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效能阅读》之后

说实话我不喜欢这本书,在强迫自己看了三遍之后。拿起书的第一直觉就不喜欢,觉得无趣而无用。但必须要努力读进去,勉强找到了一个能让自己接受的方式就是大致翻看了一遍全书,用了一个小时,还是带有期待的,以为能看到让自己眼前一亮的好建议好法子,然而并没有。把书放下之后看到文友在群里分享《高效能阅读》的划线笔记及心得,我以为自己没有看过这本书,很是好奇。

第二遍是在学习了《拖延心理学》之后。说起来网上有个大家很熟悉的段子,似乎很多人都讲过,说自己为了搞定自己的拖延行为,特意去买了拖延心理学(这一类的某本书)来学习,结果过去了两个月依然没有翻开过。

感激这次读写营的氛围,我持续把《拖延心理学》看完了,并看得津津有味,一面反思,一面用上了其中的很多方法。比如有个将借口变成奖励的方法,就是抗拒做某事的时候给自己说:做15分钟就去休息。15分钟不过刷个手机眨眼就没了的时间,我欣然接受了。于是采用这个法子,进行了第二遍阅读,这次读了两个小时。缘于再次快速过掉前面几章的内容后,终于在6-7章看到了我真正感兴趣、觉得有用的东西。就是如何有效提取书中的知识、信息,变成可以产出使用的资源库。比如在杂志上可以通过“解剖读书”学习到“产出内容和结构的范本”,可以积累作为论据的“材料(数据)”,可以学习“设计范例”、“图标(结构图)”、“全世界的企划书和演示资料”,“找到憧憬的文体”等等。其中尤其有意思的是一个我没有听说过的方法,在网络上的调研,“从所有领域挑选关键人物,随时关注其言行举止”,即“定点观测”,“持续观察同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把握细微变化和整体倾向”。通过这种方式,也许可以搞清楚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群的思维模式。

所以对于新鲜而切实有用的东西我还是很有兴趣的。

那对作者强调的“读书的终极目的在于著书立说”这一点我也深为赞同,那对他提到的一些具体的做法也与我有一些帮助。

我也是慢慢才意识到“有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不知道是因为过往总是强调不要唯利是图之类的观念,还是从小学习的填鸭式方法,只要灌进去,然后应付好考试就是成功形成的这一套思维习惯,我没有养成习惯去思考什么是我想要的,什么是有用可以达成我的目的的。直到我在网络上遇到国立台湾大学的吕世浩老师讲授的《秦始皇》和《史记》的课程,才正式打开这扇大门。这是我第一部可以看进去的历史通识课程,并完全颠覆了我对历史课程的认识。过往我们谁不是以为历史就是各种记忆,就是各种展示学识渊博、引经据典的华丽外衣呢?其实并不是!吕师告诉我们学历史是为了培养思辨能力、是为了增长智慧,真正处事的智慧。同时引用两位古人的方法以做讲解:

一位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吕祖谦说过如何读历史的方法:

“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第二位是清代的名臣左宗棠也是这样读历史的,他说:

“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为两事。”

“左宗棠比吕祖谦更进一步,他不但要读史者‘设身处地’地思索古人为何这么选择,还要我们当自己面临现实中的抉择时,去设想如果是你学的那位古人处在这个环境下,他会如何做出决定。”

从来没有如此热情的追过一部学术讲座,虽然只是通识课程。一口气看完吕师讲的整个《秦始皇》和《史记》,才窥到一点读书的乐趣和痛快之处。真正会读书不仅有趣而且有用,既有趣又有用,既有用又有趣。压根成不了两耳不闻窗外事分不清米价油价的书呆子,只会成为入得了庙堂出得了江湖的潇洒倜傥风流名士。真是心向往之。难怪古人讲书中什么都有了。枉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竟连门也没有打开过。

原谅我偏题太远,实在是也并非全无关系。我想要获得是如何从书中真正受益的方式,如何看懂书中的智慧,如何能够思考得更深入、更全面、更会联系实际,如何提升思辨能力。

诚然我的读书能力非常有问题,所以需要人带领导读。在听完金台老师的领读之后又得到一些新的收获。

比如第2章里面,我发现一个很有共鸣很好印证鼓励自己做法的点,作者讲“书读累了不妨看看TED,激发‘内在动机’”。恰好我自己有意无意之中,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习惯在网上搜索,试图找到可以刺激自己的东西,或是给予自己正好需要的知识、或是打开自己的思路、或是振奋自己的精神,长长久久下来果真找到了很多很棒的老师的分享及系列课程,比如上面提到的吕师的历史课。

而在第4章作者讲到“速读”的环节,我只是更为肯定自己的直觉:我应该非常有意识的放慢阅读速度,真正搞清楚自己都看了些什么东西。学到了什么。不管是什么样的书。如果是不喜欢的书、不必须要读的书,就不必强迫自己去读,先寻找真正的经典来读。

我喜欢经典,因为我不喜欢自己去试错。鉴于我还没有鉴别和试错的能力,试错不过徒然浪费我的时间,而被验证过的经典数不胜数,根本还没有开始阅读,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去读一些不明不白的书,因此我也喜欢听别人的推荐。

但另一个方面,在别人推荐的基础上,我依然要保持相信自己的直觉,毕竟每个人的需求和偏好是很不同的。其实是每个人太不相同了,人生经历相差太大,自然需求就不同,需求其实也决定了偏好不同。

所以在经典里还有得选择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个时候就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了。

而在有争议的书籍类别里,也有自己的偏好,就是喜欢那一挂。那也不必质疑自己。必定有自己真正的需求在里面。首先不必批判、用别人的判断标准来评判自己浅薄等等,要勇敢的随顺自己的内心,不要轻易剥夺自己真正的兴趣,并自己去挖掘出自己背后真正的需求,这才是对自己负责的做法。毕竟没有人能对你负责,只有自己才对自己有空,自己才能对自己负全责。

以上是我看到第4章时的所思所想,但老师又提供了一个新思路,讲到这个“速读”适用的是商业类书籍,本身就是给大家“速读”的东西,原来就只需看完目录、黑体标注之类就能掌握全部意思,这种就不必要细读。这个就让我醍醐灌顶了,不过我自己暂时没有这方面的需求,但真正有需求的时候确实如此。

其实这类速读也不是如此,只是现代人不习惯该简洁的时候简洁了,若不是非要凑成一本书来卖,其中黑体的干货部分也是很值得深思学习的。

最后老师分享的茅盾、张爱玲和潋滟紫受到一部《红楼梦》的影响,给出的这个明确的学习工具和方法,我也甚为惊喜。

而最后的书评格式的介绍,有个大概的了解,并不能掌握得更多,还需要更多的了解和学习。

最后的最后,《高效能阅读》这本书,无论我觉得好的还是不好的地方对我来说都是有用的,有用的地方在于最后这篇不得不写的读后感,让我详细的去梳理自己的思路,确定自己的方法和路线,这个总结于我的印象深刻,并总结过往、确定更坚定的信念、及指导自己以后的计划、目标,值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高效能阅读》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