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看微信时,发现家人微信群里,有一篇文章的连接,吸引我的是太过显眼的标签:"比疫情更可怕的危机XXXX"和分享链接人的分享时间(2020-11-03 23:54)。
看见标题当时心里的想法是,在这个疫情常态化的非常时期,最可怕的可不就是疫情么,还有什么能比疫情更可怕呢?
于是点开文章赶紧先睹为快的快速扫了一遍,原来讲的是人的生存境界。
分享链接的人是我的小姐姐,她这么多年来算是家里孩子当中,生活环境相对更好的那个人,然而看到她的分享时间,我心里的想法是,果然是越优秀的人越努力。
回到文章的内容,这篇文章把人生的境界大致分为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境界是:为了生活,而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是我们很多人的常态);
第二层境界是:有了资本,只选择去做喜欢的事情(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的人,基本都可以有这个选择);
第三层境界是:为了进步,主动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我个人觉得,这个阶段很难,但是只要我们努力靠近,总会有到达的一天)。
看完这段话,我仔细想了想,如果按这个划分的话,那么我觉得我可以把自己归类为努力向第三层境界靠近的人。
能把自己归类为这类人,离不开很多人的鼓励和陪伴,但是我还是觉得我们已经在靠近这个境界。
我记得前几天有人在读书群里发了一个问卷调查,主要是希望大家给她提提意见,以便她自己做决定。
问卷的内容大概是: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一边读博士,同时还有工资可拿,问大家愿不愿去继续读博士?
当时群里那些反馈的小伙伴,基本都持支持意见,并且大家都说了各自愿意继续读的理由,把大家愿意读的原因大概归下类,也可以简单的分三类:
第一类是:就是简单想继续享受读书的那种感觉的;
第二类是:希望对自己有所提升,增加一项生存技能;
第三类是:职场生存确实需要,不得不读的那种。
当时我给的反馈也是,我愿意继续去读书,但是没有给具体的理由,但今天再次分享到这个话题,我想我可能是介于第二和第三类之间,两个都沾边。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不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还记得在大学毕业那年,很多同学都选择了考研,继续读书,而我当时唯一的感觉就是,我终于可以不用在继续读书了,当时就发誓,以后在也不读书了(主要觉得读书枯燥无味,又辛苦,在自己还不成熟的阶段,总想随心所欲,学习这么枯燥的事情,当然是不愿意继续了)
然而哪天在微信群里,回复问卷调研的时候,基本是想都没想就选择了继续读博。
为什么前后的选择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仔细分析了一下自己前后的选择。
忽然明白,其实在读书的时候能那么坦然的选择不愿意继续读书,主要是因为之前的日子都过的太舒坦顺畅了。
那个时候年纪不大,虽然已经成年,但在父母眼里,我们也还是孩子,所以生活中的所有的苦事难事都让父母一力承担了,我们当然是怎么舒服怎么来了。
今天当自己在这个生存环境中摸爬滚打多年后,突然明白想要有更多的选择,那么就必须具备更多的能力,有能力才能有选择权,有主动权,如果想要持续拥有这种掌握主动权的机会,那么就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
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也是因为这些年在这些事情上都受人支配,因此想要改变,改变就的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改变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然而0到1它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点,因此我们不可能才刚刚开始,就立马期望能到1,因此我们需要给自己时间,给那些付出的努力时间,让它们有机会慢慢的靠近,一点点的,直到最后形成一个闭环,一直运行,那么我相信这就是我们成功的起点,而不再是通往成功路上的这个过程。
一直以来都听过“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介于之前有发现自己一直以为的名言名句有被篡改过的痕迹,于是就想看一下这句话的出处。
结果也没有太令人失望,这句话果然是已经修改之后的,而这句话的原出处是:明代的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最后愿所有的努力前行的人都能早日到达自己的终点。
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