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听书打卡 4#(非凡读书)
阅读时间:2022.1.19
阅读书目:《真希望我父母度过这本书》
本书作者:【美】菲莉帕·佩里
讲读者:张泓美·国家孕婴网专家委员会会员
我见:
这本书会给我们带来疗愈感,了解什么因素阻碍了亲子沟通,以及怎么样可以使你的亲子关系变得更深厚。
本书中的“父母”,泛指照顾孩子的人。包括父母、代理父母、老一辈、继父母、有偿或者无偿的帮手,或者对孩子富有主要责任的任何人。
第一部分
一、过往经历对育儿的影响
1、我们很容易以为,当下我评价孩子的某个行为或我的感觉,是只跟眼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相关的。
2、如果孩子有一次令你发脾气了,需要我们停下来,问一问自己,当下的情绪是因为孩子发生的吗?如果不是,让自己停下来。
3、父母总是不想谈及自己的童年。
二、练习:找到自己情绪的根源
1、我的情绪究竟来自何处
2、找到自己生气的规律
三、破裂与修复
你在为人父母的时候,有什么触发了他不想回忆和不想记忆的因素,使得他想要跟这份亲情保持隔离的感觉。
如果你不释放藏在你心底的悲伤,你就无法向别人释放出绝对公平的爱,这种悲伤会妨碍你去修复自己家庭中劈裂的部分。
四、练习:修复过去
1、带着同理心回顾过往
2、来自记忆的信息
如果我们愿意站在一个反观的角度去了解,其实我们这样做,真的不是因为我故意想要对孩子做什么,我是爱他的,我是想为她付出的,我是希望他好,才会做出这些反应的。
但是我只是不知道,我当下的这个反应,是因为曾经我也受过伤害,所以才会这么做的。
如果你愿意尝试修复自己,尝试给自己一份疗愈,尝试给自己更多的耐心,给自己成长的时间,亲爱的,从今天开始,你对孩子的教育,会站在一个更加容易、更加亲密更加温暖更加使得自己会好起来的环境里,而不会像之前那样,越发难过,越发无力、越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
————————————————
第二部分——如何打造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父母相处融洽,是教育快乐孩子的重要因素。调查询问的结果是,70%的孩子认同这句话。
所以,真正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和孩子以及父母之间如何融洽相处,而不是我们要如何挣更多的钱,给到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
一、父母分居的时候
通俗的讲,就是不要总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不是,或者谴责对方。
二、发生争执的时候
只描述感受,我陈述句。
如果父母总是争吵怎们办?
1、有效的争论方法:使用“我陈述句”,描述自己的感受
2、拆解争论
1)承认自己的感受
2)定义自己,而不是定义别人
3)不要反应,而是反思
4)接纳你的脆弱,而不是害怕示弱
5)不要径自认定他人的意图
最适合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是来源于每一个家庭成员如何相处,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去跟对方进行互动。
————————————————————————
第三部分:如何回应我们孩子的感受,如何拥有一个最简单有效的方式跟孩子沟通
一、简单有效的沟通:回应
第一个沟通方式,最简单的就是回应孩子的感受。
1、第一步,包容感受
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如果得不到理解,得不到安慰,经常被告知“不要想太多”,随着你自己独处的时候逐渐增加,忍受不愉快或痛苦情绪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差。所以,如果我们当时没有办法给孩子很好的包容,你就会发现容纳痛苦情绪的空间正在逐渐缩小,而你把太多的情绪塞进这个空间的时候,总有一天这个空间会一位破裂溢出来,而导致你整个人情绪失调
1)不压抑自己和孩子的情绪
2)不要反应过度
3)不问缘由,认可孩子的情绪
“亲爱的,你不开心吗?”一句就够了
2、第二步,确认感受 (共情)
不要和孩子争论孩子的感受。能够成熟的讨论自己的感受,能够成熟的引导孩子讨论自己的感受。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感受,但该有的立场要有。
我们经常会利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让自己拥有更多时间。其实在交换条件,
3、第三步:修复关系,不要冷战
不要选择默不作声的冷战,不要选择不主动联系,不要选择等着孩子来进行跟我修复,而是我主动出击去做些什么。
我感受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处理她的感受。越是完全接纳孩子,孩子越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越无法劫难自己的情绪,就越无法接纳孩子的情绪。
二、让快乐成为家庭传承的能力
当你希望孩子是个快乐的人的时候,你是否反思自己是个快乐的人吗?你自己是一个对快乐有感觉的人吗?
接纳自己的不快乐,才能真正的快乐起来。
如何能够给到家庭一个最简单有效的沟通方式?
就是通过感受对方的感受,通过去包容对方的感受,通过不否定对方的感受来做到。
我思:
1、我所提供给孩子的家庭环境就是三天两头和对方零互动,零沟通。也是因为自己不敢接纳自己的脆弱,不会示弱,和对方没有一个有效的沟通。要么就是指责式的指责。缺少描述感受式的沟通。然后就不不能敞开心扉的聊天,当然对方也是逃避式的,不愿意决裂、不愿意修复。我自己尝试迈开这一步感觉很难,加上想到对方也是逃避的态度,我就很气恼。是不是也德了解和接纳对方的从小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今天的性格、相处方式等。
2、对于自己,我未能有足够的包容和理解,我总是太苛求自己,不敢面对或者接纳过去的自己,常常对过去的事、行为有很多的羞愧感。这或许就是我不能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比如在她哭的时候,没有先问问你难过吗,你伤心了吗?而是直接命令她不许哭,或者就是问为什么哭,孩子这个阶段是还不能完全表达出去自己发感受的,只能用简单的词汇。对于丈夫,我也是缺少包容和理解,如果我能像共情孩子一样共情丈夫,我们的关系是不是会更好些呢?
3、这本书,中间部分大概是讲了要共情的内容,但是作者或者说推荐者-张泓美老师把这个讲的生硬了太拗口了。不过,是不是“共情”真的就是我理解的浅显的接纳、理解对方的感受呢?
需要买实体书来研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