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建在天地最中心的书院

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是我们的老祖宗认为我们生活在天地的中心。而被老祖宗认为“中国”的中心,也就是“天地之中”的地方又在哪里呢?

早在三皇五帝时,人们就通过观星量地的方式,确定北极星是“天中”,河南登封嵩山阳城为“地中”。并且认为,天中与地中相对应的地方,就是王者与上天通话以达“君权神授”之地。在河南登封,有一组历史建筑群,被称为“天地之中”。这组建筑群,历经周、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等朝代,数千年绵延不绝,构成了一部古老的中原地区上下三千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是中国古代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

在这一组建筑中,嵩阳书院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氏兄弟曾在这里主持讲学,对于弘扬儒家礼教,乃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现存的是清代建筑布局,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从南至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有配房和敬义斋等建筑,院内存在《嵩山碑王—大唐碑》《汉封将军柏碑》、北宋黄庭坚《诗碑》等碑刻50余通。汉武帝册封的“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周柏等古树几十株。

嵩阳书院初建时,并不是书院,也不叫书院。最初是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徒多达数百人。隋炀帝大业年八年(612),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主要负责给隋炀帝炼长生不老丹。唐弘道元年(683),唐高宗李治两次游嵩山,将这里设为行宫,叫“奉天宫”。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世宗柴荣将这里改为太乙书院,把文人聚集在这里,专心读书,从此这里就有了教育的功能,开始了书院的历程。

宋至道二年(996),朝廷为这里命名为太室书院。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对这里进行了重修,赐给书院学田10顷,并更名为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因距汴京距离近,朝廷在财力、物力、教材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书院的声望也快速增长,与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

宋代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经常到这里进行讲学,主要是用理学的观念宣讲《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周易》等。程颢还为书院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各地学者也都慕名而来,号称“程门四大弟子”的杨时、游酢、谢良佐、吕大临,都曾在这里读过书。嵩阳书院也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司马光是在嵩阳书院众多名师中官职较高的一位。当时,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而辞官在嵩山嵩福宫著《资治通鉴》,期间他经常应邀到书院讲学,对嵩阳书院的学术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

此外,范仲淹、张载、邵雍、韩维等人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这些人,有很多政见不合,观点不同,但都能被邀请,都能登上讲台,思想上碰撞融合,既促进了宋朝学术的欣欣向荣,也可以看出宋代中国文人的高风亮节。

我们现在学习的途径较之宋时,要好不知多少倍,大家更要开放自己的思维,广泛接收各种不同意见和观点,让自己的知识更全面,更完善,也让自己提出的观点更客观更合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嵩阳书院”,建在天地最中心的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