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伴读分享:深入了解清明节

【清明的由来】

“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明因此得名。

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

清明节是作为节气的清明与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及寒食三个时节的组合。寒食需扫墓祭祖,上巳有出游踏青,而融合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为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兼合游春踏青等活动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因此,清明既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也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

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

一候,桐始华。三春之景到清明时盛极而衰,桐花是这一场盛衰的见证。“叶重碧云片,花簇紫霞英。”可惜绚烂已近暗澹,去来又是经年。

二候,田鼠化为鹌。鹌为鹌鹑类小鸟,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古人认为,阳气兴盛,阴物化为阳物。

三候,虹始见。新雨过后,天地清明,第一道彩虹的两端,是等待与被等待的距离。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

“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清明之后,墙头风急数枝空,满溪红片向东流,该是惜春时节了。

【清明习俗活动】

一、祭扫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二、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代的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四、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过去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五、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汉代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唐代荡秋千十分流行,并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六、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七、插柳、射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八、食俗:吃青团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