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吧,绝对有益

小孩子生下来几个月以后首先用嘴巴认知这个世界,拿到一样东西先用嘴巴咬,分辨这个东西能不能吃、甜小孩子生下来几个月以后首先用嘴巴认知这个世界,拿到一样东西先用嘴巴咬,分辨这个东西能不能吃、甜不甜、硬不硬……?

  这时候孩子喜欢咬东西就要放手让他去咬,不要担心“细菌”吃到肚子里去,很多家长担心这个就给孩子塞一个安抚奶嘴,这样就错过了孩子认知能力发育的最佳时期。

  孩子再长大一点开始搞破坏了,撕卫生纸、把家里搞的一团糟,这也是孩子对事物认知的第二过程,之前通过咬体验到了事物的性质,现在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搞一下,彻底搞明白哪些是自己可以“驾驭”的,比如卫生纸孩子可以轻松的“驾驭”,所以小朋友玩卫生纸的时候最开心,玩起来不亦乐乎,如果家长反对他们“捣乱”会错过孩子的自信心发育阶段。

  一岁左右开始学走路了,由于肌肉发育不完善心里又迫切西方走起来,小孩子走不了两步就开始跑,这时候家长担心孩子摔到,学步车就来了,摔打的少的孩子可能到了十多岁依然走路不稳。

  “能坐、能行则扶持之。”这是一岁之前我们老祖宗的教育理念,鼓励孩子们自己去尝试,家长在一帮观察不要摔重就可以了。

  反之用了安抚奶嘴、用了学步车、破坏的东西少的孩子,长大了认知能力、分辨能力就会差人一截。

一岁之后孩子开始尝试与人沟通,开始尝试各种情感交流,爱撒娇、爱哭闹、也爱大笑,古人形容天气多变就如同两三岁娃娃的脸,说哭就哭说笑就笑了。

  这个阶段是锻炼他们沟通能力的时候,哭就让他们多哭一会,不要孩子一哭了马上给一颗糖吃哄过去了,现在哄孩子其实是害孩子。要撒娇就给他们撒娇,撒娇是增进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如果你的孩子不会撒娇,长大了普遍没有安全感,实际上很多网友和我沟通,讲他们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或者父母一方生病,他们从小就是小大人,长大了做事也很拼,但是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因为错过了撒娇、哭闹的这个过程,当然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也不是什么坏事情,万物都有两面性,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拼命的赚钱来找安全感,哪怕是违法的赚钱途径一旦上瘾了也很难再回头。

  怎么对待这个过程,看看古人诗词是怎么描述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见人初解语呕哑,这句诗描写的小朋友咿呀学语的可爱。

  不肯归眠恋小车。这句描写贪玩,带点任性和撒娇。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长大了开始自己挑衣服了,觉得衣服少了一个金色的丝带为此哭了一夜,当然哭一夜是夸张的手法。

  这首诗来自前蜀在想韦庄写给女儿的《与小女》。

  我们家长一样也要用乐趣的心态来看孩子的任性和撒娇,不要错失孩子没一个成长阶段

  应该有的调皮和任性。

  到了“为嫌衣少缕金华”的时候,孩子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这时候容易培养他们的自信,过了这个阶段孩子进入“求知欲”非常强烈的时期。

  父亲的角色开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了,三岁之前母爱更重要一些,三岁之后父亲一定是孩子心中最厉害的人物,可以回答他们的所有疑惑,孩子可以从早上起来问为什么一直问到晚上睡觉。

  有的父母因为自己不懂就开始搪塞或者呵斥孩子“你哪来的这么多为什么”,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很多单亲妈妈或者父亲常年在外工作的妈妈,这时候要拉家里的一位男性亲戚来客串一下“博学的父亲角色”,孩子的思维体系启蒙就是靠他们自己不听的问为什么问出来的。

  过了这个阶段进入叛逆期又是完全相反的一个状态了,孩子会觉得以前无所不能的父亲说的什么都是错的,他们想要推翻父母灌输给他们的一切想法,自己去尝试哪怕就是错的,也要自己尝试。

  所以叛逆期一点都不可怕,而且还要顺着他们来,怎么做古人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教育体系,绝对是我们这些后辈们叹服的,这个话题留到明天再讲。

  因为元、清异族的统治,我们汉文化缺失了很多,但是有幸中国人喜欢读书喜欢写书,这些文化还可以通过古籍还原回来,其他三大文明古国因为没有自己的书籍记录,所以都成为了历史。

孩子到了十四五岁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有了储备,这些储备都是听大人讲或者在书上看来的,他们迫切想要自己去经历,这个年纪一般都要老实呆在学校读书,想法得不到验证就会产生空想,大人觉得这些空想都是不切实际的,于是矛盾产生了,孩子的叛逆期到来了。

  家长越施压孩子越叛逆,有一些沟通能力差的孩子就会用“冷暴力”来对待家长的“指点”。

  徐霞客祖上都是读书人,他在叛逆期的时候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父亲逼着他考了一回,名落孙山之后也没在逼他,他想要旅游,母亲也没有逼他,还给他准备行李。

  十几岁的孩子没有太多的物质欲望影响,心地一般都是纯良的,叛逆的初衷是想打破枷锁走自己的路,而且非常敢想,当然在家长眼里普遍都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如果你把他的这些念头通通打压下去了,人生成长的“挑战”阶段就错过了。

  小孩子在叛逆期之前非常崇拜自己的父亲,进入叛逆期之后要挑战父亲的权威,这应该是人类进化的一种本能,就像小狮子长大以后会回来挑战狮王的地位,老狮王如果年迈体弱不能再把最好的基因传给狮群就需要淘汰。

  家长应该鼓励叛逆期的孩子去尝试,利用课外时间或者节假日在背后偷偷的看他们,想办法引导,而不是打压,如果孩子的想法处处被打压,长大以后孩子的创造能力是很低的,创造能力低还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他以后做任何事情都会虎头蛇尾,因为错过了“挑战”的环节,遇到麻烦会退缩,遇到困难会退缩,遇到人情是非会退缩……

古人在青少年教育问题上有两点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第一养成习惯

  首先是知礼,早上起来要给父母、长辈请安,过年过节要给长辈亲朋请安,半路遇到长辈要行李,知礼是孝道的一种体现,有孝道的人一般不会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来,对自己有罪基本的道德约束。

  其次是修身,修身包括形体和灵魂两方面,锻炼身体和参加劳动是要有的,现代家长普遍不重视孩子的修身,不要说每天运动半小时,孩子的嘴都管不住,吃出来很多小胖墩来;灵魂上的修身主要是学做人,也就是人情世故,人不同于兽因为人有人情。

  第二是榜样教育

  凡是有成就且品德高尚的人死后都会封号或者建庙供后人瞻仰学习,现代人的榜样教育也非常缺失,孩子最先接触到的榜样都是“影视作品中的”,比如明星和网红,学校虽然也推行榜样教育,但都是拿本校学习好的同学来做榜样,年轻孩子叛逆性极强,拿同学做榜样很难保证不起到反面作用,这一点家长要注意,千万不要和自己的孩子说你看看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中国自古都是拿圣人、贤人做榜样自然有其中的道理。

  少成若性,习惯之为常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之前看灵性,七岁之后看习惯,灵性有天生的高低,三岁前的启蒙也很重要,七岁之后习惯更重要,所以前面有家长说如果错过了孩子的本能启蒙期怎么办,错过了一定要给他们在七岁前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古人把三岁之前孩子的灵性叫“胎灵”,胎灵的强弱区分就像医生按孩子的屁股,一按下去很快弹起来了,说明孩子身体不错,如果半天还塌着说明这孩子身体状态不太好,胎灵也是靠按的,这孩子一逗就笑,一不开心就大哭,哭了又很容易哄好,性情弹性非常好说明胎灵比较强。

  除了情志的培养,还有撕纸、摆积木、咬东西这些都是胎灵在自我锻炼,准备要孩子的不要错过这个时期,当然最好从胎教就开始了,母亲开心要告诉孩子,伤心了也要告诉孩子,也要多给孩子听一些诗词经典培养一个好的审美。

我们中华文明注定不会走西方国家“愚民”的老路,历朝历代都是把士族“士大夫和士”放在很高的位置,“学而优则仕”,古时候有科举,现代有高考,高考虽然也有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但是进入社会之后你会发现你这辈子遇到最平衡的事情就是高考了,绝对没有第二个比这个还公平的事情,试卷都是武警押运,判题也都是不记名的。

  这要感谢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时期各国都求才若渴,齐国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学院“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培养了很多人才,这些人才都有大的抱负,他们想要的是民族安定老百姓有饭吃,所以并不局限于帮着齐国做事,孟子当院长的时候齐国的宰相就说“您这么有才,为什么不帮君主来管理国家”,孟子说“天下失了道所以才生乱,我的志向不是帮齐王统一天下,而是希望天下百姓都能明白失道的原因”。

  邹衍也是齐国人,跑到燕国去了,扶持燕国灭了齐,间接帮秦国统一天下扫清了最大障碍,秦国因为地处荒凉之地本身并不产出什么人才,但是人才都愿意往秦国跑,为什么这些人才都往燕国和秦国跑有两个历史典故,千金买骨和立木为信。

  燕国为了招揽人才发布了一道国令,谁能买到千里马赏赐千金,结果等了三年没有买到,有个臣子送来一堆马骨头,然后说大王这是千里马的骨头,您买了它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求贤若渴,自然有学问的人都会来投靠您,最有名的是乐毅和邹衍,这就是“千金买骨”的故事,弱燕破齐成就了乐毅的历史地位,扫清了秦国完成统一的最大障碍。

  历史永远都在重复同一个故事,皇权靠士族治理天下,百姓有饭吃国家就强盛,国家土地资源都集中在皇族手里士族失去了上进的空间,碰到百姓没饭吃的时候无产阶级就会和士族联合起来。

  老蒋这两个方面做得都极差,百姓没饭吃,读书人没机遇,钱都跑四大家族手里了,越极端历史推进的越快,和项羽一样很快就败了。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蜀国入川之后用诸葛亮搞经济搞的非常好,蜀国实力大增,魏吴一看不是办法用了离间计整死了自傲的关羽,刘备给关羽报仇号称起兵七十万,陆逊火烧连营蜀国家底被烧的一干二净,这是学术界公认的蜀国灭亡的原因,诸葛亮为什么不继续休养生息积聚实力以图东山再起,因为蜀国没人才了,加上失去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他迫切的想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趁着还有几个武将能用赶紧把长安拿下来,有了长安蜀国才能真正在中原插一脚,就像前面荆州的作用一样,没有荆州或者长安这种楔子插到中原去,蜀国最终的命运只能是人才尽空而亡。

  当然长安只差一步之遥,因为马谡的一个小失误前功尽弃,最终还是败在人才空缺上。

估计还有很多同学没看明白,做个总结吧:

  1、心理放下事

  2、适当增加一些锻炼

  3、早睡早起,现在是冬天了能早睡晚起更好。

  4、推荐早餐以五谷杂粮为主,尤其是早餐小米粥一定要有;家里蔬菜以根茎类为主,尤其是脾胃不好的。肉食减少猪肉食用量,用豆制品补充,当然小孩子要长筋骨,推荐牛羊狗肉,大人嘛最好少杀生,你生长发育已经定型了,吃再多肉也长不高了,多吃豆吧。中餐以面食为主,能自己带饭的尽量带饭,外面的油水绝对比你想象中的要垃圾。晚餐可以吃米饭了,尽量早睡就不存在吃夜宵了。

国已经打破了“中等收入陷阱”,绝对不会拉美化,我们还会继续变的更好更强大。

  但是我们的中产阶级们好像过的并不开心,每个月几千块的学费都不能保证孩子的教育,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陷阱。

  对于支付不起几千块一个月学费的普通家庭来说呢?

  满大街的热销书,满屏幕的读书会,读到什么,学到了什么?

  文化的自信来自于文化体系的启蒙,一个接受汉语启蒙的孩子2岁的汉语理解能力远远超过学习十年的外国成年人,同理我们学外语也一样。

  对于没有文化启蒙的孩子来说,即使像我们一样长大读十年书也未必能入的了门。

  幼教必须回归文化体系启蒙上来,这包括文化和科学双方面的启蒙,而不是什么国际班、兴趣班。

  再次呼吁有志之士你们可以行动了,为了自己也为了我们这个民族。

  老头子之前挖过坑,讲自己一定会回到给孩子讲故事上来,试着写了多次总是找不到窍门,我没有亲自带过自己的孩子没有亲自带过自己的孙子,所以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

  只能用我的这点微弱的影响力号召一下为人父母的同学们,该出手了,别错过这个最需要文化启蒙的时代。

 欣慰的是今年很多读书的平台现在都非常火了,比如喜马拉雅、有书、樊登这些,还有一些影视、小说平台也都火起来了,假如老头子有文化说不定也跟着做成了。

六韬

南怀瑾大师的《历史的经验》

黄帝内经》徐文兵著的,在某宝有很多种,最多的是6册,这个到底该买那个版本?

不甜、硬不硬……?

  这时候孩子喜欢咬东西就要放手让他去咬,不要担心“细菌”吃到肚子里去,很多家长担心这个就给孩子塞一个安抚奶嘴,这样就错过了孩子认知能力发育的最佳时期。

  孩子再长大一点开始搞破坏了,撕卫生纸、把家里搞的一团糟,这也是孩子对事物认知的第二过程,之前通过咬体验到了事物的性质,现在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搞一下,彻底搞明白哪些是自己可以“驾驭”的,比如卫生纸孩子可以轻松的“驾驭”,所以小朋友玩卫生纸的时候最开心,玩起来不亦乐乎,如果家长反对他们“捣乱”会错过孩子的自信心发育阶段。

  一岁左右开始学走路了,由于肌肉发育不完善心里又迫切西方走起来,小孩子走不了两步就开始跑,这时候家长担心孩子摔到,学步车就来了,摔打的少的孩子可能到了十多岁依然走路不稳。

  “能坐、能行则扶持之。”这是一岁之前我们老祖宗的教育理念,鼓励孩子们自己去尝试,家长在一帮观察不要摔重就可以了。

  反之用了安抚奶嘴、用了学步车、破坏的东西少的孩子,长大了认知能力、分辨能力就会差人一截。

一岁之后孩子开始尝试与人沟通,开始尝试各种情感交流,爱撒娇、爱哭闹、也爱大笑,古人形容天气多变就如同两三岁娃娃的脸,说哭就哭说笑就笑了。

  这个阶段是锻炼他们沟通能力的时候,哭就让他们多哭一会,不要孩子一哭了马上给一颗糖吃哄过去了,现在哄孩子其实是害孩子。要撒娇就给他们撒娇,撒娇是增进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如果你的孩子不会撒娇,长大了普遍没有安全感,实际上很多网友和我沟通,讲他们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或者父母一方生病,他们从小就是小大人,长大了做事也很拼,但是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因为错过了撒娇、哭闹的这个过程,当然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也不是什么坏事情,万物都有两面性,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拼命的赚钱来找安全感,哪怕是违法的赚钱途径一旦上瘾了也很难再回头。

  怎么对待这个过程,看看古人诗词是怎么描述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见人初解语呕哑,这句诗描写的小朋友咿呀学语的可爱。

  不肯归眠恋小车。这句描写贪玩,带点任性和撒娇。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长大了开始自己挑衣服了,觉得衣服少了一个金色的丝带为此哭了一夜,当然哭一夜是夸张的手法。

  这首诗来自前蜀在想韦庄写给女儿的《与小女》。

  我们家长一样也要用乐趣的心态来看孩子的任性和撒娇,不要错失孩子没一个成长阶段

  应该有的调皮和任性。

  到了“为嫌衣少缕金华”的时候,孩子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这时候容易培养他们的自信,过了这个阶段孩子进入“求知欲”非常强烈的时期。

  父亲的角色开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了,三岁之前母爱更重要一些,三岁之后父亲一定是孩子心中最厉害的人物,可以回答他们的所有疑惑,孩子可以从早上起来问为什么一直问到晚上睡觉。

  有的父母因为自己不懂就开始搪塞或者呵斥孩子“你哪来的这么多为什么”,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很多单亲妈妈或者父亲常年在外工作的妈妈,这时候要拉家里的一位男性亲戚来客串一下“博学的父亲角色”,孩子的思维体系启蒙就是靠他们自己不听的问为什么问出来的。

  过了这个阶段进入叛逆期又是完全相反的一个状态了,孩子会觉得以前无所不能的父亲说的什么都是错的,他们想要推翻父母灌输给他们的一切想法,自己去尝试哪怕就是错的,也要自己尝试。

  所以叛逆期一点都不可怕,而且还要顺着他们来,怎么做古人有一套非常完整的教育体系,绝对是我们这些后辈们叹服的,这个话题留到明天再讲。

  因为元、清异族的统治,我们汉文化缺失了很多,但是有幸中国人喜欢读书喜欢写书,这些文化还可以通过古籍还原回来,其他三大文明古国因为没有自己的书籍记录,所以都成为了历史。

孩子到了十四五岁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有了储备,这些储备都是听大人讲或者在书上看来的,他们迫切想要自己去经历,这个年纪一般都要老实呆在学校读书,想法得不到验证就会产生空想,大人觉得这些空想都是不切实际的,于是矛盾产生了,孩子的叛逆期到来了。

  家长越施压孩子越叛逆,有一些沟通能力差的孩子就会用“冷暴力”来对待家长的“指点”。

  徐霞客祖上都是读书人,他在叛逆期的时候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父亲逼着他考了一回,名落孙山之后也没在逼他,他想要旅游,母亲也没有逼他,还给他准备行李。

  十几岁的孩子没有太多的物质欲望影响,心地一般都是纯良的,叛逆的初衷是想打破枷锁走自己的路,而且非常敢想,当然在家长眼里普遍都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如果你把他的这些念头通通打压下去了,人生成长的“挑战”阶段就错过了。

  小孩子在叛逆期之前非常崇拜自己的父亲,进入叛逆期之后要挑战父亲的权威,这应该是人类进化的一种本能,就像小狮子长大以后会回来挑战狮王的地位,老狮王如果年迈体弱不能再把最好的基因传给狮群就需要淘汰。

  家长应该鼓励叛逆期的孩子去尝试,利用课外时间或者节假日在背后偷偷的看他们,想办法引导,而不是打压,如果孩子的想法处处被打压,长大以后孩子的创造能力是很低的,创造能力低还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他以后做任何事情都会虎头蛇尾,因为错过了“挑战”的环节,遇到麻烦会退缩,遇到困难会退缩,遇到人情是非会退缩……

古人在青少年教育问题上有两点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第一养成习惯

  首先是知礼,早上起来要给父母、长辈请安,过年过节要给长辈亲朋请安,半路遇到长辈要行李,知礼是孝道的一种体现,有孝道的人一般不会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来,对自己有罪基本的道德约束。

  其次是修身,修身包括形体和灵魂两方面,锻炼身体和参加劳动是要有的,现代家长普遍不重视孩子的修身,不要说每天运动半小时,孩子的嘴都管不住,吃出来很多小胖墩来;灵魂上的修身主要是学做人,也就是人情世故,人不同于兽因为人有人情。

  第二是榜样教育

  凡是有成就且品德高尚的人死后都会封号或者建庙供后人瞻仰学习,现代人的榜样教育也非常缺失,孩子最先接触到的榜样都是“影视作品中的”,比如明星和网红,学校虽然也推行榜样教育,但都是拿本校学习好的同学来做榜样,年轻孩子叛逆性极强,拿同学做榜样很难保证不起到反面作用,这一点家长要注意,千万不要和自己的孩子说你看看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中国自古都是拿圣人、贤人做榜样自然有其中的道理。

  少成若性,习惯之为常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之前看灵性,七岁之后看习惯,灵性有天生的高低,三岁前的启蒙也很重要,七岁之后习惯更重要,所以前面有家长说如果错过了孩子的本能启蒙期怎么办,错过了一定要给他们在七岁前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古人把三岁之前孩子的灵性叫“胎灵”,胎灵的强弱区分就像医生按孩子的屁股,一按下去很快弹起来了,说明孩子身体不错,如果半天还塌着说明这孩子身体状态不太好,胎灵也是靠按的,这孩子一逗就笑,一不开心就大哭,哭了又很容易哄好,性情弹性非常好说明胎灵比较强。

  除了情志的培养,还有撕纸、摆积木、咬东西这些都是胎灵在自我锻炼,准备要孩子的不要错过这个时期,当然最好从胎教就开始了,母亲开心要告诉孩子,伤心了也要告诉孩子,也要多给孩子听一些诗词经典培养一个好的审美。

我们中华文明注定不会走西方国家“愚民”的老路,历朝历代都是把士族“士大夫和士”放在很高的位置,“学而优则仕”,古时候有科举,现代有高考,高考虽然也有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但是进入社会之后你会发现你这辈子遇到最平衡的事情就是高考了,绝对没有第二个比这个还公平的事情,试卷都是武警押运,判题也都是不记名的。

  这要感谢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时期各国都求才若渴,齐国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学院“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培养了很多人才,这些人才都有大的抱负,他们想要的是民族安定老百姓有饭吃,所以并不局限于帮着齐国做事,孟子当院长的时候齐国的宰相就说“您这么有才,为什么不帮君主来管理国家”,孟子说“天下失了道所以才生乱,我的志向不是帮齐王统一天下,而是希望天下百姓都能明白失道的原因”。

  邹衍也是齐国人,跑到燕国去了,扶持燕国灭了齐,间接帮秦国统一天下扫清了最大障碍,秦国因为地处荒凉之地本身并不产出什么人才,但是人才都愿意往秦国跑,为什么这些人才都往燕国和秦国跑有两个历史典故,千金买骨和立木为信。

  燕国为了招揽人才发布了一道国令,谁能买到千里马赏赐千金,结果等了三年没有买到,有个臣子送来一堆马骨头,然后说大王这是千里马的骨头,您买了它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求贤若渴,自然有学问的人都会来投靠您,最有名的是乐毅和邹衍,这就是“千金买骨”的故事,弱燕破齐成就了乐毅的历史地位,扫清了秦国完成统一的最大障碍。

  历史永远都在重复同一个故事,皇权靠士族治理天下,百姓有饭吃国家就强盛,国家土地资源都集中在皇族手里士族失去了上进的空间,碰到百姓没饭吃的时候无产阶级就会和士族联合起来。

  老蒋这两个方面做得都极差,百姓没饭吃,读书人没机遇,钱都跑四大家族手里了,越极端历史推进的越快,和项羽一样很快就败了。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蜀国入川之后用诸葛亮搞经济搞的非常好,蜀国实力大增,魏吴一看不是办法用了离间计整死了自傲的关羽,刘备给关羽报仇号称起兵七十万,陆逊火烧连营蜀国家底被烧的一干二净,这是学术界公认的蜀国灭亡的原因,诸葛亮为什么不继续休养生息积聚实力以图东山再起,因为蜀国没人才了,加上失去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他迫切的想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趁着还有几个武将能用赶紧把长安拿下来,有了长安蜀国才能真正在中原插一脚,就像前面荆州的作用一样,没有荆州或者长安这种楔子插到中原去,蜀国最终的命运只能是人才尽空而亡。

  当然长安只差一步之遥,因为马谡的一个小失误前功尽弃,最终还是败在人才空缺上。

估计还有很多同学没看明白,做个总结吧:

  1、心理放下事

  2、适当增加一些锻炼

  3、早睡早起,现在是冬天了能早睡晚起更好。

  4、推荐早餐以五谷杂粮为主,尤其是早餐小米粥一定要有;家里蔬菜以根茎类为主,尤其是脾胃不好的。肉食减少猪肉食用量,用豆制品补充,当然小孩子要长筋骨,推荐牛羊狗肉,大人嘛最好少杀生,你生长发育已经定型了,吃再多肉也长不高了,多吃豆吧。中餐以面食为主,能自己带饭的尽量带饭,外面的油水绝对比你想象中的要垃圾。晚餐可以吃米饭了,尽量早睡就不存在吃夜宵了。

国已经打破了“中等收入陷阱”,绝对不会拉美化,我们还会继续变的更好更强大。

  但是我们的中产阶级们好像过的并不开心,每个月几千块的学费都不能保证孩子的教育,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陷阱。

  对于支付不起几千块一个月学费的普通家庭来说呢?

  满大街的热销书,满屏幕的读书会,读到什么,学到了什么?

  文化的自信来自于文化体系的启蒙,一个接受汉语启蒙的孩子2岁的汉语理解能力远远超过学习十年的外国成年人,同理我们学外语也一样。

  对于没有文化启蒙的孩子来说,即使像我们一样长大读十年书也未必能入的了门。

  幼教必须回归文化体系启蒙上来,这包括文化和科学双方面的启蒙,而不是什么国际班、兴趣班。

  再次呼吁有志之士你们可以行动了,为了自己也为了我们这个民族。

  老头子之前挖过坑,讲自己一定会回到给孩子讲故事上来,试着写了多次总是找不到窍门,我没有亲自带过自己的孩子没有亲自带过自己的孙子,所以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

  只能用我的这点微弱的影响力号召一下为人父母的同学们,该出手了,别错过这个最需要文化启蒙的时代。

 欣慰的是今年很多读书的平台现在都非常火了,比如喜马拉雅、有书、樊登这些,还有一些影视、小说平台也都火起来了,假如老头子有文化说不定也跟着做成了。

六韬

南怀瑾大师的《历史的经验》

黄帝内经》徐文兵著的,在某宝有很多种,最多的是6册,这个到底该买那个版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看吧,绝对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