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2:53睡,5:55起床
在上海书城发现了一些好书,待整理。
火车上、地铁上,手机所向披靡,屏幕无往不胜。那么,沉静呢?沉思呢?
二、读余党绪《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81-129)
袁绍缺乏政治大局观、敏感性和决断力,不能掂量轻重,往往因小失大,注定成不了大事。
曹操是个追求事功的人,他将“成事”放在第一位,而将“做人”放在第二位。他的为人变化多端,追求事功的原则却贯穿始终,前后如一。
曹操是个典型的权奸,掌权、擅权和弄权是他的嗜好;曹操是奸雄,他雄才大略,志向高远,目光超群,智谋过人,他将这些宝贵的才智都挥霍在抢夺和玩弄权力上,以实现自己吞并天下之野心。
孝道是曹操手中的利剑,剑指之处,便是他的利益和野心。
显然,宣扬“以孝治天下”的曹操,与劫人之母的曹操,是同一个曹操;为父报仇的曹操与杀戮天下无数父亲的曹操,也是同一个曹操。杀与不杀,孝也不孝,其实都服从于曹操实现野心的实际需要。曹操让人生厌,让人恐惧,源于此;曹操运筹帷幄,逢凶化吉,也与此相关;曹操的智谋、胆识、胸怀、气魄,与此都有关系。
毛宗岗评论曹操:“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听荀彧勤王之说,而自比周文,则有似乎忠;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以全其志,则有似乎义。王敦不能用郭璞,而操之得士过之;桓温不能识王猛而操之知人过之。李林甫不能制禄山,不如操之系乌桓于塞外;韩侂胄不能贬秦桧,不若操之讨董卓于生前。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留改草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欲篡晋。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有野心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面对自己的野心,采取什么手段去实现自己的野心。这才是曹刘的不同之所在。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曹操无所不用其极,完全无视底线与伦常,以天下人为刍狗,玩弄天下人于股掌;而刘备则追求手段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在实践野心的过程中,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他都有自己的底线,有所归依,有所敬畏。
这样的追求,使得刘备经常陷入功业与道德的矛盾之中。要想在乱世中建功立业,出人头地,必须敢于冲破固有的道德观念,为人所不敢为,为人所不愿为,为人所不能为,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资源,拿别人当自己的工具,像曹操那样。越是敢作敢为,越是心狠手黑,越是无视各种束缚和禁忌,越是厚颜无耻,便越能“成事”。相反,要想在乱世中保持高洁的道德,维护自身形象,就只能是退隐山林,像诸葛亮的那帮朋友一样。又想进入淤泥,又想不被污染,两者怎得兼容?
刘备的尴尬,或在于此。这既是他优于曹操之处,也是他劣于曹操之处。优,在于刘备始终对天下有一种精神与道德的感召力,民心所向,趋之若鹜;劣,在于做事时总是牵手掣肘,顾东忌西,不能像曹操那样为所欲为。刘备的很多“虚伪”似乎也能由此得到解释。从功利的角度看,徐州、荆州、西川,他都想要;从道德角度看,要徐州,就要乘人之危,趁火打劫;要荆州与西川,就是对同宗同族的兄弟无情无义。同样,登基称帝,这是做人的顶点,功利的顶峰,一生的奋斗,算是有了结果,对你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们也算是有了交代;但从道德角度看,这样做,却又与他一贯宣扬的“忠君”观念有所悖逆,让这位接受过皇帝“衣带诏”的皇叔情何以堪?
刘备始终难以摆脱这种道德焦虑、使命焦虑,这使得他始终活在矛盾之中。与其说刘备虚伪,不如说刘备活在焦虑中。
这样的焦虑,曹操是没有的。一个敢于公开、底气十足地宣称“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怎会有道德的焦虑?一个有底线的人,才会有羞耻感,有焦虑感。
头上三尺有青天,有所敬畏的人,才会犹豫和徬徨。
在你死我活的敌对斗争中,投降到敌对阵营,意味着可以保命,还可能继续拥有名位,甚至还有晋升和发展的机会;但同时,投降也意味着对过去的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先前的立场,也否定了自己的历史,从特定角度看,也否定了自己的人格与名节。所以,投降总是意味着屈服与耻辱。对于讲究名节的人来说,投降是一个慎重而沉重的话题。
没有本事,就没有投降的资本;有本事,若没有基本的信誉,人家也不敢接纳。像吕布这样一个以一当百的猛将,却混到连个投降的资格都没有的地步,实在是因为他多行不义必自毙。活该。你不选择投降,没得到赦免,反而颜面尽失。带着屈辱离开这个世界,恐怕是狂妄无耻的吕布自己也没想到我的吧。
《三国演义》在肯定为国效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自我设计、自我选择的意义,也肯定了建功立业、自我实现的价值。
关羽的投降,其实是以退为进,是一种迫不得已的策略。有时候,死亡并不是最难的事情,一死了之或许是最省事的选择,而活下来更为艰难,需要更大的勇气。当初,关羽若是选择了以死抗争,他当然也算义薄云天;现在,他委曲求全,保全了性命,才为自己赢得了更大的人生空间,也赢得了更高层次的名节。
陈宫与荀彧都有经天纬地之才,他二人都以悲剧结束了自己的人生。这也说明,在权力角逐的舞台上,知识分子往往是弱势的。而之所以处于弱势,不在于其知识的局限或智力的低下,而在于他们坚定的理念与信仰,往往是他们有所顾忌、有所执着,在追求公平的同时,个注重道义,有理想,还有底线。这就区别于董卓、曹操之流。这些人信奉的就是权力与地位,他们活着就是为了攫取权力与地位,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可以不择手段。
对于文学经典的分析,当然要有历史的眼光,但对作品中有违人类共同价值内容与倾向,则应该旗帜鲜明地批评和否定。何为共同价值?就是那些超越了时代、地域、民族、种族的最基本的价值观。比如尊重同类的生命,不得剥夺别人的生命等。这样的观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基,不容破坏和挑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