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孩子为什么喜欢装大人?》

核心内容

本书用大量临床经验和案例,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探讨6-9岁孩子的内心世界,并提出了给家长的一些建议。在第一部分,6-7岁的孩子,是怎么开始想做个能帮上忙的“小大人";第二部分,8-9岁的孩子,是如何寻求独立,成为一个酷孩子。

第一部分

6-7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体现出来的特点就想做个“小大人”。

6-7岁明明还小,却努力模仿大人,想让自己更像个大人。但因为这个阶段他们并不能很好地掌握身体和心理之间的协调和平衡,所以普遍会比较苦恼。有一种迫切想长大,却受各种条件限制的矛盾心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他们这个年龄段的身心发展善密不可分。

在身体上,开始变得强壮,可以去更远的地方,做更多更有力量的动作。心理上,他们的思维正在快速发展,语言能力不断增强,开始萌发出社会意识和抽象思考能力。

这会加深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但也产生各种困惑。新环境和新游戏充满了乐趣,但又有太多不确定性,这让他们在勇敢向前和留在父母怀里这两个选项间犹豫不决。

比如学骑车,对6-7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挑战。他们一方面需要协调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找到最佳平衡感,同时,得克服心理上对摔倒的恐惧。

所以骑车这件事,往往是很多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而很多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父母不能代替自己完成这件事,遇到的所有困难,都需要独立去解决。因此,学会骑车,也可以看做是孩子逐渐摆脱对家人的依赖,谋求独立生活的开始。

那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如何克服矛盾心理,努力掌握身心上的平衡呢?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不同孩子表现不同。有的孩子喜欢拥有更多的独立性,就表现得比较勇敢,但大多数孩子心理上都会出现反复变化,在依赖父母和靠自己之间摇摆。

为了帮你更好地理解这种心理反复背后的原因,下面我从认知思维能力、家庭关系、老师的重要性以及社交互动四个方面,来为你讲解这些”小大人“有哪些与之前不同的地方。

第一个方面,是“小大人”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在这一阶段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现实感的增强。

6岁之前,大部分孩子的认知世界是比较模糊的,他们还不能清楚地分辨现实和想象、抽象概念和具体事物的不同。

但6岁以后,孩子们开始发展出抽象思维,可以理解时间、空间、体积这些概念,并且开始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孩子在分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的理解上有了很大进步,逐渐能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并且逐渐走出自我中心主义,开始学会换位思考。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因为换位思考是社交互动能力和同理心发展的关键。与此同时,他们开始有比较清晰的关于真实和虚假的判断。

比如,孩子会知道真狗和玩具狗是有差别的,说话也有真话和假话。这一切,都让他们开始有能力更好地辨别现实中的一切,并和自己的想象世界区分开来。而在之后的日子里,孩子这一种现实感会越来越强。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孩子看待世界的观点和角度开始变化。对6-7岁的孩子来说,他们首先观察思考的对象,是家和父母。所以第二个方面,为什么说这一阶段的家庭是孩子的关系练习场。

前面说了,这时候的孩子已经有了换位思考的能力和同理心,这是人与人之间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核心能力。而家庭,是孩子最先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地方。

6岁以前,孩子们会相信爸妈无所不能,这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

6岁以后,孩子开始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并对世界的理解也加深了不少,他们会发现父母不是全能的,他们也有做不到的事。

但这时,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地位还不会发生动摇。父母的关注仍然是他们特别重视的事情。

有了二胎,家庭关系复杂了。二胎家庭的孩子会有更特殊的感受。

6岁之后,他们会逐渐发现并试着去接受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爸爸妈妈不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他们还属于兄弟姐妹,还属于彼此。

 这会让他们有一些失落,并且努力去重新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重新理解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同理心会让他们开始注意其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这会帮助他们更容易接受兄弟姐妹和他一起分享着父母的爱和关注。

这,好像是孩子变懂事了,但研究发现,一个孩子一天里有同理心的时间是有限的,你没法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时刻保持为他人考虑的小大人的能力。

所以,一旦孩子用尽了这个能力,他们又会变回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孩子。但第二天,他也可能跑过来跟你道歉认错,然后帮你做点家务什么的。一会很任性,一会又十分懂事,也是这个年龄段的一个特征。孩子就在这样一种摇摆的状态中,在家庭里学习怎样处理和人的关系。

在家庭之外,很多孩子会在这个阶段陆续上小学。因此有些孩子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学校。所以第三方面,来聊聊学校和老师。对6-7岁的孩子来说,学校里他们更追求“公平”这件事。

很多成年人可能对公平没有特别高的期望。但对孩子来说,他们在这个年龄段会对公平有一种夸张的期待,他们会认为公平的世界才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当遭遇不公时,会特别委屈。但这种他们眼中的不公平,只是事情并没有按他预想的方向发展,所以觉得不公平。

当孩子把家庭生活移植到学校后,他们会把老师看作跟家长一样权威,把同学看作兄弟姐妹。然后用那一套在家里学到的关系处理应用到学校。但学校毕竟不是家,孩子会觉得不公平,是因为家庭关系的规则在学校里不适用。

虽然许多孩子已经察觉到了家与学校的不同,在学校他们只是一群孩子里的一个,但他们还是渴望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

如果这时学校或老师能通过设计和明确一些班级制度,营造出班级的秩序和互相尊重的氛围,在接受了这种秩序后,就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孩子在遭遇挫折时感到的不公。

在这个阶段,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朋友。交朋友是6-7岁孩子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第四方面,6-7岁的孩子在社交互动上,往往需要鼓励和帮助。

他们的社交圈刚刚迈出家庭,对外面的世界是既好奇又害怕。而一段成熟的友谊,即使是在孩子之间,也一定是建立在不断的付出与收获、同理心以及对彼此差异的尊重上的,这些能力都需要练习和培养。而如果孩子交友特别不顺利,大人的适当引导和鼓励也是非常必要的。

总结第一部分:你会发现6-7岁的孩子,他们会表现得像“小大人”。但总体来说,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充分,需要更多时间去协调与平衡。

第二部分

但这样的时间并不会很长,很快,他们就8岁了,进入这个年龄段后,他们的内心和行为模式又会发生巨大改变。来看看8-9岁的孩子,他们如果从小大人变成一个想要表现自己的酷孩子。

什么是酷孩子呢?比如,8岁以前,你会从孩子的穿衣打扮看到父母的穿搭品味,但8岁以后,如果父母没有进行干涉,那就可以看到孩子自己的一些风格。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6-7岁的孩子还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摇摆,在依赖父母和独立行事之间犹豫。但1-2年摇摆犹豫期过了,到了8-9岁,孩子的身心能力进一步增强,对身心平衡的把握更好了,这让他们开始自由地运用各项能力去达成一些小目标。换句话说,他们开始重新定义自己,并尝试去把握一些自己生活的主动权。

他们对家庭的依赖会持续减少,大多数孩子的生活重心,开始偏向于学校。当然这不意味着家庭就不重要了,事实上,家庭的稳定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也是孩子在外面的世界尽情施展的前提。

另外,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已经能清楚地分辨现实与想象,但这时各种依托于想象力的游戏,依然深深吸引着孩子,只不过以不同于8岁以前的方式表现出来。下面我们通过家庭关系、社交活动、以及培养阅读这三个方面,来聊聊8-9岁的孩子有哪些特征和问题。

先从家庭关系开始。这个阶段的孩子,会通过搜索家庭关系网络寻找认同感。

首先,8-9岁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会进一步减少,并且开始具有了明确的身份意识,逐渐接受自己不是世界中心这件事,同时开始更细致地思考该怎么扮演在家庭中的角色。

但很多时候,这种独立意识,也会让他们更喜欢跑到父母的视野之外去。有的孩子会突然不喜欢和父母亲近了,而且会抗拒父母的亲密行为。

其实这些行为特征是很正常的。这时孩子的关注点,可能会集中在父母以外的其他成员,比如祖父母、兄弟姐妹或一些关系比较亲密的亲人身上。

比如祖父母吧。他们知道祖父母是父母的父母。而在与这些老人相处时,孩子们人知道很多关于父母小时修的故事,这就是家庭历史的传承。而这种行为,对家庭亲子关系的增进以及情感纽带的维系发挥了很大作用。

除此之外,祖父母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孩子提供了一张安全网。他们既可以代表孩子和父母讨价还价,也可以在父母和孩子产生分歧的时候站在父母一边,增强说服力。当孩子遇到不顺的事,他们还可以做一个倾诉的对象。

所以,如果父母能让老人们多多参与到家庭生活里,对8-9岁的孩子的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总喜欢摆出一副自己能掌控全局的模样,但内心依然是脆弱的。他们能自信满满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没有后顾之忧。相信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一回头,家庭、父母就在那里,可以做他们的避风港。而这时如果“后院失火”,即使只是一些很小的家庭变化,比如父母长期出差这类的,也会让他们感到不安。

举例:一个男孩约翰尼,连续几天不去上学。爸妈还以为有人欺负他。但问了老师,并没有。于是妈妈和约翰尼沟通,结果他哭着告诉妈妈,他想如果自己在家的话,妈妈就会很安全,而爸爸也不会打包行李离开他们了。

妈妈听了才明白过来,这段时间,丈夫因为工作变动,可能会到另一个城市上岗。他们一直都私下讨论,每当约翰尼出现,他们就立刻停止讨论,这反而让约翰尼误会了。妈妈立刻向他保证,爸爸不会离开他们,只是工作上的一些变动。但约翰尼将信将疑。

在这个例子里,约翰尼的父母以为自己掩藏的很好了,但这时候的孩子非常敏感,一点点迹象就地让他们展开联想。

这还只是父母工作变动,但如果真的遇到离婚的巨变,夫妻双方再处理不当话,对孩子造成的冲击将是永久性的。

所以,家长如果要作出一项重大的家庭决策,就一定要照顾孩子的感受。而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变化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变化之后可能会丢掉的安全感。

如果一个8-9岁的孩子相信,自己正处于安全的家庭环境中,那么下一步他们一般就会开始向外面的世界探索。在这个年龄,除了和父母在一起,孩子更热衷于社交活动——游戏。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点。

孩子通过游戏学到的,和他们在正规课堂上学到的一样多。所以如果你发现8-9岁的孩子不喜欢玩游戏,你就要注意了。可能孩子太害羞,或心中有疑虑和烦恼,让他们没法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而这些顾虑,依靠他们自己一般是很难解决的,如果有人从旁协助就会容易得多。

当然,家长许多时候担心的不是玩本身,而是孩子在外面玩什么、怎么玩、跟谁玩。

8-9岁的孩子和6-7岁的离子相比,在游戏的选择上是非常不一样的。6-7岁的孩子只会玩简单的。而8-9岁的孩子身心能力已得到较大提高,他们开始被一些有清楚规则的游戏项目吸引,比如体育活动和棋类游戏。这两种游戏都有一定竞争性,都需要运用才智来击败对手,这也符合这时候的孩子想要调动能力去一展身手的心理。

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太在乎游戏里的输赢,影响情绪。但其实这些竞争性的游戏,只要不过度,对孩子的情绪掌控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还可以教会他希望、失望、胜利、挫败等事情的意义。

8-9岁孩子基本已能分辨游戏和学习的差别,但有时,他们还是会更想玩而不想学习。其实比起强迫他们学习,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让他们主动坐下来学习,第三点,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识字能力是语言通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是衡量孩子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孩子能很好地掌握语言,能在阅读中学会享受文字带给他们的乐趣,就可以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为自己打开一扇通向丰富多彩世界的大门。

这时期的孩子,语言水平差异比较大。有的孩子可以读简单的世界名著,有的孩子却只能看简单的绘本。这时家长不要急于逼迫孩子阅读,而要在家庭中营造出一种整体阅读氛围,让孩子自然的融入进来。比如,当孩子看到爸妈在读书,他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这些活动是家庭文化的一部分,而后参与其中。

这让我想到了我儿子,他就是看到我们在读书,然后他也要拿我们的书来装模作样地看,还说这是我的。哈哈。

当然,许多家长本身对阅读没有意见,但对给孩子看什么样的书有顾虑。其实不用太在意,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爱好是比较明显的,他们会对虚构世界有比较执着的向往。他们喜欢那种主人公在经历了一场奇幻的冒险后,最终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故事。

孩子们会把自己沉浸在里面,会想象自己就是那个主人公。这些故事,除了能帮孩子进行语言学习之外,还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有一定影响。

当然,孩子实在不喜欢读书,也没关系,有些孩子就喜欢竞争性游戏,喜欢拼图、数独和找小伙伴一起玩,不必强迫他们不愿意做的事。这都是他们认为酷的个性表现。

唯一要注意的是,前面说过,如果出现8-9岁孩子完全无法融入团体这种情况。因为这时孩子在寻求认同和独立的道路上刚刚起步,不能融入会对他们之后的发展,造成一个不小的打击。

8-9岁的孩子有了成长,想要独立,但依然非常脆弱。稳定的家庭网络和家庭环境会让他们更有安全感,可以安心探索外面的世界。至于是热闹地和小伙伴玩游戏,还是安静地阅读。各有所好,家长可以顺着孩子的兴趣,做些引导。这时的孩子,学习能力是很强的。

总结

第一部分:6-7岁的孩子想做“小大人”。总体而言,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充分,需要更多时间去协调与平衡。

第二部分:8-9岁是一群蓄势待发的酷孩子,他们开始寻求更多的个性独立和自我认同,注意力逐渐转向外面的世界,想要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一展身手。

相对于6-9岁孩子的不断成长,这一时期家长的心态也值得注意。我曾听过一位母亲谈起孩子9岁时的一件事。孩子周六去找小伙伴玩,母亲不放心,就一直在身后跟着。孩子不愿意被跟着,就一路躲避。这让母亲很伤心,觉得孩子不需要自己了。其实,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心态也要随之调整。这位母亲如果适时地放手,给孩子一点独立空间,她会发现玩乐结束到了傍晚,孩子还是会回到家的怀抱。

你可能感兴趣的:(《6-9岁孩子为什么喜欢装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