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种子

北京前早高峰的地铁上,我戴着耳机听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今天的内容是蒙特梭利的“精神胚胎”理论。从海淀黄庄换乘到四号线以后,因为还未到早高峰时间,我找了个位子坐下,闭上眼睛,听着耳机里的声音,正在讲一个男孩的完美七天体验。

人有外向引导和内向寻求两种典型的人格区分,而这个自述的小男孩是典型的外向引导型的,即你是谁是由别人来定义的,而且你自我发展的趋势会不自觉地按照别人的喜好。直到有一天,这个男孩所在的学校即将迎来为期一周的劳动体验周,当老师宣布“从现在开始,劳动体验周正式开始”,此时,他的大脑蹦出一句话“终于可以不用上课了,还是一周,简直太棒了”,然后他体验到无比的放松。他跟两个男生被分配整理车棚,在这一周中另外两个男生简直成了他的跟班,他并非刻意要领导谁,但就是形成了这种他从未面对过的局面。上课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在他看来简直放大了一百倍,而且不是写在黑板上,而是写在他的心上。他想,如果照这样下去,他每门功课都能考一百分。然后就是他的女朋友,以前女友在两人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这次一见面,他的女友看他简直像换了一个人,用前所未有的崇拜眼神看着他。但是有一天,他的女友又来找他,他本来不想去,但一想到她大老远跑来不容易,就去见了,但是一见到女友的第一眼,他之前所有的感觉瞬间消失了,如果说他之前所有感官大开的体验是100分,那现在只有40分,然后下午上课的时候降到了30分。因为体验过天堂的感觉,现在这样的体验对他来说简直是地狱,因此他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听到这里,我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到站,要下车了。短短四五站的车程,我仿佛陪着少年将他的感受又体验了一遍。

很多时候,我也有这种时刻,鬼使神差的各种感官大开,甚至眼睛的色彩分辨率,鼻子的嗅觉灵敏度,耳朵的听觉神经都更加敏感了,做起事情来完全不像之前一样畏畏缩缩。但有的时候又莫名其妙的愚钝消极,畏首畏尾。蒙特梭利倡导的“爱”与“自由”的教育理念意在维护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抱持的环境里恣意探索内在的自己。那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是不是因为更接近自己而更加能够控制自己的感官体验和心灵体验呢。其实所谓完美的人格,是不是就是努力让自己去拥抱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神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