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6:忽视“包含除”后患无穷 —《小学教材中的大道理》

除法和分数,教学最常用的情境是平均分物,例如将一些饼干平均分给小朋友,由这同一“平均分物”数学模型产生了“等分除”和“包含除”,这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除法。

但教学和教材编写都厚此薄彼,偏向于“等分除”,学生似乎也比较喜欢,认为“等分除”才是平均分。张奠宙教授解释这是因为没有从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的高度认识“包含除”。

来自浙江省杭州市的许幼芳和万李芳两位老师,查阅了国内六个版本相同时期的小学数学教材,以考察教材是否偏心。他们发现大部分版本的教材从“除法的认识”到“分数的初步认识”两种除法的分布还算平衡,但从“平均分的进一步认识”到“小数的认识”、“小数除法”以及“分数除法”,所有教材一路走来无一例外的偏爱“等分除”。

那么教材当中为什么没有出现等分出或包含出的术语呢?张园老师解释到教材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想降低记忆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悟。张奠宙教授觉得应该要明确的说出来,写进教师用书,写入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完整地了解除法的数学模型,这是一种长期作用的思想方法,是一项基本功,也是“四基”的一部分。

文章中提到如何实现“等分除”与“包含除”的统一?任敏龙老师提供了两种引入除法的办法。一种是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引入,另一种是把除法看做同数连减的简便运算。并主张用第二种方法引入除法概念,在积累比较充分的活动经验基础上,再用第一种方法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算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题6:忽视“包含除”后患无穷 —《小学教材中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