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都600岁了,你还不去看看吗?

​ 

故宫600岁了,就在今年。


从1420年建成的那天起,故宫,就意味着“不是人间寻常物”。

直到2020年的今天,600年岁月的加持,依然让故宫“神秘如从天上来”。


作为宫殿,皇权集中的紫禁城,绝对有分量,让每个人心头为之一颤。

作为文物,600岁的故宫,也足够有价值,让每个中国人去亲近它。


当然,能轻易读懂的,就不叫做「故宫」。


那么故宫,到底是什么样儿的?



|一座紫禁城,半部中国史。

所有伟大事物的诞生,都绝非一朝一夕。同样,所有伟大事物的诞生,也都离不开伟大的人。


明成祖朱棣,就是这样一个野心勃勃之人。为了完成自己的迁都大业,他要在北京复制出一座“南京故宫”。当然,如果仅仅是复制,便称不上“野心勃勃”。


在他的诏令之下,光是建造的前期准备,就花了11年。而后,动用了十万工匠、百万夫役,且耗银无数。


于是,1420年,北京这座“枕居庸关,西靠太行山,东连山海关,南俯中原,沃野千里”的都城之中,一座壮丽的宫殿拔地而起——紫禁城建成。

因为天帝住在紫微宫,又因此处为常人之禁地,故称作「紫禁城」。



三大殿,后三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余间。


这不是复制,是妥妥的超越。


此后的500多年间,偌大的紫禁城,陪伴过两朝、24帝的成长,无数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在此地轮番上演,就像是历史活剧舞台的中心,尔虞我诈,龙争虎斗,好不精彩。


紫禁城,也在火灾、重建、轰炸、破败、修复中不断变换着模样。直到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禁,次年,「故宫博物院」成立,这个时候的紫禁城,才被我们称呼为「故宫」。



没有一座建筑像故宫,哪怕我们放眼全世界。


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和俄罗斯克里姆林宫,都不曾比得上中国的故宫。


因为故宫,是活着的中国史。


尽管时间已过去600年,但我们却从未与历史相距甚远。只要你愿意,并且走进故宫,便能与历史撞个满怀。


殿外,虽沧海桑田,殿内,时间仿佛凝固,空气流动得也似乎更加缓慢。


一切看起来,虽然已沉没百年,但如果你仔细感受,先人的脚步仿佛还有回音,香火似乎还在棚顶间萦绕。这里的一切,并未被时间稀释。这里的每件文物,都仿佛会说话。



1933年故宫文物南迁时,民国政府发表了这样一段声明:“故宫文物是数千年来的文化结晶,不能减少也不可能增加。倘若国家灭亡,国家仍有希望再次复兴,但是文化灭亡,将无再度恢复的可能。”


这里,有中国历朝历代,最精华的文物和艺术品。稀世珍宝、名家大作、孤本绝迹……自1925年成立至今,故宫博物院已有180多万件珍贵馆藏。这里的建筑和艺术成就,是中国人的无尽宝藏和精神力量。


千百年来,时光荏苒,沧桑巨变,只有紫禁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无法逾越的精神高地,为我们心中对美的幻想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梦境。


当文化扎根,成为我们的自觉,我们才有底气定义我们自己。



|故宫,是一种美学。

当我们提起故宫,伴随着心底油然而生的庄严感之外,我们还应该有一种意识:


故宫,应该成为我们美学之启蒙。


道家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那么神秘威严的故宫,到底美在哪?


其一,红黄颜色。


颜色之于古人,是敏感又挑剔的。它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大多热烈高贵。也是雅致的情趣,所以时常又清冷纯粹。


都说帝王之都,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只比天宫少了半间。而红,黄,是整个故宫最常见的颜色。


因为五行认为,黄色居中,代表国家,而火能生土,示兴旺发达之意。


于是,故宫里的9999间房屋,大部分都是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平面布局,立体效果,皆富丽堂皇,庄严和谐,为世上罕见。



还有少数颜色,都是按照阶级和规矩有所区分。如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


溥仪在他的《我的前半生》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每当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脑子里便浮起一层色,琉璃瓦顶是的,轿子是的,椅垫子是的,衣服帽子的里面、腰上系的带子、吃饭喝茶的瓷制碗碟、包盖稀饭锅子的棉套、裹书的包袱皮、窗帘、马缰……无一不是黄的。这种独家占有的所谓明黄色,从小把我「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埋进了我的心底,给了我与众不同的‘天性’。”


因此,当他看见他的二弟溥杰的袖口里、衣里是黄色时,便立刻沉下脸来,训斥说:“这是明黄,不该你使的!



其二,木质建筑。


木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


故宫里的木头,可绝非平常的木头,而是珍贵的金丝楠木、杉木、桧木。


而一块上好的木头,至少需要生长200年以上,也必须做到“水不能浸,蚁不能穴”,还要从深山转运到河道,顺长江转运到淮河,再顺运河或者出海运到塘沽,最后送至北京,才能成为故宫里一颗光荣的顶梁柱。


这还不算,如此参天巨木,最少运送了三万五千根。就拿太和殿来说,使用直径一米的金丝楠木就多达72根,实在是惊人的奇迹。


时至今日,养心殿的大木构建,依旧保留了很多建成初期的明代特征,不管从哪个角度审视,都沉毅,而且壮观。




其三,榫卯、斗拱。


如果说,故宫千年屹立不倒的秘密当中,有三分之一是因为不易腐烂的木头,还有三分之二,必然要归功于榫卯与斗拱。


不用一颗钉子,不用一滴粘合剂,就是榫卯的秘密。


凸起来,是榫头,凹下去,是榫眼。不用钉子,不用榔头,只需遵循力学原理,将这一凹一凸组合,就能成为一个完整的零部件,不易腐蚀,又方便拆卸,但依然坚固得如同顽石。


俗话说,“榫卯万年牢”,而与这榫卯相互配合的,就是斗拱。繁复杂乱的拼接,左右对称的样式,斗拱一直遵循着“形每万变,神唯守一”的规律。


它上承屋顶,下接立柱,可以说是顶天立地。在它的起承转合之下,压力被分走不少,但整体建筑,却松而不散,稳稳当当。


600多年间,紫禁城少说也经历了200多次地震,但每一次都能逢凶化吉,屹立不倒,榫卯与斗拱俩兄弟,功不可没。


木构天工,榫卯相连,斗拱协作,实为古人智慧之大美。



|全世界都在为你庆生


每年,1000多万人来这里参观,见证中华之美。今年,故宫过600岁生日,彰显岁月的力量。


《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热播、彩妆与联名等文创热卖、“紫禁城里过大年”、“紫禁城上元之夜”等活动大热……


背负盛名的故宫,不仅从未老过,反而越来越年轻了,她挑开自己神秘庄严的面纱,与大众打成一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IP。


尽管被一些人诟病,但如果,「优秀的传统文化」,能逐渐被年轻人接受,应该是一件不错的事儿。




关于故宫,有人这么形容:


小时候,故宫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庄严在那头。长大后,故宫是一集集电视剧。我在外头,皇阿玛在里头。而现在,故宫是一个不锁门的保险柜。我在外头,文物在里头。


骆宾王也曾说:“未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但在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眼里,只是希望:“我们会坚定不移地贯彻‘让文物活起来’的思想,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如果你没去过故宫,我真诚地建议你啊,此生一定是要去的。但一次呢,肯定是不太够的,必定是要再去几次的。如果你去过很多次了,我也还是建议你,再多去几次吧。


因为这座承载了中国人历史、审美与精神的宫殿,你是永远也看不厌的。


文|Rose小姐

图|网络

biu~

你可能感兴趣的:(故宫都600岁了,你还不去看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