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朋友圈抑郁了?可能你“姿势”不对,试试朋友圈“分类”

文|娴现

前天,有个朋友跟我打电话,她刷朋友圈快抑郁了,满屏都是别人的好,自己却如何如何糟,她尝试过关闭朋友圈,但感觉同日常生活脱轨,这下不知道怎么办了?

我告诉她,排除心态的主观因素,很可能是你刷朋友圈的“姿势”不对。

01

上次遇到一个制图难题,我记得以前群里有个朋友提起过,并且我们相互加过好友,于是我搜索对方,结果发现,我不知何时早已被对方删除了。

一,我没打过广告,二,我没求过赞,本该相安无事躺在彼此的微信里,可他的通讯录就是多我一个嫌多,少我一个无所谓。

有点错愕,但并不觉得受伤。会受伤的人要么是太把对方当回事儿,要么是不把自己当回事儿。

以前我每天睡前和清晨睁眼第一件事是习惯性摸手机,刷会儿朋友圈。

朋友圈虽离自己“遥远”,但离真实生活很近;朋友圈虽有“伪装”,但绝大部分都是真实写照;朋友圈虽有“炫耀”,但那也是别人的资本啊!

在我看来,朋友圈就是一个小型社会,是了解日常生活资讯的重要窗口。

问题来了,人人都刷朋友圈,为什么有的人刷出感冒,刷出肥胖,甚至刷出抑郁了呢?

前不久,《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论文称:

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导致青少年抑郁,不光如此,在社交媒体上多花的时间会使病情会更严重。

之后,美国心脏病学会最新研究表明:

如果每天使用智能手机5小时或更长时间,肥胖风险会增加43%。

调差问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玩手机的感受是既有抑郁又有欢乐,苦乐交织,由此可见,问题的根源在于“量”的掌控。

这里的“量”指的是,每天什么时间段玩电子产品,每次会玩多久,这两点决定了你的幸福度。

同样道理,每天你什么时候刷朋友圈,每次大概会刷多久,刷朋友圈主要为了寻求哪些信息,又有哪些收获,这才是刷圈前要想清楚的问题。

02

年初有段时间,我厌倦了睡前和醒后第一眼看到的东西是手机,恰好那时看到一个采访董卿的小视频。

董卿称自己睡前不带任何电子产品进卧室,静静地看几页书便安然睡去。

不带手机进卧室,将白天的阅读计划和睡前刷朋友圈的习惯对调一下岂不是更好?这个念头蹦出脑海那一刻,我便实施了不带手机进卧室的21天计划。

结果很成功,我顺利坚持了21天没带手机进卧室,虽然现在偶尔我可能还是会带手机进卧室,但只要我不想,手机便休想上床。

是我来控制手机,而不是被手机控制。

做到了这关键的一点,我就可以选择,每天什么时间段刷朋友圈,每次刷多久,每次主要获取哪些信息等等。

犹太教教义里有这么一段话:

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评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

这段充满哲理的经典语录让我更加坚信,朋友圈刷出来的焦虑,关闭朋友圈并不能消除,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分类”,我开始尝试将我的朋友圈“分类”。

“分类”之前,保持圈子干净。

我有清理通讯录陌生人的习惯,但绝不会群发消息验证,群发消息是很唐突很没礼貌的习惯,微信交往同样需要礼仪。

对于只有一次之交,之后没有任何交集的陌生人,比如兼职写稿接的单,比如为了办某件事加的微信,比如为了咨询情况加的微信好友,我都会定期清理干净。

别人的圈子我管不了,但我有权利保持自己的圈子干净,我的时间有限,不会在陌生人的圈子里浪费精力。

正确的分类,遵循“①②⑦法则”。

清理完陌生人,剩下的微信通讯录好友,严格按照“①②⑦法则”分为三类。

①一定会有人讨厌我

我知道,在我的微信好友里一定会有一些人讨厌我并且我也不喜欢他,但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关系导致出现在了彼此的通讯录里,保留很尴尬,删掉又不妥,对此,我选择不看对方的朋友圈,要是对方不看我的朋友圈,或将我删掉会更好。

有一种“好友”叫通讯录好友,现实生活中我们并无半分情意。

因为,在这个世上,一个人再优秀,也会有人讨厌他,一个人再糟糕,也会有人喜欢他,没有人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他,更没有人能让所有人都满意自己的行事风格,说话语气和处世态度。

被人讨厌,是生而为人的常态。

②一定会有人喜欢我

最爱我的人自然是我的亲人,最关心我的人自然是我的朋友,这是永恒不变的情感,是一个人活着的氧气和希望,你永远不会是孤身一人。

对于喜欢,我还有另一层理解,那便是相似的吸引。

相似的吸引指的是,朋友圈里会有人和自己的志趣相投,情趣相近,比如,烧得一手好菜,习得一手好文章,写得一手好字,对股市在行,对乐器情有独钟,管理经验丰富,理财干货满满,是一名出色的医生,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是手捧铁饭碗的公务员等等,总之,你发自内心渴望他们的“业绩”,并且你很想成为那样的人。

他们的名字叫偶像!

当你默默努力,向偶像学习,当你打破沉默,向偶像请教,当你不言放弃,向偶像靠近,你会发现,偶像也对你投以微笑。

当你和心目中的偶像距离越来越近时,你会发现,偶像不再是偶像,你们已然成为相互吸引、相互喜欢的朋友。

这个过程有多难?只有20%的概率,但却需要你付出80%的努力,这便是优秀的代价,“二八法则”同样是衡量优秀的标准。

盯住朋友圈里一两个优秀的人物,猥琐发育,野蛮生长,你的朋友圈便没白刷。

⑦更多的是点赞之交

绝大多数时间,朋友圈的画风是这样的:

A去北海,晒了海滩照,分享了美食,你点赞不仅仅是因为景美人美食美,那个赞里还潜藏着你也想出去旅游放松,逛吃逛吃的小心愿。

B订婚了,晒了满屏的婚纱照,你点赞不仅仅代表祝福,那个赞还意味着朋友挑选的婚纱很合自己的口味,你也钟爱类似的款式和风格。

C获奖了,之前满屏的牢骚抱怨大家唯恐避之不及,等到熬出头有所收获,大家又纷纷为之点赞,为之祝贺,心悦诚服般觉得,他很牛。

原来,点赞不单单是默默点亮屏幕右下角,更多的是窥探自己的内心,听清自己的欲望。

我也想吃那道菜,我也想去那里玩,我也想试试那套衣服,我也想读读那本书,别人喜欢的我也喜欢,我中意的,一定也会有人中意。

点赞之交又有什么不好呢?我觉得挺有生活的气息,因为,我们总能从别人的世界里遇见自己的身影。

所有的故事都是镜子,所有的经历皆为修行,我们不一样,但我们终归类似。

03

早些时候,我在朋友圈沉浸的时间过长,导致有的计划没能如期进行,最后我选择关闭了朋友圈。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生活没有任何大的改变,我还是一如既往完成阅读计划,健身,按部就班吃饭,睡觉,出门散步,逛街买零食。

决心重新打开朋友圈那一天,我想明白了一个问题:

真正将手机玩转自如的高手从不会将手机束之高阁,而是该玩的时候痛痛快快地玩,该工作的时候勤勤恳恳地干活。

所以,关闭朋友圈并不会减缓生活施加于我的压力,我得鼓足勇气面对真实的生活,同时让自己在工作时,心悦诚服地关闭电子产品。

也即是,我自己控制刷朋友圈的频率,而不是朋友圈控制我,正如前面带不带电子产品进卧室,取决于我。

除去生死,不受制于任何人任何事,是一个人最理想的自由。

自从将朋友圈“分类”后,我每天利用几个空当时间刷一刷,看完我主要想看的内容和我感兴趣的人事,其他不重要不需要的自动忽略。

之后关闭手机,安心做自己的事。

当代社会,科技的快速崛起使得电子产品向更多人展开了攻势,耄耋老人,能熟练自如敲击键盘聊天一整天,婴儿幼崽,能独自拨弄手机看视频一下午,处于中间的大人,苦恼的则是,专注力被纷繁杂扰的信息击得七零八落。

蒙台梭利曾说:

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幼儿阶段就培养了聚精会神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快餐时代,决定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专注力。完成一项重要精密的任务,需要整块精力集中的时间,若是被不断弹出的消息打搅,任务拖拉甚至无法如期完成将不可避免。

因为,专注力每被破坏1%,成功完成任务的概率下降20%。

当你需要一段专注时间,比如考研,修改商业方案,召开重大会议,若能在你自定义的时间刷完朋友圈后关闭手机,相信你的活儿也会干得漂亮,因为你心无旁骛。

掌握了刷朋友圈的正确“姿势”,你的专注时间自会增多,专注时间利用率高,你又有大把空余时间刷朋友圈,这才是生活的正态循环。

生活其实没有太多的冲突,关键在于你的安排。

04

曾经,我痛恨自己带手机进卧室的不良习惯,如今,带不带手机进卧室,由我自己决定。

曾经,我因刷朋友圈浪费不少整块时间,如今,我掌握了刷圈的正确方式,怎么刷都随我。

自己做决定,自己做选择,不被别人牵着走,焦虑感渐渐烟消云散。虽然偶尔还是会焦虑,可那是因为不满足!

看到厉害的作者写出精彩的文章,我会焦虑别人的进步,同时也会提醒自己再加把劲;

看到热心厨艺的朋友又烧了新菜,我会焦虑别人的顾家,同时也会提醒自己抓紧时间;

看到条件优渥的人们常出门旅游,我会焦虑他们的幸福,同时也会提醒自己要多挣钱。

我渐渐读懂了我的焦虑,它不是攀比,更不是羡慕,而是一份信任。

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拥有类似别人的幸福,是类似幸福,不是类似别人,因为,我只会成为我自己。

其实,朋友圈开关与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关闭有关闭的自在,打开有打开的收获。

凡事有利必有弊,不可一棒子打死,更不可非黑即白,重要的是自己如何把控,学会用辩证思维看问题,事情将通透许多。

《朋友圈的尖子生》封面有句经典语录:

有思想的人都寂寞,但有意思的人不会。

很多人渴慕成为有思想的人,但更多人欣赏有意思的人。

有意思的人,他们思维灵活,性格舒服,有自己的原则,有专属特长,并且很会玩,这类人无论在哪里都受欢迎,他们几乎不怎么焦虑。

假若你的朋友圈恰好有一个有意思的人,别错过,盯住他,向他学习,向他看齐,学习他的态度,学习他的思维,学习他的幽默,向优秀者取经是优秀的最优捷径,活成有意思的人,你也可以。

你可能感兴趣的:(刷朋友圈抑郁了?可能你“姿势”不对,试试朋友圈“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