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相处,改变彼此命运的途辙
孔子在《礼记》中提到“教学相长”的观点,原文是“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然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连中国的《语文课||》第二部分,书中第57至136页,从师生双方角度,阐述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交往”中,如何创造与生成,如何彼此唤醒、改变和成就对方,如何提升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因教师这个职业既灵且美》中作者提出“独立地面对并解构一篇课文,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职业之始与必由之路。”他以自己备《范爱农》一课说起,从茫然无序到拓展阅读鲁迅作品,直到豁然开朗的时刻,那是把教材揉碎了再重建的过程,整合与叠加。
学生想要欣赏到的富丽堂皇的建筑,钥匙就在老师手里。教师对作家作品驾轻就熟,方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作者分析研究教材教法,“我不厌弃分数,也不鄙视分数,我利用分数。”他认为“语文。绝不仅仅是个知识系统,它还是一个能力系统,更是一个情感系统、思维系统、生命系统。”所以,语文的差异,绝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差异,即是长知识、增能力,更是通思维、厚情怀、练人生、成境界。
“为词语流泪,说明他的血液曾经融化过汉字当中芳香高贵的成分。”这是作家鲍尔吉·原野说的。以方法为抓手,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导向,作者用生命践行生命,雕琢学生。用生命感悟教师,丰富教师自我生命的质地。他以自己的践行实现了学生高分、高能和高智的有机统一。
这样的教育,最核心的一点是教师也活出个样给学生看。教学过程寻觅优美的生命弧度与启人思考的生命探索,就是拾起心理世界与精神世界里的旧山河。师生在这种高质量的融入中彼此改变命运的“途辙”。
《教育就是在精神的领域诞生故事》里作者讲述自己带普通班的故事,他分析学生间的差异,不仅是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与学习相关的考查指标,也表现在生命成长方面的差异。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就是促进他内部世界的不断体认与发展。他把人的成长概括为“一个肉体的、物质的、现实的、受局限的我,经了努力、磨砺、体悟、思考,掂着脚跳着高,逐渐与那个越来越清晰的、心灵的、精神的、觉解里的、自由的、身体内部的我相遇。”
鉴于此,教师对于所谓的“差学生”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帮助他完成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与学生认认真真、充分有效地过好精神生活。需要抓住学习与生活过程中一星半点的心灵微光与精神闪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生命的成长与强大,为他们输入强大的成长密码。
在这样的师生交往中,语文不再是一个负担,是一个乐,教师在学生心中播下语文学习态度和生命样式的种子,引导学生将平淡的生活,漾成涌动的细涛微澜,丰富情感和幸福的层次,在阅读与写作,获得生命的感悟,激活内心世界。
《语文的眼光》中作者写如何引导学生不沉迷游戏,他认为生命有大精彩和大过瘾,“辽远的世界待我们去发现,无边的广大等我们去认识。这等精彩岂是固守一隅、小小的一角荧屏、一方鼠标所能代替与包容的?同学们爱思考、爱阅读、爱人类、爱世界吧!无限的精彩正耐心地等着优秀的人去感受他。”让学生自觉地向往美好走向美好。
语文的眼光是活泼的。语文的眼光不挑剔,很暖和。语文的眼光就是让人的心亮堂起来。具有这样的眼光的老师,不放弃任何学生,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去辅助生命的每一次转弯,呵暖生命的每一处凄凉。”他相信只要给予关注和引导,“每一个生命都有跳荡蓬勃、提升变化的希望。”
语文的眼光成就教育无数的魅惑,将教师“旋”进来,不知不觉就是一生。
《脑际有星河宇宙,笔底涌万顷波涛》一文中他告诉学生“一个发达文明的现代国家,发达的不仅仅是科技,富裕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而是安和、丰富、高贵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状态。”《诗,已向孩子们发出了生命的请柬》不科学与诗是近亲,是能够给人生趣味和眼光,涵养我们的精神,教会我们真正的写作。
《文字离我们究竟有多远》中,作者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深掩在文字背后的宏大幽曲的心灵世界,透过文字捕捉感受世间万象,感受书中人物心灵的风暴。体会作者每一份真诚的倾吐和表达。《美,或许更需要我们真诚的帮助》里,作者面对想染金发的九岁女儿,联想到每常常是客观标准下的主观依从,想到经济状况,发达程度都会躲在背后对看似客观的美形成干预与影响。想到人的外表离不开人的精气神和内在底蕴的支持。告诉女儿奥黛丽赫本的名言“若要优美的嘴唇,就要讲亲切的话;若要可爱的眼睛,就要看到别人的好处;若要苗条的身材,就要把你的食物分享给饥饿的人;若要美丽的秀发,在于每天有孩子的手指穿过它;若要优雅的姿态,走路时要记住,行人不只你一个。”美不是孤立的存在,美诞生在修养品性里,诞生在心里要一直存有别人的意识里。
为了这美好的相遇,作者《让学生给自己留作业。》《让学生带着光环去做事》让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成长。
《教师节里的话》一位快退休的老教师颇为凄凉地描述一届一届的学生“在万众趋利的社会中,老师不过是学生作片刻之留的山野间一座小小简陋的车站,他们在你这里加些水,再放放气,然后便载着他们的梦想,转动着它们火红的轮子,头也不回地向远方开去。越是好学生越是这样。”作者不认同,他想做个有特色的车站和码头。“停靠”是相互认同,相互默契,彼此欣赏。车是站之魂,站是胆。这“停靠”是两种生命相交相融的一道隽永的风景。“出站”是老师振臂的呐喊,破纸的雄篇。何等潇洒自信,何等诗意盎然。
《涓涓与涛涛,其实来均来自内心的检省》一文以给初中生讲《我的信念》一文阐述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是如何影响读与写的。他建议师生挣脱排除许多外在的影响与塑造,通过内心一步步觉醒,慢慢找到与作者、,自己相遇的道路。
“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读者,凭借自我的体悟与学养、敏感与多思。让自己与好书充分地碰撞与交融起来。他踏着书中的节奏与自己心底的音乐,将阅读汇成心海中的涓涓与涛涛。”阅读就是要从自己的生命真实里诞生内容。阅读中的内心检省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具有建设生命、修复生命的重要作用。
作者也提到了写作,他认为,写作让奔泻不停抑或杂乱匆忙的生命产生了一种驻留、一种斟酌、一种回眸、一种期盼、一种眺望、一种沉入、一种转身、一种再塑……可以说没有自我生命中真实的自我检省,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很有可能只是在难以摆脱的别人或社会化的腔子里表达。他建议学生每一文出,必求有过人之处,要求学生能将笔深深地指向自己的内心,写出自己生命里独一无二的体验与思考。
原创文章,转载须经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