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蜜盐”读书之道(正式稿)

亲爱的美仁们,大家好!我是湖南长沙的秦枭娜。我关注“文质说”“教育行走”很久了,今年暑假,终于鼓起勇气参加了研修夏令营,没想到活动开始前还有三天的预热,活动后还有复盘和回顾,我惊异于老师们的热情与担当,也慨叹研修时满满的仪式感。我静静地当个看客,悄悄地羡慕每一个飞扬地展示着自己的老师,然后默默地积蓄,当醒走者TED演讲直播机会出现时,我一次次压制住“要退缩的内心小人”,终于迈出了接龙报名的第一步。在我为这个演讲稿内容纠结的时候,突发灵感,最近正好教学生写“读后感”,八股式地概括为“引、概、议、联、结——汉堡包五步法”,我也可以这么写啊。

引:儿童视角是只什么“脚”

有一晚上,我给3岁的小女儿洗完澡后,顺手丢了一双袜子给她:“你自己穿上吧。”随后转身离开,过了好一会儿,只听见她在房间大叫:“快来帮帮我!”我去看时,只见她把身体弯成一道弓,裤子套进一半,正用力拉扯着开口处,看见我,她便说:“帮帮我啊,我的脚装了一半,就装不进去了,快帮我装进去……”哈哈,把脚装进袜子里,如此充满童趣的语言让我忍俊不禁,便把这个当成笑话告诉爸爸,还顺便总结了一句:“你看,孩子看世界的眼光和我们是不一样了,我们只会让袜子服务于我们,但孩子眼中,脚应该是主动装进袜子里的,所以,儿童视角很重要啊!”爸爸没来得及接话,倒是一旁8岁的哥立马抬高脚问道:“儿童视角,是什么‘脚’啊?”

我先讲这个小插曲,目的一是让大家轻松一下,二是想说“孩子是个哲学家”,是他们教我们重新发现世界重新发现自己。如果不阅读不学习,我们根本无法追上他们的步伐。2014年,我休完产假重新站上讲台,那一瞬间,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真正以母亲的身份看台下的孩子,我瞬间柔软,似乎更懂得了教育的真谛。

家庭教育才是一切教育的根源,从这时起,我的阅读开始大量偏向家庭教育类书籍,《哈佛家训》《曾国藩家书》《正面管教》《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童年的秘密》等等,但正如电影里说,“我知道许多道理,可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读了很多育儿理论,但是依然带不好自己的孩子。”书里的理论和方法像一个个公式,而每天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千变万化,在具体的情境里考验着我们,还没有参考答案。

二宝出生,我看的家庭教育类书更多,《孩子是个哲学家》《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终于,那句话有后半句,“读了,每天总会进步一点点”。只到遇见《奶蜜盐》,我才明白:阅读,不是是帮你找到一定能改变孩子,立竿见影的金丹良药,也不是让你自责、恐慌与攀比,而是教你乐观,积极、正面看待自己的孩子,看待自己的育儿生活。

概:家庭教育第一定律

如果一辈子只看一要教养书,那它一定就是《奶蜜盐》,本书中“奶”的源意义,就是母乳,母亲的奶水,从书中教育观点来讲,是指生命成长所需的最基本的、最充足的父母之爱;“蜜”的源意义,就是甜蜜的蜜,从书中教育观点来讲,是指生命成长所需的一些爱抚、鼓励、赞美;“盐”的源意义,就是盐巴的盐,从书中教育观点来讲,是指生命成长中所需要的正常的各种历练。2岁以前,以母爱为核心的奶,让孩子永远都不会缺乏安全感;2-6岁,以鼓励与赞赏为主的情感支持方式,让孩子永远珍视自己,肯定自我的价值,奠定一生的自信;6岁以后,通过约束、引导,塑造孩子发展所必须的品格与智识,包括生命安全、身体教育、责任教育、社交训练、习惯教育、惩罚教育等。

议:重塑自我

当我把以前所读的家庭教育类书籍勾连起来时,发现,它们都是《奶蜜盐》的某一分支,家庭教育里面最重要的事情,实际上不在于“教育”,而在于“家庭”。家庭,就是孩子要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父母注重对孩子的陪伴。孩子与父母在一起,才能获得成长的“奶、蜜、盐”,言传身教是最自然的一种模仿,是教育的本身

在教育他们之前,我们作为父母,必须先充实自身,“自己调整、自己改善、自己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力,提升自己跟他人、跟世界的关系的理解力,而这些基于对生命理解的仁慈、宽厚,也肯定会影响到孩子。”

这种父母,这样的家庭,才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奶”“蜜”“盐”,而这样的孩子也一定内心丰盈,拥有终身幸福力。我不对《奶蜜盐》的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只总结三点收获:一是学会了在教育的情境里反思;二是学会乐观积极正面的看待育儿生活;三是学会真正关注自我,关注人。

联:必须、必需、必要

“奶”是生命之基本,是必须有的:“蜜”是生命之养分,是应该有的;“盐”是生命之意义,除非有人只想做为一个生物人存在,否则也是必要的。联想到阅读,我突然觉得,阅读也可以组成这样的三部曲。

奶,必须读的,对于普通人来说的,识字课本、教材、各学科基本知识等等。对于某项职业来说,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比如,教师必读心理学、教育学和本专业书籍。

蜜,必需读的,能带来“悦”读体验的,能帮助一个人体察和探索出一个更好的世界以我个人举例,大约是从武侠小说开始的,我记忆中第一次阅读启蒙是小学四年级,我妈在看一本大约叫《寒潭侠影》的武侠小说(好像是古龙的,具体是不是这名,真不记得了),共三册,她随意丢给我一本,有点厚,但我顺利读了下来并且能流利讲述这个故事,我妈自然是赞赏有加,逢人就夸,于是,“虚荣使我进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居然在小学阶段完成了金庸15部作品的阅读,外加古龙、梁羽生等。后来读琼瑶、岑凯伦、亦舒、三毛……读张爱玲、苏青、萧红、张抗抗、茅盾、余华……读严歌苓、迟子建、格非等,文学类作品一直是“悦读”的主要类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开大合的故事与命运似乎也没有那么吸引我了,我的“悦读”里多了点生活的小情趣。丰子恺的《百般滋味都是生活》,汪曾琪的“人间”三本《人间草木》《人间滋味》《人间有戏》,蔡澜的《活着就该尽点兴》,故园风雨情的《幸得诸君慰平生》,成敏译注的《小窗幽记》,沈复《浮生六记》……有段时间特喜欢人物传记,在书里替人活一遭,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武则天传》,齐邦嫒的《巨流河》,文森特《亲爱的提奥》,马尔克斯的《活着为了讲述》,最近才开始读历史,听孙继东解读《资治通鉴》,找出原著,难读,于是还是改成听;《二十四史精华》,彩图版,还是轻松点。

盐,是品格,是生命的现实感和生命的自由度。对应阅读,那就应该是高阶的。比如:学术理论,我只读过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和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思维发展类。去年参加蒲公英智库的学习,读了戴夫·格雷《阈限思维》,《延展0.01》《反常识》,还有刚读过的《臣服实验》;再有就是多类型尝试。在床边的小书柜随手拍一张,汽车、园艺、战争、心理、明星八卦、中医等乱得很;美学,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我自认为是奇缺的,从自身的穿着到生活品味,我一直觉得自己土味儿直冒,好在也是可以培养与训练的,哪怕见效慢,总比完全没有要好。有人向我推荐过《中国美学十五讲》,这一块,真的是要好好去读,欠缺太多了;哲学,国人大都觉得哲学是什么高深玄幻的东西,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梦隙碎笔》里,有一个人的哲思的重构,很容易读懂。去年读过木心的《素履之往》,吾辈浅薄,读个一知半解,好在我也不求甚解。还有宗教类,囫囵读了希阿荣博堪布的《次第花开》,受人影响买了南怀谨的一些作品,但在书柜里,没开封。或许,以后我会读,人到晚年的时候,很多人会选择把自己交给宗教。

不知这样的联想是不是有点“强词夺理”。

结语

我对同事说:有一本书,能为中国教育提炼出简单、有效、直接的解决之道,从根子上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家庭教育问题,你信吗?她说,“这牛要上天了。”然后我说,“如果这么教育一个孩子,2岁以前,母爱父爱在场,不缺安全感;2-6岁,以鼓励与赞赏为主,让孩子永远珍视自己,肯定自我的价值;6岁以后,通过约束、引导,塑造孩子发展所必须的品格与智识,包括生命安全、身体教育、责任教育、社交训练、习惯教育、惩罚教育等,这样的家庭教育算成功吗?”“那还用问,肯定是成功的。”同事说。

“那我手里的这本书真就做到了。”我挥了挥《奶蜜盐》。

讲到这里,我发现我似乎没有紧扣今天这个大主题:如何做一名有影响力的老师。如果能用阅读提升自我,用写作对抗虚无,用行走来丈量生活,怎么可能不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老师呢?是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奶蜜盐”读书之道(正式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