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阿德勒的,别再用“原生家庭”来绑架自己了

近两年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原生家庭”几乎变成了戴在很多父母头上的一个紧箍咒。

各种育儿理论都反复强调说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

于是有一些父母变得如履薄冰:

对孩子严厉,生怕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对孩子宽松,担心孩子缺少约束和强有力的引导,耽误了孩子的前途。

再加上经济差异和地域区别等很多既定的家庭条件,也让有些父母因为没能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而自责。


毋庸讳言,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妈妈。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常三省吾身。

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是,总觉得自己的耐心不够,脾气急躁,容易被一点儿小事(事后反思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点燃。

就像心理学中说的那样,我也试着去从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找答案,但是我小时候父母关系很好,家庭温馨。

而且现在想来,那时候我的父母对我付出了我现在难以想象的耐心和包容。

可是为什么我却不能像父母对我那样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呢?


正是如此,我常常觉得现在过分强调“原生家庭”的很多解读还是有误区。更有甚者把自己的缺点和自己的无能为力都归因于原生家庭。


直到我看到了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这样说的:“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突然就豁然开朗。

阿德勒说,你的生活模式,完全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与其他人、与以前发生过什么,都无关。这些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这就和弗洛伊德的“决定论”完全相悖,弗洛伊德说,人其实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你的命运由外界的设定决定。


     譬如,有人犯罪后再去追溯,发现他从小生活在缺爱的家庭。

弗洛伊德理论认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是不幸的童年毁了这个人,是原生家庭的错。

但是阿德勒不这么认为。阿德勒目的论认为这个人之所以性格偏激,是因为他主动“选择了”性格偏激。不幸的童年并不是借口。


显然,阿德勒的理论可以给我们努力改变自己的强大后盾。这个世界给我们什么,是我们决定不了的。但是怎么看待、怎么利用现有的资源,是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


根源还是在自己。


我也认真想了想,我的脾气容易被点燃,很多程度上源自自身的焦虑,担心因为我哪里做得不够好,从而影响孩子的发展。

于是时时处处注意,在不知不觉中,放大了很多小问题和小矛盾,进而导致自己更焦虑。

脾气越来越容易被点燃,自身又越来越焦虑,终于陷入了一个螺旋上升的焦虑环。

也是因为了解到这一点后,我开始着力在自身改变中。

让自己放松,试着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孩子,引导自己对孩子的小问题延迟处理,慢慢地坏脾气现象就缓解了很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阿德勒的,别再用“原生家庭”来绑架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