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星期天的第84篇(171389字)
第一课
1.判断一个技术是不是伪需求,需要看它是不是符合“更少的能量传递、处理和存储更多信息这个商业发展的轴心趋势”。(质效提高)
2.判断一个技术爆发的时间点是否到来了,要看它的预先要求是否满足,以及潜在的市场是否足够大。同时,很多东西,我们不仅要看好不好,还要看贵不贵。
第二课
在一个商业环境中优化得非常适应环境的公司基因,很难在另一个生态环境重新适应和发展。
第三课
巨大规模的市场机会,关键在于网络的融合(计算机互联网行业和通讯行业的融合),但不具有太多技术含量的所谓智能硬件其实不值钱,机会仍然是智能化和以信息的使用换取能量的节省。
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产品没有机会,系统级的创新才有。因为系统的表现不等于部分之和,只有那些有本事做到整体大于部分和的企业,才能在系统这个层面赢得竞争力。
第四课
未来5g应用领域
美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Verizon把5G的应用概括为了八大模块,它们分别是:
1.节能
2.(人的)跟踪
3.移动大数据
4.IoT
5.实时服务
6.商业系统升级
7.高速网络应用
8.高可靠性网络应用
第五课
三个特点判断5G技术的真伪:
宽带大、速度快;
还需要做到高可靠、低时延连接,
支撑海量并发设备。
满足了这三条才是真的5G,还要特别说明的是,测试的结果和商业运行的结果是两回事,我们能够得到的是后者,因此要谨防别人用5G炒作,自己上当受骗。
第六课
5G的三个根本性原则,就是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超可靠低时延(uRLLC),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三大特征,即高速、低时延和海量设备)。第一个是今天人们常说的高速,第二个是我们前天说到的稳定性和实时性,第三个是专门为万物互联准备的。
第七课
* 我们分析了VR难以市场化的原因,除了数据处理的速度,传输的速度要求很高外,还需要可穿戴式设备跟上。5G解决了一个问题,另外两个问题还没有解决。
* 我们分析了3D全息成像技术的前景,我们用这个产品来说明增加网络速度的必要性,也说明当技术进步之后,可能带来原来想不到的应用。
* 5G让人与人之间物理连接的带宽增加,如果人们在未来想要增加独立性,而不是依附在某个社会组织中,还需要增加虚拟连接的带宽。
第八课
未来科技发展的总趋势是,用更少的能量传输、处理和存储更多的信息。
加餐 《浪潮之巅》前言
适应比预测更重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了解过去和现在,熟悉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律,培养正确的做事方法,适应未来的变化和挑战。
加餐及答疑
1.关于基站的辐射问题:
接收端能量的衰减是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辐射和距离成反比,距离越近衰减得越快),因此管辖半径100米的基站的发射功率只需要是管辖半径1公里基站的1/100就够了。这样靠近基站反而会更安全,远离基站的地区,也不会因为周围基站密度高而变得不安全。
2.鸿蒙系统
鸿蒙的定位有些问题。
* 如果是手机操作系统,基于安卓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已经形成,要想取代非常困难(今天的安卓和iOS操作系统将驱动硬件的程序装进了内核。也就是说硬件厂家要驱动硬件需要操作系统的配合)。让鸿蒙取代安卓,就需要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和现在的安卓并行。与其走这条路,华为还不如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好,让整个生态系统对自己有依赖性呢。
* 如果将鸿蒙用于IoT,也有问题,因为它在设计时并不是针对IoT设备的。
* 媒体宣传的所谓能够在手机、IoT、智能汽车等一大堆地方都适用,更是不太靠谱的事情,因为在计算机发展的历史上这样的努力从来没有成功过。
技术的先进性——微内核,并没有得到验证。虽然微内核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但损失了效率。华为为了提高效率,又放弃了安卓平台使用的Java虚拟机,改用过去微软时代的编译方式。这样看似把效率找回来了,但是应用软件的开发变得非常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