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1000】亲子教育|育儿随想,总有那么一个点产生共鸣

1、你真的能做到接纳孩子吗?

和朋友聊天,提出一个头疼的事情。

平常觉着自己完全可以接纳孩子,但总是在某个时刻爆发

孩子做的啥都感觉看不惯,心中的怒火和嫌弃

演变为富士山爆发似的一场灾难。

很苦恼,其实我也经常会有这种感觉。

为什么明明知道要接纳,却还是接纳不了呢?

其实,平常看似接纳的,不是接纳,而是忍让。

它两有什么区别呢?

忍让,是强制自己在当下情形下

忽略自己的感受,假装可以接受这个行为。

比如说孩子把水杯打碎了,如果在家里,碎就碎了吧!

然而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聚会上,或许当妈妈的就没这么淡定了。

忽略了自我感受层面的舒缓,必然会积攒起负面的能量。

这是忍让,而不是接纳。

接纳分两步,认同自己的感受和看到孩子的行为

人无完人,父母也一样

事件发生的时候,首先要问问自己的感受

打通外在自我和内在自我的脉络

在完全认可自己情绪的情况下,才可以做到真正的接纳

看到孩子行为,就是指关注孩子的行为过程

而不是行为的结果。

回到打碎杯子这件事儿上,

打碎杯子让你感到心疼,在聚会上会感到丢面子

当你察觉到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便不会被情绪带跑

然后觉察孩子的行为过程

他可能是在为你那纸巾的时候不小心打碎杯子

也可能是打闹的时候打碎的

问问自己,这些行为会给你带来什么损失呢?

2、看娃工作两难全啊!

单独带娃爸爸妈妈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吧,总是感觉时间不够使

做着做着事儿,抬头一看到点啦,飞奔去接娃

回到家里,孩子们最希望的和爸爸妈妈玩

但手头上的工作还有一大堆,爸爸妈妈们苦恼于怎样平衡这个时间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第一个习惯以终为始里提到

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看到使命

首先确立自己使命,然后再去察觉哪些事情和你的使命相配

今天我写稿写的很崩溃,一个素材找了许久找不到合适的

还有拆书晋级稿和拆文稿没写

一看表又到了快接孩子的时间啦,与心中的焦虑不期而遇

赶紧拿出一张便签,罗列出这些要做的事情

最后写出做这些事情的使命:

无论那个事情的最终结果是:要做一个会用文字影响他人的好爸爸

再把其他事件和自己的使命联系在一起

选出重要等级不同的事情

提出新的问题:怎样能够保证陪伴孩子的时间与自己工作的统一?

于是办法有了,自己的内心也平静了许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222/1000】亲子教育|育儿随想,总有那么一个点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