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双十一为何成了“剁手党”狂欢节,原来是经济学原理在作怪

自从淘宝、天猫、JD等网络商城问世以来,网购成了很多人生活的标配。为让大家多购物,硬是让马云等众商家宣传出了一个“双十一”购物节来,每年的这一天,人们挤破网线,冲上网络商城,疯狂地扫货,一个个沦为了“剁手党”。

图片发自App

究竟为何人们明明知道这是商家的一次大促销活动,明明知道好多东西自己并不需要,明明知道商家肯定会赚钱,还甘愿成为“剁手党”呢?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的者,理查德·泰勒,提出了一个经济学原理,给出了答案。

泰勒指出,当人们打开网站,浏览到喜欢的商品时,大脑的伏隔核开始起作用,让人眼睛放光,引起兴趣。

接下来就会进一步了解价格。这个阶段是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和脑岛在起作用,二者相互斗争,决定是否点击买与不买按钮,也让人对付款感到犹豫和痛苦。

最后,购不购这件物品,取决于这种痛苦的程度,若痛苦大于快乐,就会放弃购买;相反,就会购买。

因此,在双十一人们之所以成了“剁手党”,就是因为大脑产生的兴奋,压倒了付款的痛苦。

图片发自App

当然,这里面不排除刚需,又赶上大优惠、大促销,商品比平时便宜很多,这时购买会有一定的实惠。

泰勒经济理论,还有一个规律,就是禀赋效应,就是人们不愿意割舍自己已拥有的东西。

我们拿着这个规律,分析一下人们为什那么看重红包:

首先,抢红包是有一定的“机会成本”,不是人人都有,也不是什么时间都有。双十一期间,各个网商推出的红包、优惠券,只能是这个时段有,也只能这几天用,过期无效。

另外商家设置的红包,领取使用还是有一定的复杂程度,起到了一定的过滤作用,把真正需要的、且能转化成买家的人筛选出来,让他们得到红包,从而发挥红包的促销作用。

当人们好不容易抢到红包时,这些红包就成了拥有人手里有特殊价值的凭证,就会十分看重它,不舍得让它过期浪费,就会急不可待的使用它们。这就促进了购买行为的转化。

图片发自App

其次,刷支付宝或其他电子支付,让人们不直接使用现金,而是使用额度或电子记账的方式完成支付。从而避免了禀赋效应的发生,这种隔离作用,让你大把花掉你钱包里现金的痛苦进一步弱化,反而产生购物愉悦感。

这也是有些人经常把信用卡开刷爆、微信钱包刷空的一重要原因。好像刷卡或扫一扫付钱,不是在花钱一样,甚至于不像是在花自己的钱,而像花马云的钱、花银行的钱一样。

还有就是,点击商品加入购物车,商品就会进入虚拟购物车,一是与现实购物车相比,你感觉不到已选太多商品,不会产生拿不了的感觉,会对商品的数量麻木,结果选择了一件还想再选一件;二是购物车里有的还有折扣、促销,会产生二次诱惑,促进所有选入购物车的物品全部支付结算;三是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主动根据你选商品的类别,及时向你推送相近的商品,方便你挑选,这样也会促进你购买。

第三,打折促销会让你产生沾了大便宜的感觉,从而促进你购物上瘾。这就是泰勒提出的“交易效应”。

通俗的讲,当商品打折后的价格,与你的期望价格十分接近时,你就可能购买,而且支付起来很痛快,有沾光的感觉;当实际价格远高于期望价格时,既是你必须买的商品,你也会感到被“敲竹杠”一样的感觉,非常不愉快。

而感觉划算的价格,会诱惑你购买很多你不用的东西。结果,双十一你成为了疯狂“剁手党”,过几天你收到一大堆没有用的东西,退也退不了,用也不想用,反而后悔当初不该乱买。

所以,我们要树立理性消费的观念,要经得住商家的诱惑,不能因为商品很便宜、很划算,就疯狂当“剁手党”,购买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用泰勒的话总结,精明的消费者在购物节中,可以从中节省不少钱,但贪心的消费者,看似沾到了便宜,反而造成了很大浪费。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解析:双十一为何成了“剁手党”狂欢节,原来是经济学原理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