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非借不能读也

清代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二十二《黄生借书说》中有一段借书的故事,原文是这样的: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藏焉,日:“姑俟异日观”云尔。

意思是说: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我把书交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的人吗?

七略、四库,是天子的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

那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的书,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

其余像祖辈和父辈积藏书籍,而子辈和孙辈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

不只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

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还,就忧惧的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够再看到它了”

如果已经被我所拥有,一定会把它捆绑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暂且等到日后再看吧。”如此而已。

其实这个故事简单来说就是只有借来的书自己才会抓紧去读,才会有时间的紧迫感。

因为担心别人让你还书,或者本身借书就有期限。

而自己原本就拥有的书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了,你会认为随时或者以后有闲时间了都可以去读。

可是呢大多数人往往会束之高阁,很久也不去看它。失去了购买它的初衷和意义。

我也是这样的人,尤其是今天,我深有体会。

因为去年买了一个课程快要到期了,这一个月来在心里暗暗发誓再回看一遍。

结果呢,打开APP一看,无法看回放了。心里隐隐有些轻松也有些郁闷。

轻松的是看不成了,不怨我,是平台的问题,有一种不是我不想看,不愿意看,而是平台不给力,责任是别人的感觉。

郁闷是我花了钱了,没学成呢,结果看不成回放,到期就失效看不成了。

最后想尽办法跟平台客服沟通。终于联系上了,客服给查询了一下,说,因为调整,把那位老师的课转移到另一个APP上了,建议我按要求操作,下载登录那个APP。

并且告诉我,为了表示歉意,给用户进行了延期处理,最高延长两年时间。

这可真是意外之喜!

我赶紧按要求操作完毕,发现真的延期了,延长到2024年5月,这可真是太让人惊喜了!

但是惊喜过后,我发现内心的那种时间紧迫感消失了,觉得时间还长,等忙过这阵子再去学习吧。

你看,这不就跟上面借书的故事蕴含的道理相似吗?

还有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为什么一拖再拖,就是因为没有时间紧迫感,觉得来日方长,以后闲了再做。

一旦有了这个想法,那这件事只要不够重要不够紧急,我们是永远不会做它的。

因为这个“闲了”永远也不会有。即使有了,也会去追逐其它新鲜的东西,从而让这个“闲了的时间”消磨殆尽。

那该怎么办呢?

最好的办法是想到了就去做。实在没空做,就给自己定一个期限。

比如我每天的日更,我当天必须完成。哪怕有时候实在没有灵感,我也打开先写几句话放在那里,然后去忙其他的事情。

最后有灵感了再回来接着写,所谓就是先完成再完美嘛!但是大部分时候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反而开了头之后,写着写着就停不下来了。

所以,人得学会给自己定个期限,就像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一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非借不能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