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孝?色难。

听樊登讲论语,几乎每一则论语都能引发我的反思,每一则短短的话语,经过攀登老师的讲解后,我都可以在身边找到真人真事,以佐证论语的博大和孔夫子的伟大!感叹论语从春秋时期流传至今,还能在2500年后的今天,一针见血地指导我们的生活。

这几天一边学着,一边找身边活生生的例子,跟玩游戏一样,也跟着魔了似的。

今天学的这句“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an),曾是以为孝乎?”,让我忍不住要写下自己的感受。

这一句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的学生子夏问老师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最难。遇到事情时,年轻人帮老人去做;有食物时,请年长的人享用,仅仅这样就算是尽孝了吗?

很明显,孔子认为的孝道,“和颜悦色”为最好。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长者,做到了“和颜悦色”,那就是孝道了。

樊登老师在讲解这句话时,举了一个护士招考的例子,题目是这样的:有一名医患,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言语,不能行走,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除了偶尔会爬外,随时可能会有暴力,请问该怎么护理?

所有参考人员几乎都瞠目结舌,纷纷表示这样的人没办法正常护理。当主考官最后说“这是一个1岁大的婴儿”时,所有的参考人员又纷纷表示护理婴儿那太简单了。

这个例子说明相比较于成人或者老人,人们更喜欢和孩子打交道,因为孩子不仅可爱,还代表着希望,老人则完全相反,人老了往往代表的是绝望。

除了这个例子,樊登老师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一个年迈的父亲问他成年的儿子“那是什么”,儿子回答“是飞艇”,过了一会儿父亲又问“那是什么”,儿子有点不悦地回答说“是飞艇”,过了一会儿父亲又问“那是什么”,儿子非常不耐烦地说“是飞艇”……

父亲说:你小的时候,曾问过我“那是什么”,我告诉你“那是一朵花”,连续回答了七遍。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生活中很多子女对自己的父母缺乏耐心,当父母问子女一个问题超过三遍时,子女就会翻脸,不会去想自己小时候因同一个问题会缠着父母问过多少遍。

我曾经对自己的父母在言语和态度上也很“暴力”,以为自己长大了、上班了、挣钱了,比父母能干了,觉得父母的行为欠缺了,遇到自己认为父母做的事情不对时,就会对父母拉脸子甚至大声指责。

有一次出门,已经坐上了出租车,父亲却称忘记带东西了,我急躁地指责了父亲!父亲当时很生气,既严厉又伤心地说:我是你的爸爸,有什么事不能好好说,非要这样吼我?

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孝,明白自己就算给父母再多钱、给他们再多物质,如果言语态度上不恭敬,那都不能算是孝顺。那是十几年前的事,至今想起来我都悔不当初!

从那件事情以后,不管父母做了什么让我觉得不爽的事情,我都能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就算是指出父母不对的地方,也是笑着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再也不会拉着脸大喊小叫了。

母亲六十多岁来帮我带孩子的时候,我教她学智能手机,母亲总是前面学后面忘记,今天记得明天又忘记。母亲连问几次后自己有些自卑,称不想再学了,我则总是笑着鼓励她“很简单的,多操作几次就记住了,忘记了就随时问我,我不烦的”。

在我和颜悦色耐心地教授下,只读了几年小学的母亲把智能手机玩儿得贼好,微信聊天、线上支付、红包转账、朋友圈……很多同龄老太太不会的东西,母亲都会,母亲每次用手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总是骄傲得像个孩子。

提到用智能手机这事儿,母亲总是特别感谢我,总是表扬我有耐心,还感叹说:如果我问你的时候,你爱理不理,或者不耐烦,或者发脾气,哪怕叹过一口气,后来就算你心情好的时候想教我,我也懒得学了。

现在的成年人,特别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疼爱,加上平时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大,回到家里可能连话都不想说,面对父母帮我们的一切也视为理所当然,父母问一些事情或者发表一些意见时,会觉得父母唠叨、父母健忘,在言语和态度上难免会表现出一些“难色”,殊不知,这恰恰是最伤父母的表现。

对父母长者,“色难”是实情,可不能因为难,咱们就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管,而是应该好好修炼自己,当面对父母心情烦躁时,就多想想“那是一朵花,我回答了你7遍”吧,父母养我们长大有太多的不容易,而年老后的他们,只不过是要求我们“和颜悦色”

色难,说其难,难于上青天,说其易,易于玩平板。就看每个做子女的成年人怎么选择了,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获得子女的和颜悦色!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是孝?色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