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好句第145天:《百位名人读书心法》读书是一种享受

五十一、左宗棠:志患不立,更患不坚

他曾说:“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必须随时认真思考,狠下功夫。事无大小,都有一定的必然之理,及物空理,何处不是学问?”他还说到,有大的志向没有大的才干是不会取得成功的,而大的才干只能从学习中得来。学习不是仅停留在记忆、背诵上面,而是要探究事物的所以然,融会贯通,如亲身实践。

五十二、曾国藩:读书要专而有恒

读书求学一定要注意专一,彻底穷究弄通经学的道理;读书还要要求明白理解,方为读过;除了之外,读书更要有恒。

五十三、曹雪芹:由点到面,博专结合

1、选好突破口:她给香菱选择的突破口是《王摩诘全集》,要求集中精力予以攻破,直到“揣摩透熟”;

2、掌握重点:也就是打开缺口以后,再下苦功夫精读几本名著;

3、循序渐进:即在打开缺口、建立根据地后,乘胜追击,向面上扩展,泛读一些有关的书,这样由点到面,由专到博,“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五十四、袁枚:读书要善于取其神

袁枚说:“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袁枚读书的着重点就在于:不仅博览,而且取神。袁枚读书的习惯方式:一边读、一边背、一边摘。

五十五、郑燮:十分学七要抛三

他主张读书以精为本,以精运多:“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

五十六、石成金:读书心法面面谈

读书秘诀,须置一册,记每日所读书文,逐日检点,至十日二十日,将所习者循序温之,所谓“日知其所亡,月支忘其所能也”!读书之功,无逾于此。

五十七:康熙:创皇帝读书之最

康熙帝曾言:“读书一卷,即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即有一日之益。”

五十八、张英:读书乃立身之本

古人常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言语之间充满了对读书的推崇之意。“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等。他认为“读书乃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读书不仅可以增长道义之心,而且还可以修身养性”。

五十九:王夫之:追求博通,求实创新

王夫之认为,“学愈博则思愈远”,学有益于思,思有功于学,治学必须学思兼致。

六十、顾炎武:边读边抄,越读书越厚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

六十一、金圣叹:逢书必批

金圣叹批书成就如此之高,绝不是偶然的,这与他有着丰富深厚的读书经验和读书方法是有密切关系的:终年累月地勤奋阅读、几乎到了凡书必批的地步、有胆识有创见,自成体系。

六十二、戚继光:“师其意,不泥其迹”

他在《练兵实纪》中指出:“师其意,不泥其迹,乃能百战百胜。”他把古代兵比喻为无所不备的药铺,认为纵然把各种药名药方记得烂熟,但临诊不会运用,也是枉然,关键在于摸清“患者何症”,方能开方“所宜何药”。

六十三、李贽:读书快乐无比

以学为乐,乐在其中,是人们读书时全身心投入的一种最佳精神状态,也是许多学者身体力行的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读书是我惟一的娱乐。”

读书时的心情随着书籍内容,时而高兴,时而悲伤,时而慷慨高歌,时而低头沉吟.......对于李贽来说,读书就是生活,读书就是快乐,读书就是自己一生的事业和追求。

六十四、朱熹:切己体验,循序渐进

朱熹认为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去求义理,要联系自己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推断,“将自家身已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

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 之患矣。”

六十五、陆游:万卷虽多有选择

他读书都是以研究某一专题为目的,为了研究杜甫,就选择了有关书籍数本,专心致志地进行攻读。因此,见解独到,受益菲浅;

六十六、黄庭坚:注意书籍的修改之处

他读书有个特点,即特别注意各家写作方法的不同之处,尤其注意作家对自己作品的修改之处。黄庭坚注意书本的修改之处,是有其道理的。一本书稿的修改过程,是作者思想变化、发展、深化的过程,一本书出版后,隔几年再出修订本,其中必有原因。所以,我们在读书时,对此亦应留心。

六十七、苏轼:“提要抓纲”与“八面受敌”

苏轼读书肯动脑筋,讲究读书方法。他的读书方法,有两点很突出。一是“提要抓纲”,二是“八面受敌”。他归纳出的三字、三字、一字的“题”,就是“要”,就是“纲”。掌握住要点,抓住了纳,不但能统领全篇,便于记忆,而且说明他对所读的东西已经消化了,理解了,成了他自己的东西了。

六十八、王安石:读书要经世致用

王安石曾写下一篇著名的《游褒禅山记》,在这篇游记中,他提出“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他以游山为比喻,说明读书治学同游山一样,必须“有志与力”,“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六十九、韩愈:“记事者秘提其要....”

在韩愈的《进学解》里有这样两句话:“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意思是说:“读书一定要作笔记;而读不同性质的书,又有不同的笔记法。读记载事实的书或一部书中的记事部分;必定要提出纲要;读记述言论的书,或一部书中的记言部分,必定要钩出精义。

七十、张载:学习如登山

张载认为,读书学习、品察万物能否有所收获,关键在于是否用百分之百的心力。许多人的成功在于他们的心是专注的。而做事、做学问一无所成,原因在于心有旁骛,注意力过于分散。另外,他认为在求知的道路上,要发扬勤奋刻苦的精神,克服前进中的艰难险阻,才有可能抵达人生、学问的高峰。

七十一、欧阳修:乃知读书勤,其乐固无限

欧阳修曾说:”君子之学,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

七十二、颜之推:千载终不为小人

颜之推认为:“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即读书钻研学问是为了启发智力,开阔视野,使人恭敬省俭,谦卑自持,清心寡欲,趋利避害。而且还将读书作为安身立命的资本,“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从而有力的批驳了当时的“读书无用论”。

七十三、陶渊明:不求甚解读书法

陶渊明读书注重领会其精神要旨,并不刻意于字句的解释。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述说:自己生性喜好闲静淡泊,不追求功名利䘵。喜欢读书,却又不受字句释义的局限;每当读到会心处,便连吃饭也忘了。后人据此将陶渊明这一读书方法总结为“会意读书法”,或称“不求甚解法”。

七十四、王修:学如雕石磨玉

读书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通达事理。如果有趣出众人的天才,做将领则能与孙武、吴起的战术相同;执掌朝政则能与管仲、子产的政教不谋而合。王修在自己的读书论述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真正深得读书之味的饱学之士,才可能具有很高的品位,脱俗的操守和成就大业的条件。

七十五、王充:“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王充博览古今的读书方法,并非只当书厨,束之高阁,而是要学以致用,要有分析地批判地学习。他指出:“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一章无补。”显然,博览古今的目的在于运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摘抄好句第145天:《百位名人读书心法》读书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