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为王
一个学生高考必须考语文,大学必须写论文,找单位必须有高质量的自荐书,显示工作成就要有文才……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学开设的所有科目中没有那一门课能像语文这样对其一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而且渗透了他生命活动的各个领域。语文如此重要,容不得学生对它有丝毫的不恭敬和懈怠。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身为教师的我们却感到自己像冲锋好吹响之后,越出战壕,拔出手枪大吼一声:同志们跟我来的指战员,当自己冲入敌阵之后,却痛苦的发现自己的士兵正站在原地,木然的看着自己的长官被敌人消灭而无动于衷。此时懊恼沮丧绝望尴尬一起涌上心头,严峻的现实是我们不得不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尤其是对阅读。
一、要让学生多读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见“才高”时以 “学富”为前提的。从语文学科而言,“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多读有助于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多读有助于写作。从去年秋季开始使用的新教材,在正式教材之外,每学期配发了一本有百十篇文章的课外读本。中学语文大纲要求:高中学生必须背诵二百多古代诗文,读十多部名著。这切中了时弊。有不少学生错误地以为学语文就是学一本教科书,学教科书,就是学几篇基本课文,学基本课文又是学几个重点段。只要把老师圈定的重点背过就万事大吉了。语文课成了投入时间精力最少的科目,如此下去语文成绩怎能提高?语文大厦将靠什么来支撑?语文必须在多读上下工夫。“多读”既指阅读内容上的博采兼容,也指学习过程上的必要重复。
就阅读内容而言,首先阅读报刊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且不说高考题从中取材,其丰富的内容完全可以用来治疗学生大脑的“贫血症”。
语文是一门社会学科,关注生活探索人生,才能使语文如鱼得水。近期班里新来了几位从国外回来的学生,从他们那里得知,美国学生上英语课(即他们的语文课)主要是去图书馆阅读书报,写笔记就文章内容进行讨论,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同样处于认识社会求知欲望盛时期,我们的学生却极少有自己阅读的机会。课堂满堂灌,家里父母反对看“闲书”,围追堵截,学生只能一头扎进数理化作业中才得安生。他们与社会的唯一联系是借口听英语要来的随身听,而且大多没有收音功能。厌倦之余只能听流行音乐,对社会生活的无知不仅给语文课带来灾难性后果,而且,给学生本人带来了不幸。报纸披露的女大学生被拐卖的事件,令人震惊,而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拐卖者仅有小学文化!固然轻信是她蒙受耻辱的原因,但是对社会复杂性完全无知难道不是一个主要原因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还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只学好数理化英而对社会生活不闻不问吗?这种连最起码的自卫能力都不具备的人,谁又能保证她不会把新研究的关乎国计民生的成果拱手送给我们的敌人呢?通过报刊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学生作文才会言之有物,才会学有动力。其次,要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语文学科的专业书刊。语文学科有它的规律性,遵循规律可以事半功倍。而揭示这种规律的书籍和专业杂志却是学生必须攻读的。研究试题学会解决问题才是学生必须学会的。
再次让学生多读点文言文。而今文言文已经占了语文教材的二分之一。这个变化来得有些突然,许多家长和学生甚至我们的老师数理化英春梦未醒,却劈头撞上这股浪潮,而且还要应付大量的背诵任务。他们多次向老师质疑,行动上也不能好好配合。必须作好思想教育工作。我以为学好文言文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1、中国几千年文明成果主要是用文言文传承的,因而要继承和发扬它就必须首先会读文言文;2、中国的白话文发展历史不到一百年,而文言文的发展却有数千年,所以远比白话文成熟,更何况现代的白话文还蒙受了西方文化的语言污染,从学习语言角度来说,通过文言学习是上好选择。只学白话文未必能学好语言,更不敢奢望会读文言文,而学好文言却可一举两得,文言白话相得益彰。鲁迅、郭沫若的成才是文言文滋润的结果。而今香港的武狭小说的作品深受大陆读者的喜爱,其中蕴涵了深厚的古文成果。而海外华语教学比我们更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从台湾来借读的学生文言功底大都比我们的好。而他们的现代语文水平并不比我们差。
文章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有些甚或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要让每个学生不费力气的悟透其中的道理,不大可能。在试场上考生因为未安排好时间没能多读阅读材料而丢分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平时重视指导学生多读几遍。
就单篇课文而言,只有主动预习找出疑难问题,带着问题听取老师的讲解,听完之后再找一些练习题做,才能真正明白其内容。有些学生学完一册丢一册,他们不懂得教材是一个整体,知识点往往前后关联,做题时需要翻阅相关的旧课文,温故知新,可一举多得。这些应该给学生讲明白,并通过训练形成习惯。课外阅读更应反复,比如读《红楼梦》,既要读原著,又须尽可能读一些分析它的书,看由它改编的电影电视剧这样多次阅读才会有一个较深的认识。
。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要让学生自读。“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教师教授之谓也。”“教师之教不在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善为教者”(叶圣陶语)教育的宗旨是让学生学会自读。高考也侧重于考察学生自己阅读的能力。老师的责任就是采取必要的手段促使学生自己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能力。 我们习惯上把在校学习叫读书,事实上有些学生是不读书的。义务教育阶段老师讲给他听,只要记住就可以应付考试。学生想:你们老师不是水平挺高的么,那用得着我们去读,至于课外阅读,对不住,没空。在我看来那些捧着林黛玉《葬花词》涕泪连连的人神经都有点那个。自己不读书考场上便只能挖空心思的回想:这个题老师讲过没有?如果讲过,则老天有眼,万分欣喜;如果没讲过就尽量寻找与之相似的,把它的答案“借用”一下,反正空着也是白空着,随便写点说不准还能撞上几分,于是答案千奇百怪笑话百出。学生自己不读书就不能真正领会作品的好处,更谈不上借鉴。因此没有精到的思想,生动的语言,那能有好的作文?老师包办代替,学生依赖老师是学生不读书的主要原因。他们没有经验,没有体验过阅读过程中,那种心情舒畅,恍然大悟时的快感,因而也就没有自觉阅读的主动性,只能永远匍匐在老师的脚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局限于老师所讲的范围之内,如果考试题目延伸到老师所讲范围之外即使答案就在眼前的书上,他也不会动手去翻,因而必然应付不了试题在能力方面的要求。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有听讲的乐趣,没有钻研的兴致;只有拷贝的习惯,而无创新的精神。随着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他们的日子越来越难。
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呢?我的做法是:
⒈主讲逼读法,把学生由被动的听众变成主讲老师,让他在老师指导下讲解浅易段落,再由听讲的同学找出其讲解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纠正。最后由老师相机予以提高。因要站在众目睽睽之下展示学识,强烈的自尊驱使他认真钻研,又因为角色的转换,使他不能再满足于一般性的理解,而必须深钻教材,并且寻找合适的表达方法。还因为要应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他就必须对课文多问几个为什么。
⒉试题测读法。主讲逼读法虽然部分消除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提供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但是效率低,活动范围仍局限于部分学生,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优等生的积极性。鉴于此,我们又采用试题测读法,把一些需要自读的内容编入试题,对此学生不敢造次,毕竟“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既促使学生全员参与阅读,又使课外读本的阅读得以落实,阅读效果得到及时准确的反馈。
⒊佳作推荐法。
⒋自由阅读。教师以个人名义借来一些语文方面的旧杂志,利用自习时间发给学生人手一册自由阅读,这种方法很受学生欢迎他们像等待节日一样,等待每个自习的到来。自习结束后,有些学生还恋恋不舍地要求将书借回去摘抄或复印。这样做既不影响新杂志的正常周转,又充分发挥了资料的作用,同时还减轻了图书管理人员的负担。
二、要让学生读出成效
读书不能一味求多,而要读出成效。
如今,一个学生既要学语数外,又要学理化生,还要学政史地,有限的时间容不得我们慢条斯理地字斟句酌。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有人主张速读,每分钟不少于六百字。要求速读是符合信息社会形势的,但与其不分主次的求速度,还不如把握文脉,顺着思路,捕捉信息有效迅速。正如到一个城市观光,我们第一需要的不是一架飞机,而是一张导游图。否则没头苍蝇般地乱窜,也算不得一个出色的旅行家。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行文的常规,大胆推理和猜想,以求与作者思路的暗合。同时尽可能抓住具有“启承转合”作用的字句,整理出结构提纲。跳读,快于步步为营的速读。我们提高阅读速度应从不走弯路做起。“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之法也不妨一试。因为“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需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需全读,读时需全神贯注。”(培根 《谈读书》)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中学语文高中教学大纲》明确而且反复指出:“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明篇。”“语文考试着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积累”新的教材和大纲都强调背诵,这是非常必要的,是传统语文经验的继承和发扬。
中学生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多记些名篇很有必要。即使对个别片段理解不深或不理解,没关系。学生读书就像牛吃草,先把他存起来,以后慢慢咀嚼品味自然会消化的。强调背诵并非简单复古,这是学生特殊身份所需要的。学生写作文不象厨师只要懂得煎炒烹炸就行了,他必须首先准备柴米油盐酱醋,有了这些即使厨艺略差也不要紧,虽会伤脾胃,但不止被饿死。写作先得积累素材,而素材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