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习作课

图片发自App

写吧第一次“同听一节课,同写一节课”今日开启,宁超群执教五年级习作课。这是她在五年级五班上的第二节课,彼此不是不熟悉,是太不熟悉。

“我继续强调‘静’”

【当时】

师:这节课,我继续强调“静”,只要课堂不安静,我就会停下来,直到安静为止。

【回声】课伊始,宁老师很郑重地说出了这句话。我知道她和学生还不太熟悉,但这不妨碍她推行她的带班理念。这是家常公开课上,必然要做的事情。也许一些老师会舍去这句话,比如会说点鼓励的话,或者挑战的话,都无可厚非。但此时这里,宁老师表达的这句话奠定了课堂的基调。当然,这种“静”只是学生行为上的“静”,思维一定都是“活着的”。

“举手回应我,是对自己的负责”

【当时】

师:(一段引入后,先展示了几篇文章的结构,只见小标题,看不见内容,接着展示了两篇文章全貌,让学生快速浏览)看完之后,就举手,你们举手是对我的回应,也是对自己和别人的尊重。

(陆续有孩子看完之后举手)

师:我们继续看,仍然看完之后举手回应我。

【回声】课堂是大家的课堂,我们需要用一些约定来规范孩子们的行为,以此来推进课堂。但又最好用安静的方式来进行,举手是“无声的表态”。也许学生之前没有这种习惯,看了就看了,老师无法掌握进度。可是我想说的是对于举手的作用,宁老师将之做了很人文的处理:看似你是在回应老师,实则是对自己的负责,以及对别人的尊重。特别是后面两条,我看完了我举手,我没有看完就不举手,虽然不排除这当中有“模糊”的人,但那句“对自己负责”不断重复,再“模糊”的人也应该变得“明朗”起来。


图片发自App

“看得见的进步,是有掌声的”

【当时】

1.一学生发言认为《摘梨记》属于学霸级别,而另外的学生认为属于学神级别。请了一个学生发言,她说:“刚才那位同学认为小标题的三句话里没有声音,其实是有声音的,说的话也是声音啊。”宁老师说:“此处应该有掌声。因为有看得见的进步。”

2.同桌分享完毕,宁老师指定前面一桌的两人来分享,但两个孩子都不愿意,男生直接指着女生,意思是她分享,而女孩也纹丝不动。两人僵持不下,宁老师说:“机会是自己争取的,我只给5秒时间,如果都不愿意我们就另外选人了。1……”“1”刚说完,男孩就站了起来进行分享。分享完毕,宁老师说:“此处应该有掌声,说得很清晰,这是看得见的进步。”

【回声】大约在近20年前,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啪啪啪”的掌声,还伴随着“棒,棒,你真棒!”一直形成了一道最美丽的风景。近些年,才遭到诟病,因为没有“含金量”的掌声是有毒的。而在这里,掌声的动力是——看得见的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也需要为这些进步鼓掌,来得恰到好处。


图片发自App

其实,宁老师这节课上这样对学生的鼓励的语言有很多,比如让学生记住评价标准时说“闭上眼睛,你能出现几个就是几个”,没有压力,很自然地记住,当然是课件不断重复,也不断让学生说出这个标准,学生也就很快记住了。再比如在学生自由写完“小标题”时进行全班分享时,宁老师说“机会在自己争取的,只有10个机会哦”。下课时,学生有些闹哄哄,宁老师再次说“我要看见你们的安静”才能下课。当时,一位男孩笑着说:“我们要优雅地上厕所。”那语气,仿佛有些质疑这句话是否能做到:上厕所,能优雅吗?当然宁老师这句话是指在上厕所的路上优雅地行进。

这些“人文的”话渗透多了,孩子们自然才能成为“文明人”,这是我现在的看法。

这是一节作文课吗?应该算是。就是教给孩子们如何用耳朵进行习作,调查了一个课前说最怕写作文的孩子,她说这堂课是100分的话,她要给出99.99……的分数,她的同桌说她要给95分。问她还有哪5分可以提升,她笑着说不知道。

这是一节作文课吗?好像又不是,因为孩子们并没有真的写一段话呀。可是,且看下面三个学生的作文题目和小标题: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怎么样,你还觉得孩子们接下来要写这篇文章是难事吗?每一个小标题都是有画面感的,学生写起来是很快的。因为对于一些写作感到恐惧的孩子,就是不知道写什么,这样一搭框架,就很好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教学生写作就是教学生生活,就是教学生做人,应该是这个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节习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