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吗,您呐?

一家三代土生土长在北京这地界。

话说老北京城有“东富西贵,南贫北贱”一说  我就是南贫的一份子。游走在虎坊桥和菜市口之间的“胡同串子”。小时候没钱,去哪儿玩儿都是腿着。长大点,会骑自行车了,就骑着家长的自行车,在晚上或者星期天出去玩儿了。为啥只在这时候骑车出去?家里就一辆车,得等家长下班回来或者礼拜天休息,才轮到孩子们骑自行车玩耍。那时候家长骑的大多是28带横梁的自行车。个子小啊,学骑车就得先练掏裆骑,然后是骑大梁,再然后随着个子长高,才能正规骑。

我们这条胡同中间,有一座二层简易楼。在整条胡同里显得比较突兀。66年建成的。三面U型,东南北,西面不临街,是一家煤铺和一家临街院子的后门,在横胡同的临路边,与北楼有个四五米的空档算是这楼的大门了。每到夏天,这地方就会聚拢几堆街坊,谈天说地胡聊淡侃。这楼居住也就不到三十户。谁也不认为那是栋楼,也就是个大杂院。一帮在这院儿长起来的孩子,年龄差不多的都是同学。我就有好几个小学同学在这院里。当然我也住在这里。

那时候和邻居的爷爷奶奶,大爷大妈,等等,都是称呼非常亲切,就像亲戚一样的打招呼,比如见到我同学家长,就叫“马叔、马婶”,反正就是特近的称谓。不过那时候打招呼最多的一句就是“您吃了么?”无论早晚,就这句话最多。那时候都上胡同里的公共厕所。一见面也是这句话 。碰见邻居二奶奶在厕所里方便呢,后进去的看见了,也是这句话“您吃了么?”二奶奶回一句“吃了。刚吃过。”谁也不觉得这话儿有啥不对。很自然。

在大街上碰上就是这句了“吃了吗,您呐?”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吃了吗,您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