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题》读书分享

非常感谢工作室把第一次读书分享的机会留给我,这本书拿到手的第一感觉是很开心,以为这本书会告诉我更多的解题技巧,解题思路,包括方法总结,这样有利于我给学生讲题,归纳方法。待会静下心来读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讲的不是具体解题,更多的是解题的思路、解题的思维,并不是具体到某一道题。越往后读越深奥。接下来就我几点的感受分享给大家,说的不恰当的地方请多多指教。

作者简介

拿到一本书手心看的是标题,其次看的是作者。波利亚我只听过没有了解过,所以拿到这本书后我认真百度了一下,了解到波利亚的杰出。

G.波利亚1887年12月13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85年9月7日卒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Palo Alto)。他一生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和许多专著,在数学的广阔领域内有精深的造诣,对实变函数、复数函数、概率论、组合数学、数论、几何和微分方程等若干分支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留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术语和定理。

年轻的波利亚在布达佩斯的一所预科学校(即大学预备中学)读书时,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经常名列前茅.曾参加过两个自学小组——数理组和文学组.但数学教师给他的印象不好,所以他对数学并不十分感兴趣。当时波利亚在别人的劝说下参加了一项颇有影响的埃特沃斯数学竞赛,不但没有获胜,甚至连试卷都没交上.

1905年波利亚进入布达佩斯大学学习,在母亲竭力劝说下到法学院学习,但是只坚持了一个学期,便对学习法律感到厌倦.此时,波利亚又将兴趣转向哲学,他的哲学课老师认为学习物理与数学有助于对哲学的理解,因而劝他将这两门课程作为他学习哲学的一部分,从此波利亚开始认真学习物理与数学.他90岁时回忆这一段学习情况说:「事实上,我不是直接选中数学这一行的.我对物理和哲学更有兴趣,……我认为我并不擅长搞物理,但很适合于搞哲学,数学则介于两者之间.」

为了表彰波利亚的特殊贡献,1963年美国数学协会(MAA)授予他数学杰出贡献奖(The award for distinguished serviceto mathematics).1968年在美国教育影片图书馆协会(Educational film library association)举办的第10届电影节上,因为用他的讲演制作的影片「让我们教猜想」(Let us teach guessing)而授予他蓝绶最高奖.

为了纪念波利亚,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设立了组合理论及其应用的波利亚奖,由美国数学协会提供了大学数学杂志的波利亚写作奖,由美国数学教师委员会提供了数学竞赛的波利亚奖.他曾长期工作的斯坦福大学命名了一座「波利亚楼」,在数学图书馆里悬挂了他的肖像,这是馆内唯一的科学家肖像.斯坦福大学还出版了他的论文集.

内容简介

  对作者了解后,我认真看了一遍目录和内容提要,大致了解到这本书所讲。

《怎样解题》讨论的是数学中发现和发明的方法和规律,但是对在其他任何领域中怎样进行正确思维都有明显的指导作用。本书围绕“探索法”这一主题,采用明晰动人的散文笔法,阐述了求得一个证明或解出一个未知数的数学方法怎样可以有助于解决任何“推理”性问题——从建造一座桥到猜出一个字谜。

“怎样解题表”就是《怎样解题》一书的精华,“怎样解题表”将解题过程分成了四个步骤,只要解题时按这四个步骤去做,必能成功。同学们如果能在平时的做题中不断实践和体会该表,必能很快就会发出和波利亚一样的感叹:“学数学是一种乐趣!”这个表格我看了好几遍,认真分析了里面的每一句,对着书本的第一部分在教室里,有非常大的感触,接下来我主要想分享一下我在第一部分的一些收获。

经典内容及感悟

1、在教室里,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在过程中学生应当获得尽可能多的独立工作的机会,教师应该给予一个合理的工作量,并谨慎地、不漏痕迹地帮助学生;

2、为了达到以上效果,教师得一次又一次的问同样的问题:未知量是什么?也可以变换词语:需要求什么、寻求什么?在提出第一个建议时的目的帮助学生解决手上的问题,第二个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问题和建议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普遍性和来自于常识;

4、解题是一种实践性技能。想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的老师,必须逐渐地培养学生思维里对题目的兴趣,并且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去模仿和实践。问题和建议都会给学生提供引导,只是这种引导要有帮助性。所以判断一个问题的好坏如要是看能不能帮助到学生。就如例子里提到的问题:你们知道一道与它有关的题目吗?若改为你们能使用勾股定理吗?这就会产生很糟糕的结果:①无法理解问题所要指向的要点,产生不了帮助;②理解了暗示之后,学生没有什么可做的;③没有启发性;④很难明白老师如何获得这个思路。

在这就让我想到前几天我在讲一道一次函数的综合题,需要判断OM-ON是否未定值,这需要用到构造k字型全等,因为是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种问题,基本上没有学生有思路,所以我在讲题的时候就只直接告诉学生怎么构造,提出构造方法学生就恍然大悟说会做了,但后面就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后续解释再多也缓解不了学生的疑问,下一次遇到类似的题目学生也不会想到这个思路,这也给我带来了一个疑问,包括上了初三,学生的基础知识已完整,包括模型都了解,但对于综合题型常见的解题思路应如何做引导,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提高解题能力呢?

5、四个阶段:

①理解题目(要求什么,未知量是什么):理解题目的语言叙述,可以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题目,可以指出主要部分以及条件,熟悉题目和深入理解题目。上课讲解题目过程中我们都是重在讲解题方法与思路,却忽略了首先学生得理解题目。我进行问询,发现学生会做错这道题除了计算原因,更多的是不知道这道题说什么。

②了解各个项目是如何相关的(未知量与数据、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得到解题思路,拟定方案;老师能为学生所做的最好的事情是通过不显眼的帮助,引导学生自己获得一个好的思路。好的思路来源于过去的经验和以前获得的知识,仅仅是记忆并不足以产生一个好的思路,不回顾一些有关事例,也不可能产生,就行如仅有材料不足以盖一幢房屋,但不收集必须的材料就盖不了,而求解题目所需的材料就是我们以前所获得的数学知识中与之相关的内容,所以往往会问你知道一道与它有关的题目吗?要获得思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观察未知量并尽量想出一道你所熟悉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未知量的题目。

③执行方案;

④回顾所完成的解答,检查和讨论:通过回顾完整答案,重新斟酌、审查结果及导致结果的途径,学生能够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要理解到:没有任何一个题目是彻底完成的,要考察这个题目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应鼓励学生想象一些情况,可让学生在此利用这些使用过的解题程序,在这时候可以做变式训练。作为教师不应为讲题而讲题,讲完一道题应留有空余时间让学生收尾。

6、分解和重组是思维的重要活动:如果你深入到细节中去,你可能会在细节中迷失自己,所以我们首先得将题目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再判断哪些点是重要内容。然而学生总会在没有整体理解题目之前就从细节开始,这是非常愚蠢的坏习惯。

7、在P82页决心、希望、成功中提到把解题认为是纯粹的“智力活动”是错误的,决心和情绪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科学家来说,应该一开始就抱有某种希望,获得了某种成功继续做下去。同样道理,一个真心希望帮助学生的教师首先应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产生解题的意愿,此外,还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下定决心,安下心来完成任务。其实教学生解题也是一种意志教育,学生要解决对他来说并不容易的题目,他就要学会面对失败锲而不舍,重视小的进步,静候实质性的念头。

结语

虽然这本书我还有很多没有看懂,但让我对数学有了一些重新的认识,对我触动很深。教数学6年了,遇到的学生很多,有比较聪明的,也有比较笨的,转不过弯的,我在给他们上课、辅导的时候我教的是什么呢?我想了想,我教的更多的就是如何解这道题,如何把这道题算出来,如何把考试中常考的题型都练熟了然后拿高分,即使部分学生真的会做了,但他们真的理解了吗?还是死记硬背的记住做这种题目的模式呢?我在这本书中第一次听说其实教学生解题也是一种意志教育,但何尝不是呢?现在很大部分的学生看到题目长一点的、难度大一点的都直接放弃,不写,反正自己不会。这种意志力待他出到社会,只会遇到困难都退缩,没有抗挫折的能力。所以,接下来我会去思考,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更多隐藏在里面的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解题》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