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的社会,毋庸置疑教育资源是个日益不均衡的状况,不可能一夜之间重新分配,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追溯到源头呢?从家长提升意识开始。因为这个世界还存在一种不可估量不可买卖不可见的资源,不用花费大量的金钱给孩子报名兴趣班报辅导课买学区房,那就是父母的语言。
我们很多父母都是等到孩子的成绩上出现差距之后,才想着作为父母是不是需要做什么,比如给孩子请家教和购买更多的辅导作业,从来都是要去孩子去变反而忽略了我们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其实在孩子刚出生前,我们就要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样的父母。
儿童的语言当中有95%和父母保持一致,所以为什么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如果说父母粗话连篇,他们的孩子怎么可能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呢?这里给大家一个数据,9个月孩子之间就会出现差别,小学三年级的读写能力决定着以后可以上什么大学。
那么父母的语言与孩子成长到底有哪些关系呢?
一、数学空间概念。我们为什么会根深蒂固地认为男生的数学会比女生的好?这是因为小时候,父母对男孩的培养是玩积木或者跳格子数数等,而对女孩的培养是玩洋娃娃过家家等,发现没?女孩从小缺少数学或者空间方面的认识,潜移默化中造成了如今我们的认知偏差,因为历史上其实不乏出现过很多很优秀的女数学家。
二、终身成长,关于成长型思维。从小被大人夸你最棒你最聪明的小孩一般是固定化思维。怎么理解?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只会接受自己是最棒,一旦超出他们的预期,他们可能会陷入焦虑甚至不愿意再去尝试,因为他只愿意保留最初最完美的自己。而且一旦孩子更愿意相信他们是有天赋的,那他们更不愿意去努力去创新,这对于他们成长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我们作为家长,不能简单给予孩子你最棒你真有天赋的评价,而是要去评价孩子成功的过程。比如把“今天你琴弹得真棒。”改成“你今天的曲子听上去流畅了好多,妈妈很喜欢,说明昨天的练琴你是用了心的,继续加油哦。”
三、关于自律。有一个很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实验者告诉孩子们,只要能够坚持5分钟不吃面前的棉花糖,那他将会在5分钟之后再被奖励一颗棉花糖。有些孩子等不了两分钟就吃了,有些是把棉花糖拿起来舔舔再放回桌子上,而有几个孩子选择等待五分钟。而30年后那些可以坚持5分钟不去吃棉花糖的孩子,他们掌握了这个社会95%的资源以及财富。那么怎么来培养小孩自律?我们应该避免对孩子说命令式的语言而是要改成提示或者是选择的语言,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边界,选择并掌控他自己的人生。
四、关于道德,包括同理心同情心等。举个例子对孩子说“不要骗人”和“不要成为一个骗子”,孩子可能更多倾向于后者。因为孩子不愿意自己是个骗子的。所以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把动词变成名词,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去基于事情批评,而不是基于人格批评。
这边提供三个原则,以供大家去更好的和孩子进行沟通。
第1个原则是共同关注,也就是孩子关注什么,作为父母就去关注什么。例如,当你在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孩子去玩球了。那作为父母就要去关注他玩球的状态,把他的状态描述出来。“原来宝宝不喜欢绘本喜欢玩球啊,那宝宝知道这是什么形状吗?对,这是圆形的,看起来还有弹性会弹起来。”
第2个原则是充分交流,父母应该尽可能的去和孩子描述这个世界,描述生活中发生的林林总总,并且尽可能少说代词,比如“那里好美”改成“看有一栋高高的楼,它的颜色是灰色的,上面有灯闪亮亮的,是不是很漂亮?”同时还要进行脱离语境的谈话,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以及关联词的运用。假设如果出门后遇到一条狗会怎么样呀?孩子可能会回答我可能会跑开等等,所以家长可以尽可能去描述不是发生在眼前的事情,同时注意平等交流。
第3个原则是轮流谈话,与孩子进行充分的互动,而不是说一些封闭性的语言。把话题的绣球抛给孩子,帮助孩子发展发散性思维,培养乐于思考的习惯。
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幼儿园也不是重点小学,而是父母远不远跟他/她说丰富的科学的肯定的语言,帮助孩子去建立大脑神经元连接,因为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父母不要等到孩子上学花几十万买学区房去再改变。而是尽可能去充实自己去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