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力:参与别人的支持系统

文/小颐妈

(一)

好久未谋面的大学同学,与她见过一面之后,她主动对我做了很多积极的评价反馈,事实上最初收到评价的那一刻,我更多地把它们理解为这是一种礼节性的反馈,而当被她再次邀请见面时,我才意识到她是“来真的了”。

第二次见面之后,她掏心地把除家人之外无外人知道的一个隐私告诉了我,这是一份让人“痛苦”的信任,因为它联结着她真正的伤悲。

聊过之后,她说感觉我改变了很多,从前的我很高冷,而如今的我却让她感觉非常的舒服。

“让人觉得很舒服”这样的评价通常是我给到其他人的,而我从未设想过我也是一个让人很舒服或可以让人感觉舒服的人。直到最近在思考与人交往及角色”扮演“问题时,对“自己究竟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有些许思考,进而才似是而非般的引申到了亲和力问题。由此可见,以前的我是多么很难想象有人会如此“正儿八经”地评价我具备亲和力,而我也从未体验过这种评价带给我的如此强烈的成就感。

(二)

工作上,最近自己的岗位汇报关系有些调整,我的半个上级是公司里备受众人喜爱、具有强大公信力的一位大姐姐,大家都说她非常有亲和力,我也有这种感觉。

没有深刻交往之前,我对她亲和力的认知应该是源于她“哈哈哈”爽朗的大笑声,并且让人觉得没有距离感,当然还有她靠实的专业实力让人觉得非常靠谱。

然而,一经汇报关系下的接触,我才发现远不止于此,我也彻底喜欢上了她,因为我觉得跟她沟通工作非常安全,她会给到我非常多的支持,既给我指引,又留予我独立发挥的空间。于此同时,我与她价值观大多一致,“同类感”爆棚。

(三)

什么是亲和力?

为什么有的人很有亲和力?有的人会让人觉得很有距离?

只有热情的人才能具备亲和力吗?严肃、慢热的人是否就与亲和无缘?

亲和力可以培养吗?还是只能天生?

……

以上问题,曾经我非常渴望探究并极度想要直到答案,然而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已经不再属于我非常想要思考的范畴,因为我观察过很多具备亲和力的人,也收获并实践过很多关于提升亲和力的方法,最终的结果是,我认为亲和力只属于热情爱笑的人,由此我总把自己排列在具备亲和力队伍之外。

直到我在做之前的一次同学会的自我心理准备过程中,思考“我究竟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问题时,我才忽然再次关注到“亲和力”的问题,并且经过前期不断的自我觉察、反省、学习成长、感受自己与他人的互动及反馈,我”醒悟“般发现塑造自我亲和力的真正方法论是如此简单的可被解释,那就是:抱持”参与别人的支持系统“的信念去开展与对方的所有沟通与交往。

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你会发现你逐渐具备了以下能力:

1、减少评论与干扰,更多地让自己倾听别人。

2、你会改变自己的语言和姿态让别人觉得你在尊重她。(这也许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微笑会让人觉得亲和,事实上微笑本身不具备亲和的意义,而微笑背后的尊重才是亲和的本质之一。)

3、你会慢慢有共情的能力,不断理解别人的需求,从而调整自己对别人的回应,更好地满足别人的心理满足感。

4、你会思考如何反馈自己的意见,并且让别人接受你的建议,于此你会使用更多的赞扬,减少或放弃否定与暴力。

(四)

关于亲和力的文章很多,大多教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亲和的人,方法论远比我自己总结出来的以上四点要多得多,但是我们却很少思考具备亲和力的背后“我们究竟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没有结果导向的目标感,方法论在运用起来总是有一种“仅此而已”的感觉。而当我们明白了原来自己是要成为一个让人觉得舒服的人,并努力地成为别人拥有的支持系统中的一份子,我们自然就成为了那个具备别人眼中“亲和力”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和力:参与别人的支持系统)