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的悲剧

年轻时,不谙世事,总认为祥林嫂那喋喋不休的“我真傻,真的”很可笑,就像是别里科夫“千万别出什么乱子”的口头禅一样。面对那些不幸的人在倾诉自己痛苦的时候,人们拿祥林嫂去形容她,我也没意识到有什么不对。现在想想,那时的我并没有真正理解祥林嫂的悲剧。

祥林嫂的悲剧,不应该是性格悲剧,而是社会悲剧。她在说“我真傻,真的”的时候,已经被社会逼得无路可走,几近疯癫了。

为什么她在第一个丈夫死后,就面临着被卖掉的危险?她的娘家人呢?

为什么她死活都不肯改嫁?是因为这是被迫的,还是因为她在惧怕什么?

为什么第二个丈夫和儿子死后,大伯要来收屋?谁来保障她的财产继承权?

为什么她的遭遇没有得到一点同情,反而是诛心的冷漠讥笑?

为什么称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

祥林嫂,她可有名字?

…………

让我们从最后一道题开始,一一找到并不难找的答案吧!

是人谁无父母?祥林嫂,肯定有自己的娘家,有自己的闺名,肯定和广大中国的普通女孩儿没有什么不同,不然,早就被鲁镇人津津乐道了。但是,为什么人们不称呼她的名字呢?这种现象现在还广泛存在。女子嫁人后,就变成“…媳妇”了,她成了她丈夫的附庸和私有财产了,人们只关心她属于谁,至于她叫什么,在中国传统礼法里是不允许你关注的。

嫁给贺老六后,为什么没变成贺六嫂?在贺老六活着的时候,贺老六村里人是怎么称呼她的呢?我觉得,也许贺老六村里人会称呼她贺六嫂吧,但鲁镇人的称呼照旧,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并不关心她后来嫁给了谁,名字只是个称号,祥林嫂这个名字叫习惯了;二是并不承认她嫁了人,在礼法中,对改嫁的女子是有偏见的。

祥林嫂被逼改嫁,儿子死了,被贺家赶出来,为什么鲁镇人不去谴责她的婆婆和小叔拐卖良家妇女的行为?鲁四老爷甚至表示出理解的态度!为什么不去谴责侵犯祥林嫂个人财产的贺家大伯?甚至退而求其次,为什么不去谴责那吃了阿毛的狼?这些不幸,可能某些人终生也不会遇到,难道他们不该表示惊诧吗?我想,除了他们对传统礼法的认同外,还有鲁镇人集体无意识的恶意的趣味,他们通过咀嚼别人不幸,嘲笑别人的遭遇,来获得现世的满足感。至于祥林嫂,他们肯定是认为她的确可怜,但是那是她的命运吧,再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祥林嫂肯定是做错了什么,才会如此吧。世俗的偏见是压垮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

祥林嫂悲剧的最终根源是什么呢?祥林嫂的娘家集体失声,是不是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在祥林嫂的兄弟眼里,她只是累赘?是谁赋予了祥林嫂的婆婆和小叔这么大的权利,让他们可以自由发卖人口呢?只能是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下的社会吧。而丈夫儿子死后,祥林嫂就没有了立足之地,女子的地位低下到,没有一点社会的保障。而女子在那个社会的存在感,只有成为贞妇烈女一条路吧。假如祥林嫂在改嫁那天真的撞死了,也许祥林嫂就会被鲁镇人大大表扬一番了。

想来想去,祥林嫂个人的悲剧身后是深广的时代和社会悲剧,祥林嫂是“这一个”,更是“这一群”,她其实是能够代表一部分传统社会女子的悲惨命运的。只要还有对女子的歧视欺压迫害,鲁迅的文章就不会过时。

你可能感兴趣的:(祥林嫂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