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被倾听的孩子:来,跟我讲一讲

  “自从遇见那只烦人的生物后,我的心情就很糟。首先是眼睛和头部,一旦视线离开他,就不知道他会做出什么事,因为他真的是一刻也停不下来。再来是喉咙与腹肌很痛,我还是第一次知道拉开嗓门叫肚子会很痛。接下来是脚,这家伙的脚虽然很短,闪躲的时候却是异常的快,害得我最近时常因为半夜小腿抽筋而醒来,可恶!肩膀也很酸痛,他是个身高只到我腰际的小矮子,却总是毫不客气地抬头看着我,我也只好配合他视线。接下来——接下来呢?”

——《最游记外传》金蝉

当我准备写和R之间的几件小事的时候,忽然想到了《最游记外传》开篇金蝉的这段自白。(ps:金蝉和悟空的相遇真是如樱花那般美丽到让人流下泪来的那种……)

R是一个四岁半的小男孩。他也是“一旦视线离开他,就不知道他会做出什么事,因为他真的是一刻也停不下来”。如果说他的淘气有时候让我无力,那么他的语言真的是经常让我惊讶。他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而且有丰富的知识,据他妈妈说他很喜欢看科教频道。他也喜欢阅读绘本——阅读时候的他最安静最认真。他可以头头是道地跟我讲蝌蚪吃什么,怎么变成青蛙,以至于我都要怀疑我是不是个伪理科生,哈哈~~

因为他的这些兴趣爱好——或者其实也可以说自然天性——所以看到水坑的时候他要踩,看到蝴蝶他会跑去追,一条毛毛虫他可以观察半天,一片叶子也能让他挪不动脚步。而这对于他要遵守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来说,就遇到了困难。当小朋友们排队去户外活动的时候,他可能自己跑走看池塘里的小蝌蚪;当老师召集小朋友们回教室的时候,他可能还在用水洗他收集的石子。叫他回来,和叫他安静坐着听课一样,是个难题。他的语言发展很好,但是情绪发展是相对滞后的,他很情绪化,自控力弱。他哭闹起来,力量又很大——我想那力量来源于情绪的冲动,他不是不能控制力度,而是无法控制情绪。

总之,他常常令老师感到头疼。有一次,老师正在讲某种植物,他接过老师的话开始自说自话讲个不停,老师不客气地打断了他——当然,老师要顾及课堂秩序和大多数儿童,而在那一刻,我忽然有些理解这个孩子了……通过和同事的沟通、观察家长与他的互动方式,我更加确信这是一个未被倾听的孩子,至少是一个未被充分倾听的孩子。

他的爸爸自身还像一个未长大的孩子,常常沉溺于打游戏,很少陪儿子玩。奶奶和妈妈之间的婆媳关系不好,奶奶又比较强势,在家庭中似乎没有多少妈妈说话的空间。当然,这整家人也没有坐下来听一个孩子吧啦吧啦说话的氛围。到了学校呢,老师们要兼顾十几个幼儿,也不可能只听他一个人要说什么。

于是,我决定,尽我的可能,听听这个孩子……

有一天上午,回班的时间到了,其他孩子都排队去换鞋了,他还在草丛边。我知道重复喊他的名字是没有用的,而如果走过去强制拉走他,那么接下来很可能是一场情绪大战。我可不想那样。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在于,对幼儿来说,习得了什么知识是次要的,感受经历了什么样的情绪情感这才是会塑造他的人格的重要因素,或者说情绪记忆是先于知识记忆的。(成人世界里也是这样。)所以,我走向他,没有说必须回教室这类的话——我也相信他其实听到了老师刚才说的额话——只是问他在看什么。他告诉我他刚刚看到了一只小猫。“小猫呢?”“它跑走了。”“啊,它是吓跑了吗?”“可能吧。”这时候我已经拉起了他的手。“你跟我讲讲那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猫吧。”于是,我们一边走回去,他一边向我讲小猫——而且,他完全没有哭闹说自己不会换鞋(这是他有时候会用的“伎俩”之一),他自己一边穿鞋,一边回答我问他的猫都可能有哪些颜色的问题。然后,我们就愉快地聊着天上楼了……

还是某天户外活动要回班的时候,我看到他一个人在某处坐着。他走去那里坐下的时候我也看见了,大约是因为在沙坑里和小朋友之间发生了小冲突,他可能是生闷气呢。但我想他是需要一个人呆一会儿,当时便未去打扰他。但这会儿,我们得走了。我走到他跟前,他已经摆出一副要大闹情绪的架势。我拉的手腕让他起来的时候,他大吼“疼!放开我!”当然我并未用力,这是他在之前的关系形成了又一种模式。于是我说:“我没有用力。你真的很疼吗?”然后我接着说,“我看到你不高兴了。你可以跟我讲讲发生什么了吗?我们一边走,你一边讲给我听,好不好?”实际上有点儿出乎我意料的,他没有闹,就这样借着我的力站起来了,开始跟我讲刚才发生的事。但他也没讲清楚是怎么了,两句话之后就变成说“我刚才看见了一只蜗牛”。于是我们开始讨论蜗牛的黏液、蜗牛的壳、蜗牛的触角和眼睛。再一次,我们在平静地氛围中fixed the problem,他欢快地迈上了楼梯。

第三件小事是发生在教室里。由于天气炎热,孩子们在室内游戏。某一刻,我抬头,看到他在拿着玩具打另一个男孩。前一天下午,他刚因为动手打到其他小朋友而被老师狠狠地教育了一顿。老师说既然你管不住自己的手就让我帮你管着,因此而紧紧握着他的手不放开,当时又正值吃晚餐和离校时间,他和我的同事争执着、哭闹着,僵持纠缠了好半天。而我也不想重复这样的场景。我请他过来,坐在我旁边的小椅子上。

我:你知道我为什么叫你过来吗?

R(小声地):不知道。(当然他是知道的。所以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眼睛没看着我。而我也没强制要求他必须用眼睛看着我。另外,说“我不知道”、“我不会”、“我做不到”也是他的一种“手段”。)

我:你想想。

R:我打人了。

我:那你能跟我说说你为什么打他吗?

R:我不想玩水管了,他还要让我玩。

我:哦,是这样啊。那我觉得,你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告诉他你不想玩了。你可以用嘴巴说话,这样告诉他。

R(有点儿情绪):我说了。他还是……

我:他还是要求你玩,你就生气了?

R:嗯。

我:那好吧,如果以后再发生这样的情况,你可以告诉老师。好吗?不管怎么样,动人打人都是不合适的。你自己觉得这样做对吗?

R:不对。(很多事情,孩子自己知道的,并不需要我们打人在那儿摆一堆大道理。)

我:那现在你在这儿坐一会儿吧。(R起来要走,我拉住了他的手。)

R(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我不要坐在这儿!我手疼!放开我!

我(暂未松开他的手,主要是怕他情绪失控,但是我松了一些力量,笑着说):我根本没用力,你喊什么疼呀!(然后解释)我让你坐在这儿休息一会儿,是因为你刚才说你不想玩游戏了呀。

R(情绪稍微降低了一些):我现在想玩儿了!

我:那好吧,你先坐下来,我也会松开你的手。(我松开他的手,他坐下来。)我们先说清楚,应该怎么跟小朋友玩?

R(已经不闹情绪了):要一起玩。

我:还有吗?

R:还有不能打人。

我(笑):你看,你都知道嘛!那你自己能不能做到?

R:能。

我:好,去吧。

后来的二十分钟左右,我看到他并未再和其他小朋友起身体上的冲突。至少在这一时段里来说,我想我们又一种非对抗、非“暴力”的方式面对和解决了问题。

这只是我和R的故事片段。实际上,在现实中,存在着很多未被倾听的孩子。大人(包括教师)可能经常对孩子说“看着我,听我说!”只是当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否真正地看见了这个孩子,真正地听他说些什么。大人总是会要求孩子“听话”,反过来,大人有没有听孩子的话呢?

我又想到《窗边的小豆豆》里小豆豆和小林校长的初次相遇。那位愿意并且能够放下自己倾听孩子的先生,是我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未被倾听的孩子:来,跟我讲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