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中学:遥想当年风采

昨天读到傅国涌主编的《过去的中学》一书,书里面收集了近代名人回忆中学读书时的情景。这些名人包括胡适、矛盾、钱穆、冰心、夏丏尊、钱学森等一大批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科学家。讲述的学校包括北师大附中、南开中学、春晖中学、汇文中学等至今仍是有口皆碑的名校。

读完之后,对当年的中学环境不免羡慕不已。虽然是动荡岁月,但是拥有远大目光的教育家、一流的师资、宽松的校园氛围、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些都与当下的中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民国时代的教育,强调通才教育,音智体美全方面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现在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分数,改革几经折腾,虽然可以看出当政者极力想把老师、学生和家长们从唯分数、唯考试的不良循环里跳脱出来,但是收效难说显著。

但是,民国时代的中学虽好,但也有自己的局限。仔细看来,书中所说的中学都是当年一时之选,基本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常州等大中都市,思想开明、开风气之先。学生群体中,达官贵人的子弟固然有之,更多的是家庭小康的中等之家的孩子,但贫民很少。说白了,这些学校提供的教育模式基本上就是现在的“精英化”的教育,与现在的大众化、均等化、普及化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完全不同。我们可以有所借鉴和启发,却只能遥想一下当年的风采,无法复制在当下。

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示。其中最重要的,就正如爱因斯坦说的:用专业的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去的中学:遥想当年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