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产品

一、什么是产品

什么是产品?这是个拷问灵魂的问题,基本上是产品经理面试必备的问题之一,笔者这7~8年大约面试过100多个产品经理,基本上这个是必答题。

  深刻理解产品是产品经理的一项基本功,通过这项基本功,一般能看出一个产品人的功力。对于新人,能树立正确的产品观;对于有经验的产品经理,能进行系统的思考这样才能去分析和鉴赏产品;产品经理是产品的负责人,经过系统思考过且深刻理解产品的概念后有助于解释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

  深刻理解产品,必须要理解产品的5个要素——内涵、形式、外延、理念和终端。

(一)从产品要素角度看产品

基于产品的构成角度,尝试提炼出5要素,然后从每个要素角度去分析,详细如下:

1、产品的内涵

  从产品定义角度来说,产品的内涵应该理解为为用户提供基本的效用或利益,满足用户的本质需求;也可以理解为通过这个产品可以为用户带来什么,是解决问题还是带来利益,这个利益是广义的,也可以是真实的物质、精神利益,也可以是效率提升、操作方便等方面的。

以打火机为例,内涵是什么,大家一开始想到的是打火机可以提供火源,实际打火机的内涵则是通过火源满足燃烧的需求;

以微信为例,大家一开始想到的是微信解决大家以文字、声音、图像及视频的方式建立联系,其实微信的本质需求是让解决人的社交需求,微信的内涵则满足社交的需求;

以360安全卫士为例,大家一开始想到可能是解决用户安全使用电脑,其实这个只是表象,内涵是让用户比较爽、顺滑的使用电脑;

以我们最近开发的“客户经理工作台”为例,为服务客户提供信息查询,这个也只是表象,内涵是让客户经理能便捷、方便、提前服务好客户。

  理解产品的内涵,在基于目标用户收集需求时也才能区分出那些是表象需求,那些是本质需求,进而在进行产品决策时,更能围绕本质需求,继续提升和维持产品的内涵。

2、产品的形式

产品的形式指实现产品的内涵所采取的方式,包括功能、内容、设计等;

以打火机为例,功能色产生火源,设计方面可以从外观、形状、颜色等角度进行,可以提供各种形状、颜色的打火机;

以微信为例,产品形式主要由聊天、联系人、朋友圈、摇一摇、支付等功能组成,在设计上有欢迎页、状态栏、导航栏等部分;

以360安全卫士为例,查杀木马、漏洞扫描、垃圾清理、开机加速、网页防护、云查杀等,在设计上也有动态的查杀动画效果等部分;

以客户经理工作台为例,提供客户关系管理、用量管理、后付费管理及报价助手的功能,在形式提供页面功能、数据报表、提醒通知等部分。

3、产品的外延

产品的外延指用户在使用或购买产品时所得到的附加服务或利益;这些利益也是广义的,可以是价值的提示,也可以一些效果暗示;如早些年iphone4手机,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早期用上iphone4手机的代表着时尚和高科技;

以打火机为例,如zopo除了提供内涵的产生火源之外,同时基于产品品牌的价值,也会衍生一些其他代表身份、阶层的意义;

以微信为例,公益群体的公众号、内容发布的自媒体,均可以通过微信实现内容传播、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金钱利益的获得,这些也是内容就是通过使用微信产品而获得额外收获这些方面均是这个产品的外延;

以360安全卫士为例,开机加速、垃圾清理、软件管家等功能,即可满足用户需求,同时也能提升电脑性能,这就是附加价值,也就是产品的外延。

4、产品的理念

产品的理念指产品的信念和宗旨,是用户使用或购买产品时期望得到的价值;

以iPhon系列手机为例,他们的产品理念就是突破、创新、时尚和文化,基于作者主要开发企业内部的客户经理工作台的产品理念就是系统化、流程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不需要人工的介入即可服务好客户。

5、产品的终端

产品的终端指的是用户在哪些地方可以使用或消费产品,可以理解为产品的表现载体和用户接触的方式,对于客户经理工作台来说,产品的终端就是app、网站。

除了上述的五个要素之外,基于作者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二)从年限角度看产品

那到底什么是产品,基于从业的每个阶段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基于我的经历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理解阶段:

1、1~2年

1~2年是产品经理从业的初级阶段,常被称呼为初级产品经理,这个阶段从懵懵懂懂到开始入门。07年我开始做互联网产品,那个时候貌似还叫“产品策划”,基于当时我的认知,产品是什么,产品就是功能,是让使用者通过使用这个功能来完成某种行为的过程。

2、3~5年

2009年至2012年,产品经理火速增长的年代,那个时候各种沙龙、线下聚会讨论以及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的经验层出不穷,之所以说是经验,那是基于当时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和操作分享出来的感受。

在经过2~3年后,做了无数的功能,各种工具和方法也开始熟练运用了,进入了中级产品经理序列,这个时候对产品也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这个阶段理解的产品则是,产品是一种满足需求的载体,可以是有形的实物,如手机、电脑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理发、搓澡),甚至还可以是一种操作的流程(如企业咨询服务)。

3、6~8年

高级的产品经理已经开始形成自己一套方法论了,也就是基于前6年的实操需要总结整理下,升华到方法论,有了方法论就可以教学和带徒弟了;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从前期的立项MRD、中期的规划、版本、后期的开发迭代及最后的上线运营及不断优化的过程,具备一套实操的方法。

关于这套方法会在“学”的环节进行详细阐述,这里还是回归主题,重点讲讲这个阶段对产品的理解。

在这里的对产品的理解会对产品进行拆分,按照构成模型会拆分出一下属性:

产品,一种载体或媒介,基于使用者和提供者间进行价值的传递;在传递的过程各自获得对应的利益。

举个例子,淘宝这个产品,是阿里巴巴公司提供的一个媒介,让买家可以买到商品,卖家可以销售商品,在这个过程中,阿里巴巴获得利益,卖家获得利益,买家也获得利益;

阿里巴巴获得资金收入、品牌影响力方面的利益;

卖家通过这个媒介销售商品,获得资金收入利益;

买家通过这个媒介可以进行商品挑选和比价,以较高的性价比获得需要的商品。

4、8年及以上

到了这个阶段的产品经理,会被称呼为资深产品经理或产品专家,所以对于产品的理解除了高阶阶段理解之外,还会从情境方面去理解,让用户利益和商业利益达到平衡。

企业研发产品是需要通过产品向用户获得利益的;而用户的需求是在变化的,这也导致产品会存在生命周期,而基于企业的利益又需要一直引领这个过程,不断获得利益,在这个生态链中就需要去取舍和平衡;

对用户需求去分层,基于企业的商业利益去有针对的满足,既让用户需求得到满足,又为下阶段需求的产生埋下伏笔,让整个生态链尽可能处于平衡状态,让供求和价值输出得到有效的传递。

最后,这里针对产品经理按照年限分类,只是分类方法之一,也是笔者自我经历的分类,所以不是说1~3年的产品经理对产品的理解就是停留在表层的、不全面的,关键还是看悟性和理解,至少我的对产品的理解是经历了这4个过程的。

(三)从功效角度看产品

一开始关于产品的理解,大家都会从功能、能效角度来进行,就是使用这个东西能帮助我什么,是带来方便还是效率的提升等等;

  功效角度,是早期人们使用产品或思考创造产品的朴素的价值观,作为产品经理,在入行时建议首先想想自己为什么要做产品经理,要做出什么样子的产品以及通过自己的产品给用户、给社会带来什么。

早先年汽车的产生、其实也是基于这个角度才会被提上日程,进入大众的视野。

(四)从价值角度看产品

随着全民创业进入热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行业、数据行业大都从产品角度来开始创业,这个时候的产品则从价值角度来看的产品,本质上是希望这个产品是去满足用户需求痛点、给用户创造快感,或者成本节约带来的感受。

这里的价值链条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用户的价值链条

用户使用产品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使用,从中得到某种受益。如果这起码的条件不存在,人们就不会使用产品。关于用户价值链条流转过程,关于产品的使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直观产品的价值链条。直观产品是指产品的基本效用(功能)与利益,也就是产品能满足用户最基本的需要,使用户得到最基本的受益。实质就是产品的使用价值,使人能够得到某种好处。如汽车能运客运货,电视能收看新闻和文艺节目等。

(2)形式产品的价值链条,形式产品是指产品存在的形态,也就是产品的实体的外观。它能使用户心理上和精神上某种需求的愿望得到满足。它包括产品的品质(质的)、特征、形态(造型)、商标(本身也是产品质量)、包装等。

(3)延伸产品的价值链条,延伸产品是指产品的扩大部分,就是产品的售前售后服务。如产品知识介绍、产品的使用方法操作示范、产品的安装调试、免费运送、提供免费保险,等等。

2、企业的价值链条

通过产品的运营企业获得什么,直接现金收入、品牌、人才、组织能力等,稍后可以在产品和企业的关系中去详细阐述。

3、平台的价值链条

则是产品或服务的双方,通过产品这个平台分别衍生的价值链条,特别在多边交易的平台中更容易衍生出多个价值链条。

(五)产品的类型和分类

现实生活中产品名目繁多,产品可以从那些角度进行分类以及各类产品间都有什么关系

1、产品主要类型

(1)工具型产品

工具型产品形态比较单、基本工具性偏向特强,基本都是为了让用户处理某一件事情更有效率,节省时间。一个产品里如果工具属性占主导,我们就可称之为工具型产品。

基于线下线上的分类,早期的线上或数字化的工具产品可以是说是电脑了,以数字化的方式实现了 记录文字、进行计算的过程。

第一台个人电脑 IBM 5150 于1981年8月12日诞生,这标志着个人电脑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随着计算机诞生后,各种场景的软件随之产生,从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音视频播放软件、图片处理软件;又随着互联网的爆发,各种浏览器软件、下载软件、杀毒软件也随之应运而生。

接着,随着和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智能手机、移动支付、车载系统、电子阅读器以及各种场景的APP也随之诞生,如早期的条码扫描查价格的“我查查、以及墨迹天气、甚至早期的微信也只是进行发送语音的聊天工具;

后来,随着IoT、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各种智能音箱、机器人、家庭中控也随着产生,每天早上的查天气、听新闻也逐渐由手机阅读转变到智能音箱播报了。

  工具型产品,基本都是从人民各种生活中的场景出发,挖掘一个强需求,通过新的产品模式来解决当前的获取模式,进而起到提升效率、变繁为简、减少等待等过程,让用户通过工具获得结果的过程有了质的改变。

总结下,工具型产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场景固定,需求范围相对明确、使用频次和时长相对固定,用完即走关联推荐度低、忠诚度、品牌度相对不高,除了迁移数据和关系的成本之外,被替代成本低。

(2)信息型产品

  信息型产品是个统称,可以理解为通过这个产品可以获得信息,是信息传播的媒介,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如早期的门户网站、分类网站、RSS订阅、搜索引擎、二手交易网站、后来的微博、接下来的朋友圈都可以称呼为信息型产品。

    在合适的时间通过正确的载体和方式,把信息传递给由需要的人,信息型产品在早期基于当时的环境人民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匮乏,人民对信息获取的渴望非常迫切,这也是当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类提供信息的平台网站,如网址导航、搜索引擎及4大门户网站能快速获得增长的原因。

  内容信息同时也是内容型社交的传播载体,从最早时期的贴吧论坛到如今各种流媒体形式,我们获取内容的类型和方式都在不断发展。

另外内容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还会促进UGC内容生产,活跃底层用户,微博、微信及今日头条让普罗大众传播信息的门槛降到最低,任何一个用户只要绑定实名认证的手机号,就可以开通账号,并创作、发布图文、视频等内容。

    相比早年的信息匮乏,人们以看报纸、看新闻、听广播来获取信息。如今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用户的有效时间被不断分隔,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个性化推荐是根据用户的特征和偏好,通过采集、分析和定义其在端上的历史行为,了解用户是什么样的人,行为偏好是什么,分享了什么,产生了那些互动反馈等。最终理解和得出符合平台规则的用户特征和偏好,从而向用户推荐感兴趣的信息。降低内容的获取成本、提高内容的消费效率,才能最大程度提升用户对平台的感知性、友好度。

    头条的推荐机制主要基于:主题相似性、用户职业、年龄、地理位置、内容关键词、平台热门、社交好友关系、长期兴趣、相似用户习惯列表、消费时长、停留时间、评论、点赞…等。号称通过社交行为分析,5秒内计算出用户兴趣,通过用户行为分析,用户每次动作后,10秒内更新用户模型。

(3)社交型产品

  社交是人类彰显自我存在价值,定位自我、认知自我的一个必要环节,通过自然选择、让习惯群居、善于协作的人类生存下来并不断壮大。

社交型产品就是基于人们的自我实现而应用而生的产品,从早期的挂QQ升太阳、到微博的140个短内容分享及后来的微信朋友圈的分享,点赞评论。

社交类产品是和人性高度关联的产品,通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社交是人类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后不可或缺的因素,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

移动互联网使社交网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社交红利》里面把社交收益总结为“关系链”、“信息”和“互动”之和,3者紧密相关,内容的生产会促进用户间互动,反之用户间的互动直接影响用户间关系的建立,进而又会使新的内容产生。

通过社交型产品,人们希望获得社交收益,关于社交收益可以从信息、关系和互动三个方面来看:

这三个方面则是社交收益获取的行为链,从社交行为的开始是基于信息交换而进行,然后在这个过程是通过关系来维系,最后通过互动而体现;

信息是社交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反之信息也可以促使社交的建立。关注内容为主的社交,主要是为了获取或消费信息。信息可以分为生产、展示和消费三个方面,产品会根据自身定位有所倾向。

以图片类信息为例,为了优化内容、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各种滤镜、贴纸、道具应运而生。例如:市面常用的美图秀秀、in、nice、Faceu等。

接下来就是关系,分为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关系的发展 3个方面。社交应用一般是通过创造条件或者提取用户本身一些特征和因素,来进行用户间连接。很多内容型产品转型开始做社交的初期,都会想方设法给用户创造相互关系。最常见的,例如:基于地理位置、消费喜好、间接好友关系等,让原本相互陌生的用户之间先形成弱关系。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群体与个人之间通过某种手段传播信息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的过程。

根据用户留在带有社交属性平台的目的,可以将产品分为两类:关系型社交和内容型社交。无论是哪种类型,无非是关系、信息、互动三者之间的有机组合。

关系型社交简单来说,就是用户使用产品是为了和其他用户建立或维系关系、产生互动。关系链为核心的产品门槛通常都很高,让用户在全新的世界里建立关系并能映射到真实的生活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情。在我国关系型社交腾讯一家独大,微信偏向即时通讯工具,而QQ则越发趋于年轻化。

内容型社交中,用户的第一目的是为了获取内容。即便是在互动中形成了固定关系,也是为了更方便的进一步获取信息。微博以其高渗透的优势牢牢占领第一的位置,已然成为明星、媒体对外的发声口。垂直领域都有新的领袖产品出现,例如:知乎、小红书、抖音、哔哩哔哩等。

(4)游戏型产品

  游戏产品从类型上分主要由角色扮游戏(RPG)、多人竞技优秀(MOBA)休闲游戏、棋牌游戏、小游戏等、从操作渠道上又可以分为:手机游戏、网页游戏、客户端游戏;从参与人数又分为单机游戏和多人游戏。

    游戏产品通过剧情、关卡、道具等方式吸引用户参与进去,然后通过游戏内的社会系统给用户创造虚拟的社交归属,从这个角度来看,游戏也算是内容型社交的一种。

(5)平台型产品

  平台型产品,是从交换而来,是基于物品传递过程中的价值凸显;从参与角色来看,至少是2种及2种以上的角色参与,如电商平台的买家和卖家、运输调度平台的司机、乘客和平台调度;从参与形式上可以分为线下平台、线上平台。

  线下平台主要是大家常见的超市、卖场和商场,基本由买家、代理商、厂商、卖场方等角色组成,如沃尔玛、家乐福和欧尚;卖场是独立公司运营,允许厂商、代理商入驻销售,然后卖场通过各种行为吸引买家进场消费。

    线上平台常见的有阿里巴巴、淘宝、京东、滴滴、美团、饿了么等,这些平台除了主要的参与角色之外还有许多衍生服务角色也在间接参与进来,如提供淘宝店铺装修、运营数据统计的第三方ISV、提供卖货直播的播主和代理运营的服务公司以及外卖骑手代理公司等。

2、产品类型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进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的类型也在逐渐融合,已经比较难看看到纯单一类型的产品了,各种类型产品从一个场景切入,然后不断融合发展,随着动态的过程这个产品往往被赋予更多的形态和价值,基于作者这些年的工作实践尝试分为以下几种结合的情况

(1)工具+信息

  在早期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阶段,从工具出发是相对比较多的选择,那个时候竞争少,比较容易从人们工作、生活的某个场景切入,从办公、计算、各类信息产品等角度产生许多在当时具有比较大影响力的产品;

  举个例子,就拿手机来说,早期的手机是比较明显的被定位为工具的,可以打电话、发短信,随着智能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当下手机则被赋予更多的属性从娱乐属性(音视频、游戏、阅读)信息属性(新闻阅读、定位、传感器等)扩展属性(应用市场、AppStore)。

再来看个例子,搜狗输入法,作为拼字打字切入,为用户提供比较顺畅的文字输入,在这个过程通过联想、兼容中英文及各种拼音的组成方式,让国人可以顺利、便捷、速度的输出文字,但是随着用户的增多,基于每个用户的特殊配置及逐渐演进增加了弹框推送各种信息也均会出现,除了商业变现的影响之外,也是产品增加替换成本的角度在影响。

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工具型随着服务用户的增多,逐渐都会演进出信息的推送,然后往社交、平台型产品的过度,这逐渐成为一个较正常的趋势。

(2)社区+平台

  就像之前说的一样,社区分为关系型社交和内容型社交,关系型社区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都是基于好友的关系在维系;内容型的则是前期通过提供各种内容来吸引用户,如豆瓣、知乎等。

    随着参与角色的细分和聚类,基于社区的一些关键行为也会衍生出一些服务来,如豆瓣的兴趣小组、如微信游戏、微博各类投票、抽奖的插件等。

  社区的发展,参与人群的增多自然就会出现分层了聚类,形成新的角色,当角色增加到3个以上时且在某个环节存在价值交换时,平台型产品的属性也就应运而生。

(3)信息+工具+游戏+社区+平台

  除了上述两两结合之外,最终则是五种类型的融合,如新浪微博、微信等基本上都具有信息、工具、游戏、社区和平台的属性。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增长的红利变慢或趋于没有,对于当下的产品的目标用户群又相对固定时,抢占用户时间和设备电量的角度则会影响着,产品的新的价值的附加,这样导致者产品类型的融合。

  综上所述,产品不管从要素角度还是类型角度来看,产品的诞生均是满足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产品的诞生会收到当下科学技术和社交环境的影响,同时随着发展而演进,围绕核心场景的核心需求,着眼发展场景的发展需求,不断演进,提升产品的生命周期,牢牢占据用户的时间和设备的电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什么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