地服务平台Zip2。Zip2相当于高德地图、美团点评、阿里巴巴的综合体。1999年马斯克卖掉了Zip2,净赚2000万美元。

人类什么时候可以登上火星呢?

马斯克有一天脑子突然涌现出这个想法。于是他上网查看发现:人类虽然从1969年已月球登陆,但早已放弃了对火星的探索,这让马斯克又失望、又兴奋。马斯克觉得这事自己应该试试。

2002年,马斯克创立了太空运输公司SpaceX。

SpaceX

关于火箭,马斯克完全是个“门外汉”。但学习方法对马斯克来说都是一样的,读书!

马斯克从自己的朋友坎特雷尔那里借走了火箭制造、发射原理的书籍,甚至连笔记都不放过。同时还借阅了《火箭推进原理》、《天体动力学基础》、《超级智能:方法、危险、战略》等几乎所有和火箭发射器相关的著作,将自己调整到小时候那种疯狂地阅读的状态。

据SpaceX的员工说:SpaceX公司里面数千名工程师,有材料学专家、物理学家、火箭制造专家,但是几乎很少有人能在火箭发射领域问倒马斯克。更重要的是,马斯克一旦碰到不懂的地方也会私下讨教,往往一个星期后,马斯克就会变得比老师更内行了。

2008年,猎鹰1号发射成功。同年,马斯克获得了NASA的发射订单。

NASA

2015年12月,猎鹰9号成功发射,完成了1级火箭可回收技术,成为人类低成本火箭发射史上的里程碑。

三、揭秘马斯克7学习心得

马斯克传

1、保持终身学习,阅读海量的书籍。

少年时,马斯克的阅读范围只有科幻、编程、哲学以及一些科学大牛的自传,后来慢慢扩展到物理、工程、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等领域。马斯克从不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领域当中,这种广泛的阅读让马斯克接触到很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是从学校课本中无法获得的。

他读书非常快,一天花10个小时阅读,一天的时间读完并消化2本不同类型书籍的知识点。马斯克弟弟回忆说,从年少时开始,马斯克每天读完两本不同学科的书。他最爱的书是《银河系漫游指南》这本书教会了他比解答问题更难的是提出问题,而且一旦你做到了,其它所有的事情就迎刃而解。连马斯克自己都承认,从小保持阅读习惯,是他所有疯狂想法的底气。马斯克一个月能读完63本书。

儿童时期的马斯克,就已经将两套百科全书读得烂熟于心了。并没有人专门告诉他读书很重要这个道理。

马斯克:自学的速度要比正规学习要快得多。就是要读很多的书,和很多人交流。其实看书的速度要比听课快,通过自己看书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当你遇到已经掌握的部分就可以快速地浏览或者略过。通过大量而广泛地阅读,可以让自己对某领域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看可以比听快得多,所以看书学东西要快得多。统计学也很有趣,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学统计学。

2、把自己投身在优秀人才的环境构建学习环境,和专家高手面对面交流。

他在建特拉斯之前,就已经学会制造电动车了吗?他不会。他在创建SpaceX之前,就会制造火箭了吗?他并不会。书本里也没提到这方面的知识,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为了创建SpaceX,马斯克从硅谷搬去洛杉矶,他把NASA的科学家都挖去给SpaceX当顾问。

在面试人的时候,他会和每个在火箭不同部分工作的大佬交流技术。一个雇员就曾经说,马斯克会一直向你提问,直到了解你所掌握知识的90%。当你发现他在和你偷师时,他已经学会了。他一直在和最优秀的人合作。每个在SpaceX工作的高管,不仅要在某个领域是专家,他们还得了解每个零件的用法。和基本的工程知识。这也是马斯克开始传播clubh ouse的想法,clubhouse是让我们以最低成本的方式投身在企业家和专家当中向他们学习请教。

因为经常跟各种专家,高手交流探讨学习中的思考和疑惑,通过思维碰撞,交流学习,也让他快速地对火箭领域的知识有了非常全面地认识。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就好比于很多的家长宁愿花费很多的钱,也要送孩子到师资力量强大的重点学校去上学。

遇到问题多和领域内的专家交流碰撞,也是快速解决问题,提高自己视野的不错方法。专家比大多数人有更广阔的认知,他们也是从新手过来的,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指引我们通往成功的捷径,加快学习的效率。

让自己处在一个优秀人才的圈子里。每天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有含量的内容。聚众所长充实自己。

3、跨领域学习

传统的观点认为:专注一个行业才能有所成就。对很多人来说,精通一个领域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马斯克却打破了这一准则,他对很多的领域都十分精通:物理学、数学、火箭、能源、工程学、人工智能、太阳能发电。

马斯克否定专一学习的模式,而是应该跨领域学习。不过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顶级的人才,就一定要专注于一个领域。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说的一句话就是满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而马斯克却认为这是错的。如果自己当初只钻研汽车行业知识,就不会有后来的太阳能,火箭发射等别人都想不到的点子。跨领域学习是我们由机会将世间万物链接起来。

实际上,过度专业化带来的可能就是思维模式的过于单一,跨领域多维学习的好处就在于:

1 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创造性革新。

2 给你的职业生涯更多新机会的可能。

3 避免老是以一种思维方式考虑问题。

4 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通过广泛地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理解了共同的深层原理,通过解构,重组,应用在不同的领域,就能够让知识产生巨大的推力。

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模型,把知识再进一步转化为抽象的模型,遇到问题先从模型开始,加快解决问题的效率。

如今马斯克的领域已经覆盖,火箭动力学、工程学、仿生学、人工智能等等堪称全才。并且把这些知识从理论推演的实践中。从中学时期马斯克对火箭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自学了火箭相关的知识。后来更是自己亲手制造了一个火箭模型,还把这个模型带到学校跟同学展示。最夸张的是这个火箭居然可以点火发射。马斯克这一举动当时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都认为马斯克是一科学怪才。在一次节目当中,主持人问马斯克靠读书就能成功发射火箭?马斯克回答,是的,当然你还要多做实验。

4、第一性原理的思维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在每一个系统里面,都存在着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基本的命题和假设,它不能被省略,不能被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基本的命题和假设,第二个是不能被省略和删除,第三个是不能被违反,也就是最最基本的那个东西了,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哲学概念。

那如何应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呢?

马斯克小时候很怕黑,但当他了解到黑暗只是一种在可见光波长内看不见光子的状态。从那以后害怕一个没有光照的事物很愚蠢,这就是他小时候如何向自己解释黑暗的。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维逻辑是将大问题拆分成小问题进行解决。小到那种可以用物理知识解决的问题。

第一性原理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一层一层拨开事物的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上一层层往上走。而我们经常会使用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对于那些别人已经做过或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会放心大胆地去做。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产生一些细小的进步与不同。有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在特斯拉电动车研发时期,马斯克遇到了电池的问题。业内的大佬都说,现在电池组真的很贵,而且将来价格也不会下降。因为它过去一直都是这么贵。可是从来都是,就是对的吗?

在以前那种老旧思路的影响下,电池组再也没有改进的空间。或者说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来。当时电池组每千瓦小时要烧掉600美元。然而从第一性原理出发,马斯克经过研究分析后发现,电池无非是由碳、镍、铝再加上一些其它用于分离的聚合物,和一个金属罐组成的。随后他立刻动身前往伦敦金属交易所,购买了这些金属材料。然后再让团队把这些金属原材料组装成电动车的电池。

后来证明马斯克赌对了,这一做法让电池的成本大大降低。由原先的每千瓦小时要烧掉600美元,变成了每千瓦小时80美元。而这就是他眼中的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型。回溯事物的本质,重新思考怎么做。正是因为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式,终于让马斯克解决了非常多看似不能解决的问题。最终使他在电动汽车,航空航天清洁能源等领域都取得了一些颠覆性的创新。

马斯克发现了问题的基本事实和本质,那接下来就可以着手解决,马斯克并没有去买现成的电池去改。而是分析它的组成它的组成部分,采用新的电池排列技术,经过很多次的实验,最终让电池成本大幅下降,这才成就了今天的特斯拉。

这是第一性原理的经典案例,在很多地方都讲过这个案例,但我们今天再深入讨论,我们来回顾一下第一性原理:基本假设、不能省略、不能违背。

其实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第一性原理”是一种演绎法思维,两种典型的形式逻辑之一,演绎法和归纳法

著名的演绎法的例子就是那个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比如大前提是:人固有一死;小前提是:苏格拉底是人;结论就是苏格拉底也会死。这里,人固有一死是一个基本的假设和命题,是不能违背和忽视的。

第一性原理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其实是一种基于演绎法的思维模式,但其实还不是一种方法。

那如何把这种思维模式落地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呢?

在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方法论》这本书里面,提出了解决问题最本质的方法论,其实我觉得才是真正的第一性原理的方法论。

其实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在这本书里面,笛卡尔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今天我们就不讨论这个了。

在《方法论》这本书里面,笛卡尔提出了一个方法论四条基本原则,我们经常说,方法论,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方法论其实还有原则的,这个原则也就是“第一性原理”的方法论原则,大家看看是不是很熟悉:

第一:绝不接受任何东西为真。只有当我确定它是如此时,才接受它。也就是说,小心避免匆忙和成见,只赞同清晰明白地呈现给我的精神且我没有任何机会怀疑的东西。这其实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那个“假设”,也就是马斯克说的“当时市场上对电池成本的普遍共识”,这些都应该怀疑。这是一种彻底的怀疑主义精神,也是一种批判性思维。

第二:考察的每一个困难或问题,都按要求分成尽可能多的小块,以更好地解决它。这和马斯克对电池结构和组成的分解是类似的,排除一切假设之后,找到最根本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拆解成最小单位。

第三:按照顺序引导我的思想,从最简单的和最容易认识的东西着手,以逐步认识更复杂的:甚至假设在那些彼此间根本就没有先后顺序的东西中有一定的顺序。分解完问题之后,然后把问题排序,逐一解决,非常清晰。

第四:尽可能详细、尽可能全面地考察所有东西,以确保无一遗漏。

这就是笛卡尔在著名的《方法论》这本书里面提出的一个方法论的四条原则,非常经典。我们再回到“第一性原理”,其实就是这种方法论的实践,排除主观的偏见,排除普通的假设,找到问题的本质,然后把问题逐层分解,然后从易到难,逐个解决,最后是全面检查。

其实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经常在第一步就很难跨过去,因为要排除一些错误主观偏见和质疑看起来公认的假设是很难的,马斯克跳出了常规的商业逻辑,把问题回归到了物理学和化学的领域,发现了问题的本质,然后去寻找解决方案,这种跨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难得的。

虽然马斯克的成功并不仅仅是第一性原理的应用,但解决问题的四条方法论原则,其实是可以普遍适用的,推荐大家有空去阅读哲学家笛卡尔的《方法论》这本书,一定会有所收获。

最后,我们再回到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和“第一性原理”,这个思维方式其实有一个缺陷,而亚里士多德本人就掉了这个缺陷里面。那就是,在演绎法和第一性原理里面,所有的推理都是基于最开始那个命题和假设的,但这个命题和假设就真的确定是对的吗?

当然不一定!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曾经主导西方近1000多年,但后来发现是错误的,因为就是他基于了一个错误的假设和前提,那就是:地球是不动的。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是如何影响西方世界的,我之前的文章分享过。

但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甚至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只是一套假设系统,但我们很少去质疑,更多时候只是默认接受,比如为什么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工作是痛苦的;为什么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为什么付出就一定要有回报等等,甚至为什么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等等,这些从某种程度上说,都只是一种“假设”。

5、构建知识的语义树

在一次Reddit AMA活动中,马斯克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所使用的结构:

一点建议:把知识看作是一棵语义树很重要——在进入叶子/细节或者之前,先确保自己理解了基本原理。也就是这棵树的树干和大的树枝,然后再深入到树叶/细节。否则的话,那些树叶和细节将会无处栖身。

究其原因,我们大脑的进化方式是记住相关联的事物,那些孤立的知识不但记忆的过程痛苦,也非常容易被遗忘。而一旦把知识结构化并构建出语义树,那就不一样了,我们不但能记住更多信息,还能对储备的知识进行更简洁、高效的索引、应用。一旦遇到问题,都能在这颗语义树中通过关键路径找到想要的答案。

更关键的是,当我们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可以把它直接往这颗语义树上挂,让它融入到我们的知识体系中。这样一来,涌现出再多的新知识也不怕,在体系的帮助下都能快快掌握。

另外,通过语义树,你也能判断出所学知识的核心程度。挂在树枝上的东西跟构成树干根基的东西之间的重要程度是有差别的。如果学习的时候,不去探寻那些最基础的知识和原理,而是沉沦在那些细枝末节中,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你的语义树看起来枝繁叶茂,实则树干脆弱无比。而一个拥有无数细节但是根基薄弱的知识体是站不住脚的。

因此,要想更快地学习任何东西,就得踏踏实实从构建树干开始,打好基础。虽然这么做一开始会慢一点,但时间会告诉你,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6、锻炼迁移学习的能力

所谓迁移学习能力,是我们把从一个领域中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另一个领域的能力,这也是马斯克能在不同领域都取得成功的关键能力。

他就曾说过:

很多创新发明都是跨学科的成果。我们的知识储备越来越庞大,所以必须能够融会贯通。有人精通一个领域,而不了解其他领域,如果你能把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就有机会创造出超常成果,这里有大把的创新机会。所以我鼓励大家尽可能广泛地学习各个科目。对于工科学生,我建议去学一点经济学,学点文学,或者其他领域。我建议,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大家可以学习每个领域的基础知识。然后思考一下如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样很容易产生奇思妙想。

可以看到,虽然不同领域之间具体的事物有壁垒,但思想是没有的,从一个领域发展起来的思想,可以对另一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有时,这些思想在迁移的过程中发生改变,与其他领域的思想碰撞出新的火花,创造出新的价值。

那怎么锻炼这样的能力呢?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是,多问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

1.它让我想到了什么?

2.为什么会让我想到它?

这样在日常的阅读、学习、交流中,不断问自己这两个问题,就是在不断地锻炼你的抽象能力、联想能力,也就是你的迁移学习能力。

其实,以上这三个原则是相辅相成的。简单来说,先通过第一原理思维,把所有知识解构为基本原理。接着再把这些基本原理,在大脑中组建成一颗知识语义树。再将这颗语义树上不同领域的信息连接起来,迁移重构,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创造创新。

对咱们技术人来说,持续学习是重中之重,而马斯克的学习方法有条理有体系,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并掌握的。

学神马斯克的高效学习方法,提升你的快速学习能力,培养跨领域的学习迁移能力,成为行业顶尖的1%。

1解构知识

我们可以把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看成是一棵树,树干就是最基本的底层知识,树枝则是由树干延伸出来的:术的层面的知识,叶子就是知识的细节部分,一些小技巧,小窍门。

很多人忙于学习,专注的却是一些细节性的碎片知识,这些部分我们也称之为树叶。

还有一些人则是着迷于术的层面,却忽视了底层最为根本性的东西。其实,掌握了道的层面,就可以变化出无数的术。

普通人的通病就在于没有把握好树干之前就急于求成,这也是大部分人学习了很多东西,却依然不得要领的关键所在。

①搭建自己的知识树体系

学习的时候,要先从主干开始,慢慢向外延伸,先搞定树干和大的分支,也就是说先弄懂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然后再去琢磨细枝末叶。

否则,你学到的知识永远都好像是一块一块的碎片,无法有效地综合应用起来。而只有把握了知识的树干,你后面的学习才会更加地得心应手。

②树干:核心知识

指的是领域内最基本的原理,概念。

道的层面上的知识,指导我们工作方向的核心原则。

学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先把这些基本的概念都记下来,反复读,反复看,直到滚瓜烂熟,融入到自己的思维当中。

③树枝

指的是由基本的原理延伸出来的知识,各种思维模型,思考不同问题的框架,技术工具等战术层面的知识。

④树叶

指的是具体的知识,实例,小技巧。

2积累典型案例,观察对照,总结模型

通过搭建知识树,对领域内底层知识的学习,我们就可以把握某个领域的核心。

下面,我们再通过研究典型的案例,让自己更加地深入到该领域当中。把学到的知识不断地应用到实际案例当中去加深理解,启发思维。

不同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比较这些典型的实际案例,在对照中进行观察和思考,把知识抽象成更深层次的思维模型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真正的高手会将自己的知识解构成新的思维模式,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新领域,从而可以快速地上手。

有意思的是,巴菲特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也有着他自己多个学科跨领域学习的认知模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唐歌之前的文章《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是什么?怎样培养多元思维能力?》

马斯克的阅读从小就涵盖了科幻小说,哲学宗教,编程以及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名人传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阅读和兴趣蔓延到了物理学工程学产品设计商业,技术和能源,正是因为这种对知识的渴望,让它接触到了在学校不能学到的各种学科。迁移学习就是把我们在一个情境下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另一个情境当中。把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世界中。也可以是把我们在一个行业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另一行业中。这是马斯克最不一样的地方。而且他有一套独特的两步法,来促进这种迁移式学习。首先,他把知识分为解为基本原理和思维模型,也就是我们刚提到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表明把知识转化为更深层的抽象的思维模型,有利于迁移学习。而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大家直观的了解潜在的思维模型特别有利。

这种方法叫对比法,假设你想了解字母「A」,并且弄懂更深层次的原理,是什么让A成为了A。

对比法记忆

                   方法一:看不同类型的A                                  方法二:看大量同类型的A

你可以这样来做,方法一,看不同类型的A,方法二,看大量同类型的A,你觉得哪种方法会比较好?答案显然是方法一。方法一中的每一个不同的A,都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彼此之间的相同与不同,而方法二不能给我们任何的启示。

当我们学习任何东西时,通过观察大量不同的案例,我们开始凭直觉知道什么是本质的。甚至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的解读方式,甚至能打造出自己独特的组合。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呢?当我们要跳入一个新的领域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只采取一种方法,或者所谓的最佳时间。我们应该探索的是很多不同的方法,并且分解每一个方法,然后进行对比。它将帮助我们发现事情的背后运作原理。接下来第二步,马斯克会重新构建新领域的基本原则。在人工智能技术、物理和工程力学的原理,重新融合成一个独立的领域,打造出庞大而具有颠覆性的商业帝国。

7、大量的实践和应用

学过的东西,如果一直不用就会很快地忘记,学了再多也等于是浪费时间,高频率的应用和实践可以很好地促进学习的效果。马斯克12岁时曾编写了一款太空战斗类游戏卖给了一家杂志社,赚了500美元。读中学的时候,马斯克在一本课外书中看见火箭发射相关的内容,自己便动制造了一个火箭的模型,并将模型带到学校点火、发射。这件事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能将“梦想”照进现实,才是读书最大的意义。

总结

想要成为高手,必须花时间死磕。每周固定时间学习,优先学习领域内的核心知识、底层知识、掌握道的层面。然后通过大量的对比案例,总结思维模型,最后才是一些细节性的知识、小技巧、小窍门。

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做好知识的内化,培养跨领域学习的迁移能力。

掌握了马斯克的高效学习方法,不断地投入时间学习和实践,相信你也能够快速地成为行业内顶尖的1%。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斯克是如何通过“自学”成为世界首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