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没时间这回事》碎片化时间:自我成长

读过纪元《哪有没时间这回事》,没有期待中的惊喜。整本书都是讲碎片化时代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的,看起来很碎,结构性并不强。让人从哪里说起呢,得好好想一想。

用时间段而不是时间点来安排日常事务。当每件事被限定死时间后,事情接踵而至,压得人难以喘息。工作也好,生活也罢,如果按照时间点来做事,总是会给自己有形无形的压力,导致效率低下。你准备严格按照计划来执行,比如,七点做什么,八点做什么,结果七点的事情没做完,你要放到八点继续做还是挑其他时间再做呢?如果你总是心有戚戚,没做完就不甘心,心里总是系着个疙瘩,你就很难做好其他的事情。人们实际做事的时间总比计划的时间要长。

当你思考时间点,就倾向于使用严苛的方式来安排一天。你会感觉自己就像被赶上架的鸭子,没有一刻的停歇。这会让人疲于奔命,很难保证有效率地开展工作和学习。这种计划不切实际,严苛要求往往是导致大部分事情失败的原因。按照纪元的说法,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和身心状态是人们安排事情时候要考虑的六大要素,据此把自己的一天划分成若干时间段来安排日常事务。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把最想做的事放在早上。纪元的方法是,说到——确定第二天几点起床。调整手上闹钟的时间,根据自己现实情况和感受,思考一下第二天早上几点起床比较合适。Wake up——双闹钟确保下床。一个闹钟叫wake,一个闹钟叫up。Wake闹钟的舌尖设定在起床时间前3分钟,up闹钟设定时间在wake闹钟设定时间的后3分钟。Up闹钟声音要震撼,震撼到足以吵到你的家人、舍友、邻居,迫使你不需要毅力地离开床。这一招让人很难接受。好烂。做到——起得爽快,睡得心安理得。消除早起痛苦感,让自己清醒,起床后就去丛一些适合你自己切提前确定好的清醒行为。这种方式我自己是不认可的。

晚上的时间争夺战。不加班,为自己多争取时间,把时间用来自我成长、自我投资。如果没有组建家庭,尽可能搬到公司附近住,工作离家近所赢得的时间可以被用来更好地工作、锻炼或是学习和提升自己,避开拥堵,幸福指数也会提升。

人与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义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变化,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

很多人有晚睡强迫症,晚上根本停不下来。这时候要给自己建立睡前程序。要是没有睡前程序,人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把能量全部耗尽,才会倒头大睡。当进行到每个程序或行动时候,立即结束,去睡觉。

现代人们处在碎片时代。不过,大脑喜欢有结构、有条理的东西,不喜欢毫无规律的片段。建立碎片清单,在大脑意外建立一道保护屏障,碎片来了全部放入缓冲区,在合适的时候处理它们。构建碎片处理系统,碎片清单包括信息,事情和想法。还要建立每日任务清单。你要做的是从碎片清单中跳出最需要处理的事情,然后把他们放入每日任务清单,甚至还可以在任意时间调整和补充任务。它们是需要你采取足够行动才能玩完成的事情,而且要完成尽早。

打卡是你唯一需要培养的习惯。当你自己观察自己时,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你自己同时在扮演监督者和执行者。晨间日志就是碎片化日志。积累碎片,积累成就感。可以是对于事件的记录,对于思考与感受的记录,基于特定领域的记录,成长与成就,对于日程安排的记录。

建立逆“习”思维。长期积累所形成的差距令人望尘莫及。习惯的建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处于无知状态,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什么问题,并不打算长期培养某种习惯。第二阶段:探索尝试其,刚开始做记录,刚开始跑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确定要着手培养习惯。第三阶段:行为固化其,行为持续了一段时间,任务是让他更稳固,把他对你的个人意义放大。第四阶段:习惯稳定,除非碰到生活和工作巨大变化,不太可能离开。

这本书有几处是我不认同的地方:

[if !supportLists]第一,[endif]早上定两个闹钟来设置起床程序。不见得每个人都要按照这种方式来早起,对我来说,一个闹钟足矣,平时越来越少用到闹钟,都是自然醒。干嘛非要搞个up闹钟,搞得震天响,我只知道如果这样干了,一整天心里都不会舒服。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你在早上加班,做工作有关的事情,你干嘛上班后要去打搅别人,显示你比别人更努力、更勤奋吗?还是想要得到领导的表扬?还是炫耀自己吗?如果都不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

第三,忽视任务的优先级,纪元认为任务优先级只是计算机概念。这点我也不认同,任务肯定是有优先级的,事情也有轻重缓急之分。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自己制定一系列类似算法的原则,来处理日常工作和生活甚至学习上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哪有没时间这回事》碎片化时间: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