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感觉身边的世界都安静了

图片来源:我的手机摄影作品

1.

来杭州上学已经一个月了。

在这一个月当中,最大的感受是:每个人多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搭建的一套价值体系生活、做事、交友。

就我身边的情况而言,很鲜明的一点是,现在研究生的课程都是大班化教学,每节课都是几个专业一起上。比如我是文艺学专业的学生,和我一起上课的一般是古典文献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的学生。

当这节课讲的是现当代文学的知识时,我们其他几个专业的学生也要一起听。在这个听的过程中,就会看出每个专业都有自己领域内的一套研究前沿、研究方法、研究准则。

有些是每个专业相通的,但是越往深入去探究,涉及的知识就越精细、越专业化,每个专业的区分度就会越明显。

这是从学科角度来讲的。

如果从研究方法、研究思维角度来看,在上课的时候会发现,也许同是从事文学批评的老师,他们的研究方法、思维都不一样,甚至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

当你去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去接受不同观点的教育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和而不同

在这个吸收与消化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将不同的观点融会贯通,甚至有所取舍,直至最后也能形成自己稳固的知识体系。

我想,知识上如此。放到更广阔的视野,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都是按照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去为人处世。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建立自己稳固的认知结构、价值体系,那么就很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淖中,甚至被别人忽悠。

2.

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年轻人对生活、对自己的人生会时不时充满各种迷茫、焦虑、不安。

每天除了休息日或者短暂的节假日,不是上班就是下班,好像感觉日子逐渐被模式化,一眼就望到了头。

所以,现代社会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愿意老老实实地上班,甚至每隔一段时间,人就会感觉失去了奋斗的意义。

而此时,身边的亲戚家人都会不断地给你输入一个模式化的程序:你要做什么,你不要做什么

毕业之后,亲戚家人会告诉你,你要找一个安安稳稳的工作,不要没事瞎折腾。

等你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亲戚家人会催着你,你要找一个合适的对象,结婚生子,建立自己的家庭。

等你有了一个孩子,亲戚家人会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你,以后生活要多为孩子想一点,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而当你想要辞职去做自己想要尝试的事业时,当你还期望继续等待爱情时,当你还想要年轻任性一次时,你在他们的眼中就是一个很不靠谱的人。

3.

我们的身边时时刻刻都充满各种声音,去以一种过来人的身份指导你在每个阶段应该做什么。

当你一旦尝试打破那个既定的框架,就会受到质疑与不屑。

而如果此时,你没有一往无前的勇气,没有坚定不移的决心,是很难坚守最初的那份渴望。

事实上,很多人自己都没有将自己的生命活明白,却偏偏喜欢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

与此同时,又有那么多年轻人,甘愿接受这样的指点。

4.

可是,我不愿意呀。

我记得,专科毕业那年暑假,亲戚们都在背后劝我家人别给我读书了。(当时我已经拿到上本科的录取通知书)

理由是:我,一个女孩子家的,迟早是要嫁人的,不如趁这几年工作替家里赚一些钱。

记得那年暑假,我刚打暑假工回来,去舅舅家看外爹。屁股还没有坐热乎,外爹就问我,如果你现在不上学,一个月能拿多少工资。

我说,大概3000出头一点点。

外爹觉得一个月3000多的工资也是可以的。早点下来挣钱还可以替家里减轻点负担,舅妈也在一旁煽动我别读书了。

后来,我才知道亲戚们大都是这样想的。

我不甘心呀,只有我知道我不只是在读书,而是在为自己争取一个更好的生活。

可能当时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未定的。但只有我自己清楚,我能够走什么样的路,我又适合走什么样的路。

所以,我在本科拼命读书、听课;之后选择考研,为自己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

这个时代相比较过去,已经不太相信,仅仅凭读书就能改变什么。更多的是认为,读书上学之后还是要工作,况且人生的路又不是只有读书这一条。

对的,这是普遍的大多数人的想法。

但我想说的是,路有千千万万条,但往往适合你的只有那么几条甚至一条。

而能够决定走哪条路的,只有你自己,也唯独只有你自己有这个权利,有这个资格决定自己怎样去选择。

5.

前几天,同专业的一男生问我,为什么我总是在校园里一个人。他经常看见我一个去图书馆、一个人晚上从图书馆回宿舍,一个人去吃饭。

我说,一个人挺好的。

没有多说什么。

他可能认为,一个女生独来独往很孤单。

但只有我自己明白,我不过是按自己想要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读书学习,有质量地度过这来自不易的三年求学光阴。

我懂我自己,就足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自己,感觉身边的世界都安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